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心得体会集锦(精选33篇)
3.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二)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呈现结构
2.课程目标动词
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
3.课程目标总体阐述从“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 基本思想 、 基本活动经验),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本思想内容包括:
(4)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数学学习活动
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操作性经验:通过眼、耳、口、手等对现实素材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为操作性经验,如堆积积木、折纸等获得的经验;
反思性经验:通过对思维材料的内隐思考而获得的经验为思考型经验,如推理的经验、抽象的经验等。
3.课程内容包括四大学习领域
新课标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四大领域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4.新课标对十个核心概念进行解读
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 、模型思想 、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四、新课标的地位
20xx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xx)》在内的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的法定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
价的基础。
研读《课程标准》,应该避免“重内容部分,轻理念部分”的情
况。
“课标”的地位和重要性高于出版的教材。
五、反复研读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一)“两句话”的启示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启示: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同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不是歧视,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放慢脚步,聆听花开的声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二)、新课标转变了课堂教学
1、新课标在继续保留和强调了“双基”基础上,还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变“双基”为“四基”,更符合数学教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由 “双基”教学变化到新版的“四基”教学,明确了教什么的问题。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让数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使之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数学无处不在,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美,发现数学的奥妙。
3、“两能”到“四能”的变化,则明确了如何教的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而且更应培养学生学会数学思考,通过数学学习学会思维,发展思维。
4、新标准中的数学教学活动,应设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三)新课标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倡导新的教学方式
3、从创设情境入手,营造学习氛围
校本研修心得体会集锦 篇15
—、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有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
老师的职责就是衔接、引导,寻找结合点,让学生借助教学资源,主动获得发展。陈老师善于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节课我们看到小朋友由十分拘谨,到积极参与,到笑容绽放,再到手舞足蹈,他们越学越有兴趣。一二年级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有主动识的愿望。陈老师围绕这个教学重点,用真实的大海的画面,活泼的海洋动物,漂亮的简笔画,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月亮湾,通过创设直观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随情境识。赞可夫曾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透过孩子们好奇的眼睛,我们感觉到陈老师的教学策略的选择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是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的。
二、学生参与程度高。
这节课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听、说、读、写的活动中来,参与有广度;学生在活动中是动心的、动情的,是快乐的,参与有深度。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只是颈部以上的学习,学生的情感没有参与,这节课学生真正达到了罗杰思所说的:“全身心地沉浸”。他们越来越忘我地投入到活动中来。
三、学生学习方法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方法的指导要从低年级开始。刚刚一年级的学生,这节课学生学得很得法。学生学得得法,那是因为教师教得得法。初读课文的时候,陈老师请丁丁提醒:圈出不认识的,用儿歌下面的拼音朋友拼一拼;不认识的问问老师和同学;朗读儿歌的时候,老师指出: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你看到的画面,就能把儿歌读得更优美。
四、学生学习习惯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教学效率前提,尤其。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更为重要。如上课时,有些学生的注意力总是不集中养成正确的写姿势和良好的写习惯是低年级识写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良好的习惯要在每一节课中耳濡目染,要在语言文的实践中慢慢养成。
1、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养成听的习惯。比如学生读儿歌了,老师说:“等一等,等一等,大家听听他读准没有?”指导学生认真倾听。
2、教师有效示范引导。这节课的亮点很多,最值得我们效仿的是教师当堂示范书写。我们看到陈老师是端端正正坐下,手握铅笔在田格里书写,这样的范写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对小学生是的示范。“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点,语文教师如能在教学时当堂示范,且写得自行规范,间架匀称,富有神采,能给小学生以美感,他们就会由衷倾慕、敬佩老师,进而心揣手摩。由此产生的内趋力对小学生练好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校本研修心得体会集锦 篇16
20xx年8月24日上午在严店社区的会议室里,我参加了严店学区中心学校组织的暑期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动员大会。大会在孔校长的主持下,听了合肥学院陈媛教授的专题讲座,课题为《新课改环境中教师如何上好课》。陈教授从反思教师有什么当头入手,围绕三个问题即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怎样到那里去?我们是否到了那里?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她的观点。陈教授引经据典,语言精彩,理论丰富,给在座的每位教师都有发自内心的响应和震撼,获益匪浅。
听了讲座,心中豁然开朗,思绪万千,于是静下心来整理一下,结合自身所学知识从自己十年来的教学工作实际出发对如何上好课略谈一二。
上好课是教师日常教学中的一个最根本要求,也是教师本职工作多年一个最基本要求。也只有上好课,学生才会从中受益,才会完成人生的启蒙,所以说传道授业解惑都是在上好课中完成的,上好课的意义是重大的。
一、教师要上好课应具备“三心”。
“三心”即爱心、责任心、恒心。这三颗心是我们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养,它是我们能不能上好课的前提。
“爱心”是我们当教师最需要的一颗心,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懵懂的孩子,只有在爱心的召唤下,孩子才会在你的身边学习。拥有爱心更是我们新课改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个基本要求,当我们老师怀着一颗挚爱的心在课堂上教学时,必然会时刻想着孩子的感受,教学过程中的设计思想和措施都会体现孩子的感受,从孩子角度去考虑问题。课堂教学中的那些行为的暴力,语言的暴力等种种粗暴表现都违背了这些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这样怎能上好课呢,学生如何从中受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