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小学部编版教材培训心得(精选31篇)

2024-07-09 23:06:34心得体会打印
小学部编版教材培训心得(精选31篇) 20xx年9月13日至14日,我有幸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新教材的培训,虽然只有两天的时间,但培训却让我茅塞顿开。....

  2、科学课堂教学应以科学探究为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内容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和结论;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一系列问题,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而不仅仅是获得了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3、拓宽学习视野,应用到教学中

  培训活动虽然结束了,接下来我要做的是把所学到的知识授予同仁并大胆地应用到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及时反馈,不断提高。培训之后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思想意识上树立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科研意识,要奋发图强,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研究,不断完善自我,相信终将有一天,我也将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于“科学”教育事业上,使自己真正起到一个科学教师的作用。为科学课美好的明天继续加油!

小学部编版教材培训心得 篇15

  一、关注语文要素,明确训练点

  统编版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双主题,“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之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人文主题,所以我们经常会出现语文课上成品德课,这样的现象。而统编版教材在原有的人文主题上加入了语文要素,就是在明确告诉我们语文的“语用价值”。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有了这一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明确了在我们语文课上,我们的训练点在哪里?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语文要素下他所侧重的训练点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改变我们原有的理念,不能老课文任用老教法,而是应该认真研读文本,把握语文要素训练点,来重新定义这样一篇课文。明确训练点不仅可以让我们的指向明确,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在语文课堂删繁就简、重点突出。

  二、学会瞻前顾后,弥补缺失处

  统编版教材的语文要素是螺旋上升,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注重这一语文要素,它所呈现的发展趋势,五年级的学生没有经历过,从一年级开始的统编版教材的语文要素训练,中间有很多的语文要素训练是缺失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就要学会瞻前顾后,自己心中拥有一条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线。对于学生之前所缺失的训练要适时的就行弥补。

  三、关注编写新版块,加强板块间整合

  统编版教材的编写,有删有增。比如,在“口语交际”这一大板块当中,他就将原来的八个口语交际变成了现在的四个,虽然口语交际内容少了,功能却更加明确了。同时,教材当中还有许多增加“语句段运用”“小练笔”,这些板块的增加,其实就是为学生的习作做铺垫。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就一定要多关注这些特色板块,把这些板块的作用和功能发挥到最大。不能仅当成一道习题来处理,应该打破原有的固势,灵活处理,适当整合。

  总而言之,教学新理念是具备了,但是如果要呈现一节灵动鲜活的课堂堂,还需要研究很多东西,“学生学情的了解”“对教科书的研读”等,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部编版教材培训心得 篇16

  暑假教材培训终于结束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很历历在目。一开始的不情愿,烦恼、急躁,渐渐被专家团队的报告所吸引,聆听各位教师的单元教材分析,专家团队的精彩报告,自己才对青岛版教材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使用青岛版教材才一年,教的是五年级,回想一年来自己的教学,光凭自己的老经验,根本没弄明白编者的意图,一些新的教法,像每个单元的信息窗,看情境图提出问题,我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情境图的数学信息,然后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而是以试学生提不出来,又觉得太费时间,干脆我提出来算了。根本没考虑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一些知识的讲授方法,像解方程,青岛版教材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而我讲到这儿,自认为这样不够科学,干脆还用原来的加、减、乘、除算式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方程。根本没考虑编者的意图。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本次教材培训,我才认识到原来自己根本没领会教材的实质,没明白编者的意图,只凭自己的老经验,去教学,认为教会学生这个知识就行了。听了专家的分析报告才认识到青岛版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套教材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淡化生活情境,突出数学情境。

  由“情境串”带动“问题串”,是该套教材的一大亮点。在情境串的呈现上,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及知识特点,随着年级的升高,生活情境逐渐简约。本册教材突出表现为:一是创设有利于抽象数学知识的生活情境。如圆、圆柱与圆锥单元,呈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圆形、圆柱、圆锥形状的物品作为情境;二是突出数学信息,淡化生活情境。如百分数单元,在假日旅游的背景下,更多呈现的是文字、图形、表格等形式的数学信息,便于直接引入新知探索;三是创设纯数学情境。如百分数单元的相关链结,小数、百分数、分数互化的知识以及第三个信息窗中绿点标示的问题,没有在信息窗中呈现,而是在探索中直接给出。

  2.突出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探索新知”。

  这一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合作探索中进行重墨体现。例如,探索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教材从现实问题“怎样求冰淇淋盒的容积?”入手,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怎样求圆柱体的体积?”,学生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圆面积的推导方法,猜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最后通过操作、验证,总结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利用计算公式求出圆柱体的体积,解决冰淇淋盒容积的问题。

  教材的这一基本模式,有利于学生从知识经验和客观现实出发,在研究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改变了以往单纯教师讲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良好的数学素养。

  3.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

  这一特点体现在对知识的结构编排上,与传统教材相比,立足于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例如,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的编写,传统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本册教材编排顺序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样编排,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特征、体积计算方法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圆柱、圆锥的理解。又如,传统教材是先学习比例尺,再学习正反比例的知识;而本册教材是先学习正反比例的知识后再学习比例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促进知识的迁移。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努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初步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编写本册教材时,特别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例如:在探索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教材通过圆的面积与圆内接正方形和圆外切正方形面积的比较,既估计了圆面积的大小范围,又渗透了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体现了极限的思想。又如,在探索圆周率和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时,教材渗透了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