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优质(精选35篇)

2024-08-04 00:04:00心得体会打印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优质(精选35篇) 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优质 篇34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92岁高龄时完成的长篇回忆散文,时值丈夫钱锺书先生去世四年,爱女钱媛去世五年。书中回忆了一家三口曾经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点点滴滴。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一部分杨绛先生写到她多次做的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的梦,被钱锺书称为“那是老人的梦。”她说“往往是我们两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就不见了。我四顾寻找,总不见他的影踪。”夜的宁静伴着“我”的孤凄,惶急中醒来,一片怅然。“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第二部分以梦境的形式写了走上古驿道、以及古驿道上的相聚和相失。丈夫钱锺书和爱女钱媛相继生病住院,三人分居三处,80多岁的杨绛在中间做联络员传递信息,三个人相依相偎,相伴相惜。回忆亦梦亦幻,又真真切切,读来令人心碎。当女儿的病情一次又一次加重时,杨绛说“我觉得我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我心上又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我心上连连地绽出一只又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里去。娘……娘……““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妈妈的祝福回去。”“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爱女钱媛是杨绛的生平杰作,面对女儿先她而去,那是怎样一种无法言说的痛?

  “自从失去阿圆,我内脏受伤,四肢也乏力。他(钱锺书)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钱锺书1994年7月住院到1998年12月去世,杨绛每天去看他,两人说说话。钱锺书无力说话的时候就捏捏杨绛的手,随着病情的加重,两人见面就只能用眼神来交流。“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这是一对怎样的伉俪情深和肝肠寸断?他说“绛,好好里(即‘好生过’)”就再也没有了明天。“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随着爱女和丈夫的相继离开,从此“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杨绛先生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整篇文字中弥漫着思念的忧伤、落寞、凄凉和无可奈何。

  第三部分杨绛先生回忆了三个人在一起生活的细枝末节,从1935年两人婚后到牛津求学、阿圆的出生直至1998年钱锺书先生去世63年的风风雨雨。无论怎样,两人相濡以沫,相知相惜。钱锺书的拙手笨脚、肯委屈、能忍耐以及钱媛的善良、包容、聪明、能干、正直都在杨绛先生传神的笔下活了过来。三人性格各异,志趣相投。两人的“探险“、三人的把玩”石子“这些温馨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字里行间洋溢着杨绛先生对三个人“不寻常遇合”的眷恋和怀念以及对丈夫对女儿源于心底的爱,天上人间,阴阳殊途,三个人在杨绛的文字里又相聚了。

  作者在回忆的同时更不乏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她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此情此景,杨绛先生那种无所依归的心情可想而知。然而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曾经与世无求、与人无争的我们仨如今“只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清明时节,阴雨纷纷。再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难断挚情。写此小文,一同纪念我远行的爱人。天上人间,唯念你安。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优质 篇35

  这个学期伊始,我读了一本书——《我们仨》。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在“我们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时,写下的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没有着太多笔墨,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如梦似幻,我只觉朦胧,没怎么看懂。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着墨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

  然而,令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封底杨绛老人的题字:“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这是一句多么平实的话语,然而我却从中读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与刻骨铭心的思念。如今社会,而许多老人很久才能见到儿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儿女们却浑然不觉。科技如此发达,家人之间当然也减少了相见的机会,人与人的内心之间之间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屏障。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却又深刻的情感,是现代人无法体会的吧……试问,在这个交通十分方便的时代,多远的距离都不成问题。但是在身体靠近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同样靠近了吗?我认为没有!我们的心中,怕是已没有这本书中杨绛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的情节,更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