学习张桂梅感人事迹心得体会(精选32篇)
“组织如果有需要,我愿意前往一线”,入党积极分子王亚军得知消息后主动向党组织表明了想法,请缨到最危险、最辛苦的一线参与防控工作。与王亚军一道加入的还有来自疾控中心、服务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酒店工作人员、志愿者等23人。春节以来,他们放弃休息时间,舍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24小时值守隔离点,每日做好隔离人员的排摸与服务工作,在隔离别人的同时也隔离了自己。
“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党支部书记张志平经常激励大家“战役打响,绝不退缩”,并根据观察点实际情况,结合当前形势,支部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贴墙立誓,确保落实好安保、送餐、保洁、疾控、人员安置心理疏导等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由于集中隔离点承担了区级隔离任务,这里安置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人数众多、情况复杂。大年初四(1月28日)深夜,寒风凛冽,正当人们都宅在家中欢声笑语时,在某街道防疫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外,一名辗转三地、漂泊了三天四晚的某妹子小娜悄然来到这里,因为自己去过某,希望政府能够收留她,这就给王亚军出难题了,按照有关规定,由于她的身份情况不明,为了确保集中隔离观察点内人员的安全,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让她进来。但是,如果把她推出门外,不但有违人道主义救助精神,而且还存在疫情扩散的风险。为此,王亚军迅速向街道指挥部报告,经过街道防控疫情办连夜开展多方面核查,终于初步核实其身份情况,经慎重研究,决定对其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备。凌晨时分,某妹子小娜经过驻守医生的检测消毒,终于踏入了暖暖的客房,终结了多日的惊恐和彷徨。王亚军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1月30日,一位美籍隔离人员被送到了集中隔离点。在得知需要被集中隔离的消息后,他情绪激动,工作人员无法与其正常沟通。王亚军第一时间报告指挥部,协调安排翻译志愿者参与沟通,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劝说和解释,终于稳定了外国友人的情绪。
“我们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
每一次面对棘手问题时,王亚军总能想尽办法,竭尽全力,帮助隔离人员解决困难。在集中隔离点的第一天,他就建立了隔离人员微信群,及时将政府发布的各类信息转发在群里,并时不时地在群里为大家加油鼓劲。“其实这里的人更需要我们的关心与支持,在这里,我们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王亚军这样说道。同时他也积极鼓励大家发挥作用,对那些不理解、不配合的隔离人员开展劝说与安抚工作。42岁的王亚军是2个孩子的父亲,连日来的工作也隔离了他和家中的孩子。困难时期,他的妻子承担起了照顾家人的重任,成为了他最为坚强的后盾。
2月3日,是王亚军与“战友们”在集中隔离观察点一起奋战的第十天。一股来自组织的力量,一股团结的力量,一股信赖的力量支撑着他们攻坚克难,未来形势或许会更严峻,但他们坚信终会赢下这场艰难的战“疫”。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坚实的战斗堡垒,激发基层党组织自生动力,激发党员干部的战斗力,才能更好地防控疫情,在隔离观察点党员群众群策群力,努力展现某人的风采与担当,凝聚疫情防控强大合力。
学习张桂梅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篇12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
麻风病是人类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初,全世界没有特效药,唯一的办法就是隔离病人。
1980年,李桓英被派往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为此,李桓英从世卫组织申请到了免费药物和项目支持。
在云贵川的项目试点村,为了拉近与麻风病人的感情,李桓英从不穿戴任何防护服与麻风病人接触,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此后,李桓英每到一个村寨,都会受到村民的欢迎:“北京来的女医生,不怕麻风!”
为了推广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她走家串户,不辞劳苦。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病人的手长时间不放。见到老病人,她总是亲切地拍拍肩膀,甚至还主动拥抱。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李桓英说。
多少年来,李桓英一直奔波在贫困边远地区。云贵川3省7个地州59县,每一个有麻风病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迹。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南醒村曾是一个“麻风寨”。1990年4月17日,南醒村“麻风寨”的帽子被彻底甩掉了。南醒村更名为曼喃醒,傣语意为“新生”。
经过不懈努力,李桓英将麻风病人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使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年复发率小于1%的标准。
1994年,李桓英选用的世界卫生组织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在全球推广。1996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特别行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20__年,李桓英获得首届“中国麻风防治终身成就奖”。
“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20__年12月27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已经95岁高龄的李桓英特意围了一条大红的羊绒围巾。她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庄严肃立。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她举起右拳,苍老的声音饱含真诚和笃定:“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桓英说:“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几十年来,李桓英解决了许多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她带领课题组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创造性突破。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终结了!”如今,李桓英依然关注着全球麻风病防治进展。她说:“虽然中国已基本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她殷殷嘱咐前来探望的后辈,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创新的脚步,这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疾病无国界,大爱无疆界。为了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一位百岁老人依然在奋力前行……
学习张桂梅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篇13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千里送温暖令人感动,而邻里之间的真情流露,同样涌现出令人动容的故事。
一辆出租车前车窗右下角贴着一张纸,写着“医护工作者免费接送”。大年初一,河北省唐山市出租车司机刘超得知全国的疫情形势后,粘贴了这个标识,还在小区的业主群、微信朋友圈承诺,医护工作者、老弱病残孕出行不便都可以找他,免费接送。
无独有偶,在广东省中山市,也有这样一位“别人家的好邻居”——每天免费给小区派发100斤新鲜蔬菜!免费派发蔬菜的好邻居是东区奕翠园的郭先生。看到邻居们外出买菜成了难题,他就将自家农场里的菜摘了送给大伙儿。
这些蔬菜平均5块多一斤,相当于郭先生每天要自掏腰包贴补500多元,但他对此并不在意:“乡里乡亲的,特殊时期,能帮一点是一点。”
遥远的祖国大西北,也正上演着相似的故事。1月30日中午,67岁的兰大爷按照约定的时间打开家门,一份午饭已经如约放在了门口,热气腾腾的抓饭让老人的心也热乎起来。
独居的兰大爷是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水塔山片区管委会团结北社区的居民,正在居家隔离观察。他的一日三餐和身体情况便成为社区工作人员的操心事,大伙儿成立了送餐组,轮流将免费的一日三餐送到老人家门口,还安排负责社区消毒的工作人员,及时将消毒用品、生活必需品等送去。“隔离不代表隔爱。”团结北社区书记贾智晖说。
“你们为了大家每天都坚守在这里,好辛苦,我送上自己的一点心意,为我们国家加油。”1月31日早上7点,在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宝湖天下小区,一位居民趁金凤区综合执法局执法中队值班人员交班时,送来了一箱牛奶、几个苹果和一包湿纸巾,留下了一张字条后便匆匆离去。其他居民也纷纷用温暖人心的举动来感谢执法队员们为防治疫情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
学习张桂梅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篇14
20__年9月7日,是袁隆平90岁阳历生日。他在家中许下生日愿望,希望自己领衔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 3000斤早日实现。去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取得 2092.6 斤的成绩。袁老的生日愿望透露出无尽的家国情怀,我们共同企盼着袁老的生日愿望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