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学习英语的心得感言(精选34篇)

2024-07-11 01:30:56心得体会打印
学习英语的心得感言(精选34篇) 根据互联网英语专业词汇的这些特点,结合本人几年来教授互联网英语的经验,总结了一些方法和技巧,望能给正在学习互联网英语的学生一点启发。(一)通过基础英语词汇的学习方法掌握互联网专业英语词汇。....

  现在想想看,我那时学习英语的方法是正确的。背诵课文,培养了我的语感。写英语日记,培养了我的文字表达能力。从课文中学到的单词和短语,在写英语日记的时候我都会用到一些,这样强化了对这些单词和短语的理解。高中阶段的单词量不大,考试中出现的单词绝大多数来自于课文。所以,在每次考试之前,我从未像别的同学那样抱着单词本来背,因为那些单词在我背课文的时候就已经烂熟于心了。通过推敲上下文,单词的惯用法已经成为了一种直觉。

  我高考的英语成绩是120多分(总分150分)。顺利跨入大学以后,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和城里来的孩子相比,我的英语发音带有一种河南味道。在初高中阶段未曾有如此深刻的体会。于是,大学一入学,我就开始纠正自己的发音。通过跟读磁带、向同学老师求教、到英语角锻炼、参加英语演讲比赛,我的英语发音很快得到了纠正。记得当时为了彻底纠正自己的发音,我甚至把一些很简单、很常见、很熟悉的单词重新查了一下权威词典,以确证其发音。

  大学里我保持了早读的习惯,除了背《大学英语》的课文,我背诵了《新概念英语》的第二、三、四册,还有《英语名篇佳作100篇》(学苑出版社)在考研阶段,我还背诵了1991年至20_年考研真题当中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另外,一些英语杂志上的文章我也背过。我要背的文章,一般是很经典的、或者是英语表达很到位的文章。拒绝背诵一些中国人写的、很中国化的英文,比如一些英语作文范例。

  在对听力的培养上,我保持了早晚听BBC和VOA的习惯。新概念英语的配套磁带、一些英语杂志配套的磁带也是我锻炼听力的材料。记得在大学低年级的时候,西安外国语学院于周末晚上会在听力实验室放映一些英文电影。有段时间,同宿舍的Shyj和我一起去看,从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在大学期间,很多同学对英语四六级考试深恶痛绝。我的看法却不相同。虽然在骨子里,我赞同听说读写一起培养的学习方法,但我并不痛恨应试考试。我觉得,我的词汇量就是在准备四六级过程中迅速扩大的。要学好英语,首先要有一个大的词汇量。而这大的词汇量,不是你在平时阅读中就能获得的,需要专门地去记、去背。我比较喜欢的英语单词书是《星火式英语》,喜欢通过词根扩展来记忆单词,喜欢背单词的时候,把单词的用法也一起记住。纯粹是一个单词加一个汉语解释的单词书,我是不喜欢的,我觉得用这种书获得的单词是死的。单词只有放到句子中、文章中才能活起来。

  20_年我参加全国硕士入学统一考试,英语得了80分。拿到这个分数时,我的心里是平静的,不喜也不悲。我知道英语水平不仅仅是这种考试能测出来的,但这个分数对我的研究生入学而言是够了。

  回想整个英语学习经历,还有一点是值得提的,那就是英语学习的信心,在心理学上可以称之为自我效能感。从中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每次英语成绩出来以后,都不会影响我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即使哪次考了一个特别差的分数,我也从不怀疑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和英语水平,我只能把原因归结为题目出得不好,或者我在考试中有了什么失误。仅此而已。

  还有一点就是要细心。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我已经知道了各种银行英语名称的表达方法。因为,在街上走的的时候,我会注意那些牌子,很快就记住了。还有就是平时看到的一些包装、说明书之类的东西,上面也会有一些常用的英语表达,只要留心,积少成多,就会有不少的收获。

学习英语的心得感言 篇6

  中国人在学习英语上花的时间最长,效果也最差。这和学习和应用英语方面存在重大误区有关,一是长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使很多人认为学英语是为了考试,其英语实际水平可想而知;二是误认为英语不过是由“发音、语法、句子和词汇”组成的。认为只要学习 “发音、语法、句子和词汇”就能学好英语。事实上,如果以达到有效交流为目的,比英语的发音、语法、句子最重要的部分,但被国内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忽略的是:表达语言所应 用的、符合英语文化和习俗的正确方式、方法和内容。

