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精选35篇)

2024-04-13 23:49:12心得体会打印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精选35篇) 学习,尤其是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学习,是每个人职业生涯中的大事,这样的学习是我们职业(专业)成长说不可缺少的。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伴随着不断的困惑和疑虑。....

  书中讲到我们的教育承担了许多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家长、教师、校长的身上。有一位全国著名中学的女老师说:“我们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周末也基本上没有休息,没有时间与人交往,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朋友,连家庭也照顾不了。”

  当然,作者不认为培养五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两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翁,就是教育的成功,作者同时对美国教育也有过实地考察和研究,也并不认为他们的教育比起我们有多强。但是无论这个故事是否属实,这个“黑色幽默”却给了我们一个问题需要反思:敢不敢彻底给孩子松绑?为什么孩子是可以依靠的,而且是可以彻底依靠的?

  人的短视是因为看不远,因此,我们需要站在高处,把目光投向远处。教育,至少需要我们往后看三十年,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使命。所谓“往后看三十年”,就是想象过了三十年后,孩子已经三四十岁了,你希望他们是什么样子,再回头来看当下的教育,心态可能就会中正平和了。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篇17

  暑假期间,认真阅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此书为我这个站在班主任工作起跑线上的人指明了奔跑的方向,以下两点感触颇深。

  发现非正式表扬的魅力

  在所有的管理行为中,评价是一项需要每一位管理者特别小心的事情,因为它本身的高利害,也因为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慎用。而“非正式评价”尤其是“非正式表扬”的运用在教育教学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希贵校长在书中讲到了这样一位领导,他常常在你做了一点什么事情之后向你伸出他的大拇指,以至于被业内人士私下敬佩地称为“大拇指领导”。你的一项变革、一点经验,甚至一篇文章、一次发言,都有可能获得他“大拇指”的肯定。虽说是没有任何奖金、证书的表扬,却激励着大家不断前行。事实上,这样的 “非正式表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可以很好地运用。书写生字时对学生个别笔画的肯定,朗读课文时对学生情感把握的褒奖,思考独到时及时的鼓励,都时时鼓舞着孩子们,激励着孩子们。

  印象最深的是身边有这样一位老师,坚持为每一位孩子过不一样的生日。他和家长们一起,收集孩子从小到大的照片做成影集,让班里其他孩子通过各种形式为他留言送祝福。还会亲手写一张贺卡,将自己的爱都写在了上面。不管过程怎样,相信这份真情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我们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我们可以尝试着选取真实、可信的一点,让“非正式表扬”的潜能无限放大。

  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对于学生初入学时的不知所措、不适应,他们表现出更多一倍的担心和焦虑,那么,随之而来的是一手包办,不给孩子留空间。这样做,看似避免了无措的发生,其实只是将这样的不适应、不成熟的状态延迟而已。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如果家长始终不给予孩子独自行走的机会,那他将永远也无法长大。如自然也就丧失了培养他们自主、自立的机会。

  我想最困扰老师们的就是学生的安全问题了,而“电梯”一词最近一直是热门搜索词汇,这本书中就有这么一个关于“电梯”的小案例:有些学校在屡禁学生乘坐电梯而不见效的情况下,在电梯上装上了限乘装置,只有持有刷卡权限的老师才能乘坐。硬件设施一改,似乎解决了长期以来让学校担忧的安全问题,但同时也失去了教育的机会。李希贵校长说,如果我们不能在乘梯和禁梯这一矛盾冲突的情境中,让学生明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该如何使用资源,不让学生从内心明白在一个团队中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尊重应该尊重的人,有一天一旦遇到类似的问题了,他们将仍然是令人头疼的一群。试想,这样的生命体验怎么能舍弃,很多能力的培养都在是问题中发展,在错误里成长起来的。这样好的教育机会,我们怎能错过!

