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5篇)
州人大会主任贺登祥,州政协主席汤向前,州委陈国芳、杨光杰、邓家富、张世荣和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班子成员,州直各部门负责人,中央、省驻州单位负责同志在州主会场参加会议。
脱贫攻坚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17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脱贫攻坚走向纵深,各地尽锐出战,贫困县脱贫摘帽进入高峰,670万户因病致贫户实现脱贫……通过一系列政策,让众多贫困群众送走“穷神”。同时,中国正将千年来都未曾实现过的脱贫大梦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脱贫攻坚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不过也应清楚地看到,如今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虽摆脱贫困,可在治疗“穷根”的道路上,仍需做好“防守”,不得马虎大意,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打通脱贫路上最后一公里做出努力。这就要为脱贫攻坚“瘦身增肌”,建立长效脱贫机制,让贫困群众脱贫脱得彻底、脱得放心,为他们打好脱贫致富的翻身仗送去东风。
为脱贫攻坚者“松绑”。帮扶干部作为脱贫一线的战士,是贫困群众的“知心人”。可“知心人”有时却被“烦心事”所困扰,不光前有文山会海的压力,后有扶贫要留“迹”的无奈,诸多形式主义束缚住了他们的手脚,让扶贫变成一种“数字游戏”,只求过关就好,使得帮扶干部失去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解铃还须系铃人,就要让帮扶干部从形式主义中抽身出来,首要就是扶正脱贫目标,奔着“两不愁三保障”去,不能人为过分地拔高脱贫标准。并且要做到“命令精准”,施令者宁可牺牲自身的时间与精力,也不为一线攻坚者徒增负担。其次不妨让当下最流行的大数据来跑路,让帮扶干部来做主,既能减少“纸”尖上的浪费,也能节约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让帮扶干部能够甩开膀子加油干,全身心投入于扶贫工作的大潮之中。
为脱贫造血器“增压”。曾有一句顺口溜这样描述大凉山,“中国扶贫看四川,四川扶贫看凉山”,足以看出凉山扶贫任务的艰巨性,然而当地雷波脐橙产业却让脱贫变成了一种“易事”,因其汁多甜美的特点正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更让当地果农户均产值十多万元。不难看出,这些特色产业正成为脱贫的造血器,那么继续因地制宜,深化打造本地脱贫特色产业发展,树立自身龙头品牌,就是为脱贫攻坚输送不竭动力。这源于特色产业不光能够带动本地基础设施建设,又能以此为跳板,吸引更多的企业与投资涌入本地,又一次增强发展的引擎,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而贫困群众就可以享受到发展的“红利”,能在家门口体验到家乡大千变化,也能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钥匙,激发改变落后现状的内在动力。
为脱贫老百姓“补短”。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当有了精力以及物力作为基础,就要从细小处入手,为贫困老百姓补齐“短板”。不光要继续在医疗保障、生活住房等基础要求上“减负提质”,让贫困群众绝不会有任何“硬伤”。而且要着重在思想短板上下功夫,就要以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为原则,化被动为主动,深耕基层田野地间,用最直白的“土味话”与“听诊器”,去摸清贫困群众的痛点难点,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并用特色产业所带来的“好成果”去打动贫困群众的内心,使他们相信脱贫攻坚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看得见、摸得着的希望,从而改变以往“发展只能靠等,发财只能靠想”的观念,真正意识到只有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谋划发展,只能用自己的双手,才能收获财富、获得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脱贫攻坚的“初心使命”就是让贫困群众达到“两不愁、三保障”。随着大考来临,为考生们“瘦身增肌”,就是考试得高分的“利器”,才能用最好的状态去回答好时代赋予中国的“历史考题”。
脱贫攻坚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18
在师生们的记忆中,小娟总是会用自己的乐观影响他人。
刚入学时,第一次远离父母,刚刚成年的姑娘们,总想尽快尝尝踏足社会的滋味。很快,张小娟和张珊等四个同学选中一张勤工助学的传单,每人缴纳了160元中介费,接了一个做调查问卷的活儿。
但完成任务后她们却发现:中介人去楼空。那时,她们一个月的生活费普遍才400元。就在大家都在懊恼时,张小娟却跟没事儿人一样安慰大家:没关系,就当交学费了。
小娟的宽慰,让大家渐渐摆脱了不良情绪。但那时,同学们并不知道,家境极其贫困的张小娟,是因被选为“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生,才有机会走进大学校门。
