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汇报(精选31篇)
(三)育人才,打造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引”上做文章。依托各地返乡创业服务站、商会(协会),深入开展“归雁兴乡”返乡创业行动,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每年培育有影响、口碑好的反哺家乡人才100名以上,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在“育”上求突破。依托农业农村高端专家智库、省农科院“三个突破”工作队等资源,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训,每年培育技艺水平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乡土人才100名以上。在“用”上见实效。注重内部队伍建设,努力学习乡村振兴特别是农业农村知识,采取名师授课、内部培训、自我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服务农业农村的能力和本领。
(四)树新风,持续涤荡乡风文明。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创建“雁领队”队伍品牌,把更多党员干部、乡贤、返乡大学生、义务红娘、文艺工作者等纳入其中,灵活运用“讲评帮乐庆”五种形式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创建“郓城大地党旗红”宣讲品牌。推广诸如张营街道“欢‘营’你来讲”、武安镇“红‘动’武安”、程屯镇“‘程’心向党”等衍生宣传品牌,加大宣讲力度。创建“德来好郓”主题品牌,积极开展晒家风家训、选孝贤之星、评最美家庭等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把文明实践工作融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提升郓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用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留住“乡愁”,年内每乡镇新建1处集村史、档案、荣誉、历史文物、民风民俗等于一体的村史馆,“记住乡愁”“留住乡情”。守望“乡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道德讲堂、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年内每个村至少开展1次符合本村实际的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宣讲。用红色文化激发农民群众奋斗热情。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活动,用鲜活的例子讲政策、说变化,讲奋斗、晒成就,用红色精神鼓舞人心、助推发展。
(五)美家园,打造农民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明确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在水电气暖、道路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增加必要投入,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按照《郓城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和责任分工,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九项考核内容,对题作文、常态化整治,力争新创建省级美丽乡村5个以上、市级示范片区2个以上。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发挥深厚的红色文化、黄河文化、水浒文化、民俗文化等优势,按照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美村、造景、串线”工作思路,加快推进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办好“中国(郓城)好汉节”、“黄河人家乡村旅游节”等精品节庆活动。
下一步,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农产富县”为引领,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千方百计实现农民增收,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实现乡村振兴努力奋斗。
乡村振兴汇报 篇13
一、基本情况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省少数民族人口21.9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49%。5个少数民族人口过万,13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千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有三点新变化:一是首次56个民族成份齐全;二是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增长较快,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从0.35%提升到0.49%;三是外省籍来赣流动少数民族人口增多,世居的少数民族人口有所下降,畲族人口从9.1万人下降到7.4万人,流动少数民族人口从3万多人增长到超过6万。这是新时代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趋势增强、交往交流交融速度加快、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多的结果。
全省共有8个民族乡、82个民族行政村、398个民族村民小组。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尤其是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和深山区移民搬迁成效显著,走在全国前列;3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民族地区3690户14760人如期脱贫,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与全省同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新征程。
20xx年以来,我省民族地区按照全国和全省部署,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一是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建立了防返贫监测平台,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做到及时发现、及早帮扶。20xx年5月,我省民族乡村摸排监测对象203户415人,全部落实了帮扶措施,有效消除了返贫致贫风险,守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巩固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
二是乡村振兴有序推进。出台了一系列衔接政策,民族地区脱贫工作机制、政策措施等平稳有序向乡村振兴过渡。16个民族村列为“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占比为19.51%,有65个民族村派驻了工作队。20xx年,民族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的村开始出现,50万元以上的村不断增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84%,达到18698元,首次超过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结束了民族乡村有统计数据40年来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的历史。
三是创新举措效果明显。各地不断探索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创新举措,如吉安市形成市县乡三级党委书记、副书记联系民族乡村,深入做好民族工作;抚州市做好“两山”转化文章,支持民族乡村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经济,发展特色鲜明;上饶市大力实施“培根铸魂、共富发展、民族同心、现代化治理”四大行动,工作亮点初显;赣州市财政安排预算资金210万元投入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效果明显。
在财政部等6部门组织开展的20xx年度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考核中,包括少数民族发展任务在内,我省取得了六项全“A”的最好等次。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于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强对我省民族工作的领导,在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方略在我省民族地区得到全面贯彻。
二、主要工作
以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地区与全省共同发展、融入发展,形成了民族团结巩固、民族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繁荣的良好态势。
(一)高位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推动民族地区与全省共同发展、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是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20xx年8月和20xx年3月、4月,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我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工作。20xx年2月,召开省委民族工作会议暨全省宗教工作会议,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扛起新时代民族工作责任,全力支持民族地区融入全省、融入当地、融入区域发展,走共同繁荣发展之路。二是出台政策措施全力推进。今年4月,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文件,提出着力抓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全省乡村振兴的全方位对接和全过程融合。三是编制规划方案抓好落实。20xx年11月,省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江西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规划(20xx-20xx年)》,启动新一轮省直有关部门对口支援民族乡村工作,提出了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同时,各设区的市和有关县(市、区)行动迅速,全面贯彻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相继召开工作会议部署民族工作,出台贯彻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政策措施,并推动落实落地。
(二)差别化支持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坚持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省工作大局中统筹推进。20xx年2月,省政府印发《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赣府发〔20xx〕5号),提出要“支持和帮助民族乡、村加快发展”。其他专项规划和区域性发展规划都支持民族地区主动融入并服务全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同时,组织省直部门持续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助力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持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今年,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达到3990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达到958万元;安排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教育等财政预算资金1600万元,支持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建设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在基层组织运转保障资金安排上,省财政对民族乡、民族村补助标准分别高于非民族乡村补助标准40万元、4万元,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是第一个。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支持。“十四五”期间民族地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补助标准(含奖励资金)较一般地区上浮20%;城乡一体支持民族地区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集中供水设施等民生项目建设,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支撑保障能力。三是坚持科技引领。建立科技特派团(员)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机制,向民族乡村派出4个科技特派团、38名科技特派员,探索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管理等要素向民族乡村集中的新路子,在我国中东部地区也是第一个。四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创作推出歌剧《七彩畲乡》《热血山哈》和音乐剧《云上凤凰》,连续三届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均获优秀剧目奖;成功举办第三届全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积极筹办第三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鼓励支持民族文化同区域文化、红色文化、时代文化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