  不管是“非正式表扬”还是“学会放手”,都需要我们去用心去理解每一位孩子,发现他们的细微变化,及时地引导,感受他们的需求,适时地帮助,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成长的力量。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篇18

  金秋的九月,迎来了我们自己的节日——教师节,收到了学校给予我们每个教师的礼物——《拨开教育的责任》。这是一本很有针对性、能破能立因而是一本很实用的书。

  书中所言的,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是教育中正在发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家长到学校的对孩子的“包办”,假期的“假放”,教育的“女性化”,几乎从未实施过的“因材施教”,多媒体的“泛滥成灾”、“请君入瓮式”的强制解读,课堂提问中的“专业户”现象等,切入点不大,有些甚至还有点“小题大做”——因为其中的不少“故事”或者“事故”,很多“庐山中人”的我们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惊,习以为常,但是火眼金睛的作者们却能够从现象入手,层层剥茧,丝丝入扣,直抵问题的症结。《家庭作业该谁批改》一文所言事实几乎地球人都知道,家庭作业早已不仅仅是孩子的作业,真的演变为一个“家庭”的作业。所以有专家曾经痛言,在中国,只要孩子入学,这个家庭从此就开启了一扇沉重的大门,这个大门的名字叫“灾难”。虽然言过其实,但是道破了教育的部分事实。此文作者不是宣泄和诅咒,而是平心静气地分析家庭作业的原初目的,分析“家庭”全员参与作业处理的危害,条分缕析,鞭辟入里,令人心悦诚服。不仅如此,文章还以教育名家的教学实践为示例,就家庭作业的设计和处理给老师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能反对,能批判和摧毁;又能立新,又能建设和创造,这是本书的一个优胜之处。也是目前中国教育问题研讨中紧缺因而是迫切需要的东西。

  《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是由很多个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针对课堂教育、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伪责任”,逐一加以揭示,并阐述真正的责任。读了之后,我感慨良多。教育充满每个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是生命的零件。在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小事,每件事都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查老师最喜欢的学生,但现在我意识到,他用自己的爱让每个学生都有和我相同的感受。或许,查老师没有思考过最喜欢哪个学生,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查老师最喜欢的那个学生。”这是一个孩子长大后的回忆。读了上面的文字,我觉得查老师是一位成功的老师,让每个孩子都以为老师最喜欢的学生是自己,这里既包含了高尚博大的师爱,又有着了不起的教育艺术和智慧。

  优秀的老师会充分利用和学生在一起的所有机会,迅速捕捉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让每个孩子找到老师“最爱自己”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平庸的孩子,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独具的秉赋、特长,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了解孩子。

  在老师印象里,往往是一些比较优秀或者比较调皮的孩子关注比较多,而另外一些表现平平的孩子容易被老师忽略,就在那次才艺展示中,我发现很多平时沉默的孩子都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我们要加倍认真的看清这些孩子,细细品味,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多多鼓励,做他们的朋友。

  有些孩子的才华已经显露,而有些孩子的才华还是冰山一角。这就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让他们发现自己、欣赏自己。我们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具备某种潜质的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不同寻常,也会看到别人的优秀。

  一直都说,教育是件良心活,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孩子们的天使,在教育中给予他们关爱、呵护;而不是做孩子们的上帝,支配着他们的生活,使其不得开心颜!

  《剥开教育的责任》读后感

  时光荏苒,一学期的时间就这样在指尖流逝,踏上人民教师这条路已有半年,《剥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 其实半年前已读过这本书,今天再看这本书,有了更深的体会,那就是作为教师的责任。

  当时拿到这本书,给我最震撼的一节是“请喊学生的名字”,当半年前第一次踏进教室,面对一张张稚嫩而陌生的脸,我胆怯了,我不认识他们,我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我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觉得对不住人民教师这个称号,特别是当你走到一个孩子跟前想和他交流,而你却不知道他的名字时,更加的无奈。当我询问孩子姓名时,也看到了孩子眼中流出的伤心。“每个名字背后都凝聚着一个家庭的希望,遥想他们最初的诞生,无不是充满希望,倾注温馨,浓缩了人世间最纯朴的至爱亲情,包含着对一个新鲜生命的所有祝愿。它是每个来到这世上的人收到的第一份礼物,并将一生与这份礼物相拥相辉。”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每一个孩子的名字,我每次发本子喊着学生的名字,走到他的身边,看清他的脸,然后把本子交给他,几次下来,我能记住大部分孩子的姓名,慢慢的我也有了自信的资本,我叫的出你的名字。我看着一个孩子,叫出他的名字,他脸上也洋溢着开心。从一开始觉得叫不出孩子的名字丢脸,到后来慢慢发现,其实这就是责任,当你走上这条神圣的道路,责任心油然而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