“张小娟总是能用自己的积极心态营造一种氛围,让大家跟着她一起快乐起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全国妇联副主席(兼)蒙曼曾是张小娟的实习带队老师,她说:“念书时,小娟属于不前不后,不声不响的女孩子,如果不是因为我带他们班去湘西实习,可能都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象。”
这个最初让蒙曼觉得“很沉静、默默无闻”的女孩,通过一次实习,让老师刷新了印象。
那次实习,不仅路途遥远、坐火车硬座长达25个小时,同学们在当地江边住的房子又潮又热,没有空调,大家的汗“就像河一样流”。赶上雨季,被褥总是湿乎乎的,衣服洗了也很难干透,蚊子更是多得打也打不完,再加上饮食偏辣,很多北方同学难以适应、情绪低落。
大家却记得,小娟从不抱怨,还老是安慰他人,笑容也很治愈。
在师生眼中,张小娟特别有奉献精神,特别喜欢帮助别人。
“这孩子身上有一种淳朴的本质,人群中可能不易凸显,但关键时刻这种质朴的东西会闪光。”回忆往昔,蒙曼说。
脱贫攻坚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19
“20__,爱你爱你”,蕴含了多么美好的寓意啊。许多人都认为,这会是阅之圆满,闻之美好,充满爱意的一年,可以将内心的爱意表达出来,大到爱祖国,小至爱家人。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美好,在危急关头,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抗击新冠病毒,迅速遏制住了疫情的蔓延,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
20__年,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收官之年,面对疫情的考验,我们没有退缩没有停步不前,而是为了脱贫攻坚不断多策并举,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励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不断向着逐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途中,亦有更多“可爱”的人奋斗着......
小康路上有好干部。家住农村的我,亲眼目睹了近年来村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切身体会到了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例如村里设有驻村干部,作为驻村工作人员,他们不流于形式,真心实意地帮助贫困户干实事,并以此为契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这既是他们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的初衷,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疫情期间,他们稳住了群众的情绪,告诉人民群众不要自乱阵脚,要相信党,相信国家,做好疫情防范,生命才是革命的本钱。疫情大有好转后,但有很多人也面临失业问题,因此,驻村干部积极帮助困难家庭子女的就业问题,以此实现以小养老解决家庭贫困。
他们说,闭门造车并不能转变农民的生活条件,有时必须要借助外力,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新农村建设,新阶段的扶贫不再是以金钱、食物等方式开展扶贫,而是转向了以文化扶贫、政策扶贫的转变。要从思想上、行动上使贫困农民能够自养,从而才能真正脱贫。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和重视扶贫工作。推进精准扶贫,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也许这些驻村干部不知其名,或被大家所遗忘,然他们却默默坚守在基层岗位燃尽余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一生。
小康路上有好老师。圣贤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被誉为“田间教授”王茂胜老师,积极响应学校决胜脱贫攻坚的号召,走进田间地头用技术为农民解难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申报“优良菌株的筛选”项目,参与“铜仁何首乌种植扶贫产地一体化加工炮制及二苯乙烯苷制备工艺研究”项目,同时还为学院“一总支一项目”出谋划策。不仅如此,王茂胜老师还多次为农户开展技术培训,把科技服务送到农户身边,把产业脱贫的理念植入农户心中,为下一步科研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他说,每天奔波在农村的土地上开展扶贫工作,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现在这片大地上,为老百姓尽心尽力,同时,把我的经历当作故事讲解给学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同学投身到“田间”,为中国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