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通用31篇)
语文的深处是思维。我们要多引导孩子去关注表象后的那个为什么。再说“审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核心素养中再次提到“审美鉴赏与创造陶冶高尚情操”。我近期一直在关注语文课的板书,发现一堂优质语文课的板书真是“思维”与“审美”的完美结合。现在有一—些老师,把“黑板”变做“舞台”,展示自己的课堂亮点,这些“优质板书”,无一不是思维和审美的结合,这样的美,是内外兼具的,不仅只是漂亮而已。“文学鉴赏”也是审美的活动。六下第二单元是阅读外国名著,语文园地中有一—题是:下面是不同译者笔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我发现,上课时很多老师都把最终结果指向第一种也就是课文中的版本。确实,课文中的版本语言夸张、幽默,是非常符合孩子的阅读口味的。但其实,这是一—道开放题,译者语言风格不同,看你欣赏哪一一种。张友松的文字读来文绉绉的,可能成年读者会比较欣赏。成时的版本语言简约,质朴,是另一种味道。让孩子在这样多元的品评中学会文字的鉴赏,文学的鉴赏,从而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思维、审美,均涉及语文的方方面面。意识决定行动。我们心中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渗透到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点滴中。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20
本学期,本人有幸参加了地理远程的培训,此次培训时间虽短,但收获也不少。特别是一些专家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和教学案例的分析,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中小师生的积极性,培训中,众多的新的观念和知识一下子扑面而来,脑子里装了很多的感想,下面就简单谈一下我的感想:
一、以学生发展为主体
通过参加这次地理远程研修培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课程设置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课程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这种课程理念,并非否定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而是给它以新的内涵:不再把知识和技能视为仅供记忆和存储的定论,而认为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不再认为知识只有确定的意义和客观的尺度而认为它还具有不确定的意义和主观的创意,基本质在于运用它进行创造性思维,并由此构建出新的意义,不再把知识的呈现视为唯一的任务,而要以提高学生素质的观点来把握学生的发展,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王动选择的能力和品质,由此可见,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教材从结构设计到内容表述,都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
二、倡导新的教学模式
向往自由、当家作主是每个人的天性。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填鸭式”、“满堂灌”只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限制他们的自由发挥,同学们学到知识但不会学习。与之相反,启发式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老师只是把学生领入知识的大门。学不学和怎样学都是学生自己的事。这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的空间。
三、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得教学
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在这次远程研修学习中,我按时观摩学习了每一个专题的讲座,认真听取了专家们对教学的指导和解读。
对每一个专题的问题都和老师们进行了探讨,同时按时完成了作业。积极参与交流,广泛阅读了老师们提交的作业及发表的文章并及时做出评论。认真阅读了每一期班级简报。反复研究了各个专题中的每一个案例,对案例中教师所讲的内容和授课形式都作了认真的记录。大量的视频片断,很符合我们的课堂教学。通过与老师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使自己转变了观念,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培训才会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我要把这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我的教学生活中。
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照片、统计图表、统计数据以及进行各种社会调查,课外观察所得到的资料来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进而阐明和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21
为了适应时代、社会、产业、教育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中职英语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它在继承20__版大纲的基础上,突显职业特色,落实立德树人,凝练学科素养,体现了新时代英语课程的新发展,新方向。中职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出现,对每个中职英语老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教师需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一、加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
中职英语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此课程的任务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发展中职英语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思维差异,增强国际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中职英语教师应透彻理解英语课程的任务,努力实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目标。显然,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产业在变革,新时代的英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加强学习,用理论知识装备自己,更新教育理念,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升业务能力,赶上英语新时代教学的节奏。
二、改革教学,落实课程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实践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职场语言沟通、思维差异感知、跨文化理解和自主学习四个方面。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深化中职英语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首先,改革教学内容,使其体现有利于就业的实用性。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以及拓展模块,使各个学校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学生的实际学情有了灵活的选择权。其次,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通过项目化,任务驱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设置任务时,把教学内容放到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掌握并运用语言技能时又能学会有效沟通与交流,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最后,改革评价机制。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新课标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思想、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把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多元化的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发展,激励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三、培养能力,助力学生的终身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首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语言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语言意识,发展语言技能,达到良好的语言沟通。其次,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学生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多样性,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减少交流中的误解。此外,正确认识外国文化,用英语对中华优秀文化进行传播。最后,培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案,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英语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标,新要求。英语老师将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努力学习,认真探索,积极实践,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