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精选18篇)
“提高学习成绩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反复地机械训练,也会有效果。但我们不同,我们‘生本教育’,是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在互相启发、质疑当中进行的,他们的探究很深入。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体会和收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空前提高。”
事实上,周伟锋从来不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解那些定理和例题,而是把“发现问题连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光荣”,都一并还给学生;他也很少检查学生的作业,而他们却以极大的热情,把它完成得很好……
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值得赞叹的,但那仅仅是“能够测量”的部分。至于学生对数学魅力的沉醉、对这门学科的热爱和无尽的探索精神,以及三年来积极、自主的学习生活,却是一张试卷无法反映的!
随后的几年,周伟锋不仅被评为“广东省名教师”(整个广州市只评了8个人,他是唯一的数学教师),还成为校长、广州市人民政府督学、市人大代表、市数学研究会会长。他社会活动很多,但一直还带着两个班的课。
这时,有人向周伟锋提出:“你能够做到,是因为你太优秀了。我们可做不到。”
“难道,这个办法只有我能用吗?”周伟锋在心里问自己。
20__年秋天,他从华南师范大学找了两个成绩中等的实习生,在高一教了一个学期。每节课,周伟锋只坐在教室后面,评点一下该怎么教。一个学期之后,他们结束实习回去了。到高二,他又找了两个实习生,又教了一个学期。
尽管三个学期中,有两个学期都是实习生在教,而学生们却已经学完了高中数学的所有内容。他们立即参加广州市的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就超过了重点学校的高三学生。等高考时,他们的平均成绩大幅超过了全市6所重点高中的校平均成绩。
这次“实验”,让周伟锋有了说话的底气:“连实习生都能做,还有谁是做不了的?你只要认同学生是可以自己发展的,你只要认同这一点,什么样的生源、什么样的师资都可以放开手脚去搞。”
近几年,周伟锋在广东省内外做了不下100场报告,“不遗余力地介绍、推广‘生本教育’”。作为市数学研究会会长,他在四、五千名数学教师中施加影响,努力使他们逐步接受“生本教育”理念。以前,广州市的数学成绩在全省21个地市中排第12名,好的时候是第10名,现在却稳定在前5名,甚至前3名。
就这样,周伟锋和他的同行们,在课堂上饯行着“生本教育”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同样的轻松和悠闲,战胜了辛苦打拼的“汗水主义”。
对此,郭思乐教授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把传统的“教师苦教”比作插秧,多少年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得越多。可是,这样做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有给它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
后来,人们发现了“抛秧”的方法,减少了劳动量,却保护了秧苗,给它们带来自由生长的欢快,也当然地带来了高产。
“回到教育问题上,我们一直在做着类似的事情。”郭思乐教授说,“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的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因此提高。”
“然而,当我们把知识划分得十分细密、又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时,学生的思维就被局限住了。他们没有必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后来是懒得想什么。实际上这就是学生对违背自然的教育的报复。他们对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领情。”
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做?他的价值,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印度哲学大师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是因为脚处于“忘我”状态,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不合脚,脚疼了,就会被时时记起。
同样的道理,当教育适合学生时,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忘我的时刻,学生的能量就不会被教师的说教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
失去多时的人的自然本性,这时会回到学生的身上。“他会像自然界的那头鹿,毛色鲜明,忽闪着黑宝石似的眼睛,处处显示活力”。平时要花几个钟头甚至几周时间才能“教”会的东西,现在也许有几分钟、几十分钟就足够了。
相反,如果教师上课的时候,竭力想收回“教”的权力,那么,他必然为自己的教学环节所计,一再打断学生的活动,或者企图以学生的活动为自己的表演服务。当学生表现出茫然和不配合时,他默默地动怒了,他偷偷地用力拉扯动作慢的学生……
此时,鞋子不合脚了,脚就开始反对。那些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充满效率的美,转眼间就荡然无存了!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他应该是一只最合脚的鞋子。”郭思乐教授说,“他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他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
学习心得
几种教学理念:
1:告诉学生,3乘5等于15。
2:问学生:“3乘5等于多少?”
3:大胆的对学生说:“3乘5等于14”(什么是真正的教学?现在我们正在实践开放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通过合作学习,发现新知,理解新知。但真实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因为问题设计的不到位,引导学生不够恰当,在计划的时间内不能完成计划的任务,到头来合作成了一种形式,免不了老师一讲。这样长期下去,我们的教学一直在停滞不前,学生的思维、合作和表达等能力,也没有质的变化。教师的三种教学理念在我心中激烈的碰撞,也让我的思绪回到我的课堂,实验这么长时间以来,孩子们的数学素养,到底有哪些提高,经常的因为某些知识点掌握不够,或不会运用,一气之下,又站上了那神圣的讲台,自我感觉讲得透彻到位,学生在练习中即能很快的、很准的解决问题,可时间一长,又回到了从前,这时候心情是很失落的,反思其原因,是教师根深蒂固的没有改变教学方式的原因,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就不能真正理解,更谈不上运用了,我们要大胆放手,给孩子一个发展的机会和充足的时间,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
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论的核心:“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主要体现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的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生本: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他一句的讨论。(问题设计是关键,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真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提的问题要靠学生自己解决。(教师要相信学生)
“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在互相启发、质疑当中进行的,他们的探究很深入。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体会和收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空前提高。”数学课上,教师要把“发现问题连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光荣”都一并还给学生。(把主权还给学生)
“插秧”与“抛秧”教师时常会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机会,学生思维倍局限了,时间一长,学生也想不出什么了,后来就懒得去想了。(我们要努力变“插秧”为“抛秧”。)
复习课的上法:“先出一些稍有陷阱的习题,在课堂上重点讨论其中出现的问题,10分钟后,在小组里讨论,答案不一致的谁的对,互相说不服的用红笔重重的画上三角号。然后,小组汇报:向大家介绍”最困难、最容易错的一道题。”(孩子们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在课堂上,我试着让出错的学生说说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却支支唔唔不开口,逼近了就说我没认真读题。)
“新错误观”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真知。”
“评研”体现了对儿童学习人格的尊重,为他们提供了“出错”和“改错”的机会。(在小组内互评互改,效果比较好,但个别差生会稀里糊涂的把正确答案抄上,还是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原因。)
学习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13
通过去广州学习,对生本教育有了一些认识。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