  首先,让我们一同探讨目的问题。没有目标的船只永远在海上漂流。学习英语的目的多种多样,但学口语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能与Native English speakers进行“有效的交流” ,即工作中能与Native speakers 建立、保持和发展良好的工作关系;或生活中结交几个na tive speaker的朋友,能够彼此交流感情、相互鼓励和帮助。而不是为了和同胞交流,也不是为了能和“老外”说上几句诸如:How are you? I am fine,thanks. My English is poor. Bye-bye. 等幼儿园英语而转身离去,搞的“老外”一头露水,找不着北。(国内很多学英语的朋友,就好像一个苦苦练了20xx年武功的大侠,“十年磨一剑,双刃未曾试”,终于有一天有机会面对敌人时,唯一想到的招式就是:逃命!)更不是为了“为了说英语”而浪费时间的、没话找话的和老外闲聊---分手几分钟后,别人就 再也不想和你交往、也根本记不住你是何方神圣了。

  在中国,可怜的老外们,大多饱经那些被问了上千遍雷同的、无聊的、毫无创意的、有时Ch inglish 式的问题的摧残和蹂躏,比如,Are you an American? Do you like China? 之类的。我发现,有的人竟洋洋得意地说:我英语口语就很好啊,好到能和老外聊几句天儿。 Come on! Give me a break!

  英语学到这程度,那由中国式的、复杂的句子结构、严谨的语法和庞大的词汇构成的英 语能力,只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 ,因为那不叫“交流”,也根本不值得花这么 多时间学习英语口语。

  新加坡的一个人,前一段时间出了本书,叫“亚洲会思考吗”,说亚洲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在内,除了会模仿,不具有创新(Innovation)的能力,很难真正意义上和欧美竞争 。但愿不要被他不幸言中了。

  我在去美国留学前,自认为英文水平还可以:毕竟学了那么多年,自己也下了许多功夫,且上了不少培训班---从普通的到最高档次的,里里外外花费了上万元。应付各种考试包括留学考试,也算是一路过关斩将。但是,到了美国后,刻骨铭心地学到了一个词“Chinglis h” ---中国式的英语”:用英语和自己同胞交流时还可以应付,但是和"英语是母语"的同学、教授和其他人士进行交流时,一涉及到实质问题,双方谁也听不懂谁!至少有半年的时间痛苦异常!霎时间自己失去了交流的能力,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心和信念,像是一下要被摧 毁了。

  他们What’s up?What’s new?的说法到能应付,谈谈天气什么的也没问题。但是,就是觉得很难和他们去沟通,哪怕只是认认真真地谈谈。在国内,我很容易和大多数人成为朋友,自己也一直引以自豪,因为你诚心地对待别人,别人通常也已会真心的待你,否则你下次对他“敬而远之”就是了。可在美国开始的时候,怎么就那么费劲?!诚心不起作用了?

  是自己的语音、语调问题吗?不是!如果你有机会领教一下印度人的英语,你或许还会 为中国人的发音多少感到自豪呢。我有个印度同学叫Abe,直到毕业我才听懂他大部分话的意 思!但是,印度人“可怕的”发音,丝毫不影响他们和美国人流利、有效的交流!

  是语法和句子的原因吗?也不是!我有幸在美国的大学里,结识了一位来自中国的、才华横溢的美国籍教授,年近40岁时因为杰出的数学才能,移民到了的美国。发音就别提了,他讲英文时,你还能轻而易举地挑出很多语法和句子错误,但这丝毫也没阻碍他在美国生活 近二十年,用英语给美国人上数学和工商管理课,并且取得成功。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国外生活几年以后,我才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果以达到“有效交流”为目的,英语的发音、语法、句子绝对没有国内的各种人士强调的那么重要,而被国内学英语的人士忽略的、也恰恰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表达语言所应用的、符合英语文 化和习俗的正确方式、方法和内容。

  语言是其文化和习俗的载体、沉淀,虽然人类的各种文化多少有相通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是其特殊的一面。而西方文化有着与中华文化截然相反的一面。例如,她崇尚“积极进取”positive or ambition的态度,和中国人“谦虚、艺术”的处事、说话原则,经常发生“冲突”,构成对有效交流的妨碍。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冲突、差异”。

  因此,那种用本国文化和习俗去套用英文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方法,加之学了太多得“没用的、很多讲母语的人都不曾用的甚至、不曾听说过的词,和过时的词、句,听不懂真正的 英语和不能和“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交流就毫不奇怪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