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心得(精选31篇)
汇报式——内容丰富、过程详荆表现出制作者情感丰富、能够客观的剖析自我。包括章节的主要内容,自我收获学习过程中的感想、困惑和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体会式——感受真切、信息丰富。表现出制作者能够坦诚道出对学习对象的真实感受。如数学很有趣它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既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能使人变得聪明。可见,单纯凭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我们正面临的家学对象。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背景、学习数学的意义、不同的文化氛围都带来了影响。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
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教师对教学反思要注意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学习新课标心得 篇9
一直耕耘在英语教学第一线,对于初中英语教学及英语《新课标》的研究,不敢谈深入,却有一点点体会,对教材也有了更新的认识和体会,现将教材做一下解读与分析。
一、设计理念生本化
《新标准》在设计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由浅入深,逐步过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结构。课本中有更多的生动的插图,更多的看图说话,更多的让学生开口的机会。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直观思维为主,表现欲望较强,这样的内容容易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有效地体现了从小学到中学过渡和衔接。例如:初一下册的My Favorite Pet 和My Favorite Music两个单元, 画面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很容易看懂,学起来根本不成问题,而且图文并茂,学生记忆深刻,不易忘记。这部分的设计是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实质上是相当于对课文的复述,而图片成了重要的辅助工具。图片能给学生以直观提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初二、初三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学习策略方面的培养。
相同的话题,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侧重点也不同。随着学生的知识不断丰富,学习内容的难度广度也相应加大。初一以语音为主,包括元音音素,辅音音素,读音规则等,由元音到辅音,由单个字母到字母组合,由单音节到多音节,由单词到简单句子慢慢过渡。而初二则注重语调、连读、重读及意群、停顿等等,由浅及深,层层递进,不仅符合教学规律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文本内容生活化
语言在生活中产生,又回到生活中去。《新标准》初中英语文本内容生活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话题化
《新标准》初中英语课程中,美四个单元一个话题,每个单元又由几个模块组成,这几个模块又都是 为一个话题服务的。众所周知,话题是构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中少不了话题。它的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现代英语教学的主流:学习外语是为了更好地交流,交换信息以及获取信息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明确列出话题细目表,包括个人信息,家庭、朋友与周围的人,学校生活,兴趣爱好,个人情感,人际关系, 健康,文娱与体育,节假日活动,世界与环保,语言学习,社会,历史与地理等25项。《新标准》把这些话题落到了实处,这些话题涉及人物故事,运动健康,生态环保,历史古迹,人口,节日休闲,慈善事业,文化,安全教育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常常碰到中或谈及的话题。
2、语言地道化
对比以前的教材,《新标准》的语言表达更加地道化,例如以前的教材中会出现这样的对话进行人物介绍:
A: Li Lei, this is my father. Dad, this is Li Lei.
B: How do you do? Li Lei, nice to meet you.
C: How do you do? Nice to meet you, too.
这样的语言显然是不地道的, “ How do you do?” 一般是成年之间初次见面时用,而成年人与小孩间的初次见面常说:“How are you”。另外, “How do you do” 与 “Nice to meet you”一般不会同时出现。在看《新标准》初一英语上册 Module 2 Unit 1 Activity 3 的对话:
Miss Li: Please welcome Betty and Tony to our school. They are from Beijing International
School. This is Betty.
Betty: Hello. My name is Betty… This is Tony. He’s my friend.
Tony: Hello….
这样的语言显然地道多了,在同龄小孩间介绍完了之后的招呼应该是简单的,随意的,非正式的。学生在地道的输入环境中学习,语感会更强,语言表达会更地道。
3、渗透文化意识
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是丰富文化的载体。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学习外语不仅要学习其语言形式,更要学习其文化;了解彼此不同的文化差异,有利于外语的学习.那么《新标准》初中英语是如何在文本中渗透文化意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