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培训心得体会(精选35篇)
学科培训心得体会 篇22
通过这个暑期以来的自学和集中培训,收获多多,感触颇深: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适应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条件和新时期的教育对象,除了要树立高尚的师德师风,正确抵制各种不良诱惑以外还要改变观念、改变方法、依法从教,辛勤耕耘,执著追求,把每一份爱心无私的奉献给孩子,向孩子们的心灵播撒阳光、雨露,精心呵护他们的.成长。
一、关爱学生,建立师生合作的平台
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石,斯大林说过:“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只有真正做到热爱学生,才体现出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职责。西方教育学家罗素讲到:“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只有教师倾注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建立交流合作的平台,学生才加倍热爱、尊重老师,这样学生才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可敬。“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无微不致的关心与诲人不倦的引导完全是自己的健康成长时,学生才情愿自觉去学习。师生和谐相处了,学生才体会到快乐的教育,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呵护学生,树立他们的信心,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学生,有部分小孩都没有经过幼儿学前的教育,基础很差,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隔代抚养严重,家庭教育跟不上,还有一部分小孩由于父母离异缺少关爱,学习无人监管,也有部分孩子还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学生的潜能未能良好发挥。作为一名教师,要避免停留的眼光看待学生,要用善良之心,理解他们的不是,学生的进步、心身的完善,是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多一点慈爱、宽容、呵护,少一点斥责、打击、嘲讽,要尽可能挖掘出他们的闪光点
二、加强自律性,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
廉洁自律看起来是无形的东西,但是一旦深入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它将起到法律制度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来自于各方面的非正当利益的诱惑不断出现,有些人在这些利益面前认为“别人都能去享受,而我却为什么不能?”甚至有些人认为不取得非正当利益的人是“白痴”等。岂不知,接受的非正当利益越多,教师的形象、人格就越低,当家长和学生貌似恭敬地给教师一些钱物的同时,他的内心深处是不是发自真心的对教师的敬仰?他的目光和心里有着多少不满和无奈?所以,我们教师要加强廉洁自律,摒弃非正当利益的诱惑,增强辨别能力,不要被来自各方面的不良风气蒙住了双眼,做到不是自己通过合法劳动所得的报酬,就坚决不能接受。此外,我们教师要不断磨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只有意志力强大起来才能抵制各种不廉的诱惑,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自己正确的认识和信仰。
教师工作的性质是教书育人,而不是重利的商人,虽然现在教师的工资水平比起有些行业来还有些差距,但我们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为世人做出表率。
教师只要具备了辨析是非的能力,有顽强的抵制能力,并能够养成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一定能保持自己廉洁从教的道德行为,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三、改变观念、提高认识、乐于奉献
如今,教师的角色逐渐转变,传统的教育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要改变落后的现状,除了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外,还要通过培训、学习,听青年教师的课等方式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惟有观念更新了,思想才进一步认识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四条规定:“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评价学生应注重过程,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毕竟分数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代表某人在某个时间段内掌握的知识程度,所以,评价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每一位学生,要用暗示、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哪怕是差异生,也要让他们感到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相反,如果差异生对生活、学习一旦失去信心,老师是很难教育他们。
乐于奉献、甘为人梯,是师德师风的最高境界。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乐于奉献的真实写照。教师的工作是很辛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塑造人的灵魂。特别是农村教师,工作在最艰苦的第一线,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生活单调,和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相比(指城市),确实相差甚远,做到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无私奉献,必须有坚强的意志,乐于奉献表现在以教为志、以教为荣、以教为人,做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毫无保留的把知识经验传输给学生。以“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知足,以自己的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自豪。精神境界能否充分发挥是与教师师德师风加强修养是分不开的。教师在奉献中才感到工作神圣,师德的伟大。同时也在苦中有乐中不断地吸取、更新,精神得到充实。只有做到乐于奉献,才感到当一名教师不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是为社会人类应尽的义务,惟有这样共和国的教育才有希望。
四、依法从教,打造和谐校园
俗话说:“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国家尚且如此,学校更应如此!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依法育人,依法从教,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
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爱心去浇灌、去呵护。
著名教育家冰心曾说过: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合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我们要依法从教,让和谐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身上,营造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让和谐表现在校园的每一寸地上,处处演奏着幸福快乐的乐章!
总之,为了下一代孩子的成长,为了美好的明天,为了社会的进步,教师要树立良好形象,以模范行为影响社会,教育学生。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用真诚对话,用真心交流,用真爱呵护,用真情感化!创造和谐师生关系,让“人本主义”的光辉温暖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学科培训心得体会 篇23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8月29日早上,尽管是红色暴雨预警,可丝毫没有影响讲座的开展,也阻挡不了老师们学习的一颗心,语文学科全员培训在我校如期举行了。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有几位好同伴,将会成就你的一生”。正如进修学校副校长x老师的所提倡的“深度学习”,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习没有深入,浅尝辄止,那就什么也学不好。
陈副校长的讲座主题是《深度学习,引领真实课堂发生》。首先,她从学习是什么谈起。学习是一种有目的地获取知识或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它不仅仅是死啃书本,死记硬背和抄抄写写,而更应该是刨根究底,深入思考和讨论,有解释观点的能力。陈老师趣谈,如果没有深入学习,就像看再多的书,也是流浪汉,这一贴切又诙谐的比喻,引起一阵阵的笑声。可笑过之后,蓦然发现,确实是如此啊!
其次,陈副校长以布鲁姆认知目标的六个层次为引子,对深度学习的具体操作和运用进行了讲述,他认为深度学习的课堂设计应该基于课程标准,解决教师教学的目标、内容、策略与评价,明确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的四维设计。每篇课文都隐藏着作者的言语意图,这种意图是借助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结构体现出来的。她以《迟到》《月光曲》等课文为例子,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为课堂发生真实学习而设计”的理念,为了达成学生的思维碰撞,执教者几易其稿,注重情境问题和学法探究,让学生启动思考,让教学变得有针对性,让学习有价值。
最后,陈副校长告诉我们,只有提高质量的课堂才有生命力;只有学生喜欢的课堂才有生命力;只有瞄准核心素养才有生命力。语文教师唯有深入研读教材,敏锐而准确地发现内容背后的言语形式、言语结构,才能科学地确定具有语文学科特征的教学内容,担负起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
陈副校长的讲座可以说是浅近中的深刻,简约中的丰富!让深度学习发生在课堂上,不是提问题那么简单,还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做更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才能实现。未来的教学路还很长很长,只有自身成长起来,强大起来,前面的道路才会更宽、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