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培训心得感悟(精选31篇)
新教材在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在此思想指导下,新教材不是以例题、习题形式,而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的。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如:“实践活动”、“数学小调查”、“做一做”等栏目。加强了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题材上引入了“奥运”、“环保”等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
2、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3、数学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关注过程。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课程评价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和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
二、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我是这样抓住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的。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是解决现实生活中按比分配的问题。
主题情境: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xx年级下册“图形的放缩”也是比的实际应用。图形放缩是研究图形的相似变换,图形变换的本质问题是变换下的不变量问题。图形放缩的不变量是什么,始终是这节教材探究的主题。
图形是长方形时,容易观察到长方形放缩前后长的比等于相应的宽的比。这是可以从主题情境中观察到的。
如果是一般图形(没有特定的边叫长或宽),它的放缩是什么保持不变呢?
教材通过“画一画”感受关于一般图形的放缩,在放缩前后图形中任意两点之间水平距离的比与相应的竖直距离的比保持不变。
教材又创设探究活动,体验一般图形放缩前后,图形上点所对应的数对中的两个数,必须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上述关于图形放缩变换下什么是不变量的发现、描述及其逐步抽象化的过程是学生需要经历的数学化过程。
学校数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学会阅读,学会与教材文本对话。教师的责任不是直接教教材,而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教材,鼓励学生自己与教材对话,然后针对学生自学教材中发现与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高明不是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旁征博引,而是靠教材搭起师生的互动平台,捕捉契机,传授方法,启迪智慧,引导价值。这一切都必须源于教材;都必须立足于个性化地解读教材,不仅读懂而且读通教材的基础之上。
新课改培训心得感悟 篇23
经过近阶段新课程改革培训,聆听几位教育专家的讲座,学习了几位名师的典型示范案例。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它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结合我自己近20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改革的科学性
新课程标准改革了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总结,使之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被动掌握“双基”为主动探究学习形成能力,这样能让学生更灵活的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决相应的物理问题。
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更加注重经典与近代的融合,更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它改革了以往教材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接受“特种兵”式的训练,以往教学方法,学生即使也能出点成绩,但也只能讲是“只懂招式而未得精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是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在老师的启发、诱导、组织下通过学生自身参与,经过探究活动,由学生主动发现概念、规律。在这种形式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了解规律的热情。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要叫他们学不好物理还真难。课堂上学生们认真探究,刻苦钻研的情形,我似乎看到许许多多新的科学家正如雨后般的春笋那样破土而出,我露出欣慰的笑容。
总之“格物万象、究理天人;奥秘无处不在、探索无处不在、思维无处不在”。共和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全民族素质的提升。身为物理教学工作者,我将一如既往地把物理新课程改革推向纵深。
新课改培训心得感悟 篇24
听了___教师对新课标的解读,我对新课标的要求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具体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资料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我的主角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构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供给经验和帮忙,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提议,教师要向学生供给经验,帮忙他们进行确定、检查自我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本事,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当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提高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忙学生制订改善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我,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职责心,使其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