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心得体会(精选34篇)
特级教师陈颖曾说:“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知识只是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智慧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对于年轻教师来说,通过校本教研、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可以使自己渐渐进入教学的真境界,但如果缺乏专家的引领,则很难提升其教育理念,做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每一位刚从教的青年教师,从一般意义上讲,都是愿意奋斗、不甘寂寞、激情满怀、创意无限的老师,但一部分老师会苦于无门,不知从何处着手不知从何处释放激情。此时,学校所作的工作,就应为青年教师指路,让其明确发展方向。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心得体会 篇22
《教师花传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所著,该书以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为研究脉络,结合教师成长的具体案例,讲述了专家型教师应有的形象和成长的具体路径。那么何谓专家型教师呢?这是我在读该书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接下来,我将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大家共享!
一、专家型教师应是工匠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体
这本《教师花传书》最鲜明的特色就在于,反复地阐述了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必须要“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确实,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要完成课堂教学,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熟练的教学技能,深厚的教学知识等等,这都可以看出教师工作中的匠性;但教师的工作并不仅仅靠匠人的技能就能完成的,教师的世界是有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究而构成的,如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和处理,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些都需要教师复杂的、高度的认知判断才能完成的,这体现出教师的工作又有专业性的一面。因此,专家型教师应是匠人与专家的综合体。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只注重匠性而忽略专业性,看到优秀的教师,就会一味地去吹捧,盲目的模仿其教材、技术和技能,对相关学科知识、与学科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哲学完全不予理会,所以,在现实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有些教师听过很多公开课,但依然上不好一节课,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反思,很多老师听课时只顾欣赏对方的美好,却没有习惯的反思,当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后跃跃试试,却发现上着上着就上不下去了。也有些教师只注重专业性而忽视匠性,热心研究和学科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哲学以及学习理论,但其课堂却依然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完成不受理论的指导,不讲究启发、促进儿童的学习的技法,把理论摆的高高在上,现实却南辕北辙。因此,仅仅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不是专家型教师;仅仅有空洞理论的教师,不是专家型教师;仅仅靠单打独斗的教师,不是专家型教师;仅仅靠自下而上的规划或指标的设计,难以造就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应是工匠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体。
二、专家型教师既是“教”的专家也是“学”的专家
贯穿全书的一根思想红线是强调在21世纪的社会里教师的专家形象要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千万不要用昨天的知识去叫今天的学生,去面对明天的社会,这样的教师是不合格的,专家型教师更是无从谈起,教师要想接受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学习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教师的人生必须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向儿童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社区学习、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正是这种稳健学习的步伐,才构成了教师的人生。
结合目前我国的教育实际,当前基础教育提出了“为核心素养而教”的口号,逐步由“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每个学科都有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每位教师都应该去认真研究并自觉践行。其次,目前正在进行的高考制度改革,由之前的3+X模式转变为3+3模式,这种高考制度的改革值得每一位教师结合自身学科来思考如何迎接这一挑战。所以,作为当今时代的教师,没有比现在更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言说“自己”,言说自己的教育实践。因此,佐藤学教授在该书中指出:“教师工作的本质不只是在教学,更是学习。”所以,要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应不仅要是教的专家,还要是学的专家;不仅在于将书教好,更在于活用最先进的知识和最高的智慧来教书。因此,专家型教师既是“教”的专家,更是“学”的专家。
三、专家型教师应是课堂的倾听者
如今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与信息传递的空间,是一个心灵交汇、情感碰撞的磁场,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做课堂的倾听者,要从倾听开始学会教育。的确,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学习是与物的对话(创造世界)、与他者的对话(结交伙伴)、与自己的对话(重塑自我),要实现三种对话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声音(不只是发言或言语,还包括未能发出的缄默的声音);倾听教材中所隐含的声音(读出未表之意);倾听自身内在的声音。只有虚怀若谷、侧耳倾听学生的声音,课堂中师生对话式的交流才会形成,才能打造灵动的课堂。因此,学会倾听这不仅是专家型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
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课堂并不鲜见,45分钟一讲到底的课堂也比比皆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存在严重的缺失,不少教师拒绝倾听或者听而不闻,原本可以成为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可以把它们转化成一个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细节,推动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而杜绝倾听却扼杀了这一切的可能性,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无情的伤害,对教师而言更无优秀可言。
因此,佐藤学教授在该书中指出:我希望教师在养成“匠人气质”的过程中遵循以下三种规范。其一是注重对每位儿童的尊重;其二是关注教材的可能性和发展性;其三是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在这三条规范中,关注其中的一条还是容易做到的。那些无视学生只关注教材的教师,或者无视教材只关注学生的教师,再或者无视学生和教材一味的关注自我的教师,这些教师无论作为“匠人”还是作为“专家”都是不够格的。因此,专家型教师应是课堂的倾听者。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心得体会 篇23
最近,在省教育厅号召下,大江南北的教师掀起了“向吴邵萍学习”的热潮。吴邵萍的先进事迹使我深受感动,她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是我学习的楷模。我将在这些先进教师先进事迹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使命感,做一个富有爱心的好老师。
优秀教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开展所有工作都要落实在一个"爱"字之上。
爱生,就要爱的有“真情”。爱,是教育的本色,吴邵萍爱孩子赛妈妈,爱园胜爱家,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身边的一切,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我们应当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我们理性的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我经常对自己说“假如我是孩子”,所以我就会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当我们希望别人怎么教自己的孩子时,就一定得怎么教别人的孩子,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假如他们是我的孩子,家长对我们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我得要把他们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的爱他们,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他们,扣击他们的心扉,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这是一种责任。我们要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比如:孩子身体不适时,我们应该嘘寒问暖;孩子有缺点或不足时,不歧视,不挖苦,不嘲笑,应该有颗包容之心,要想到:他们是孩子,拥有犯错误的权利;当孩子的优点或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加以肯定和鼓励,……总而言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关心让孩子真正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爱生,就要爱的有“智慧”。思考,是教育的冷色。“学”,是吴邵萍刻苦钻研的永恒追求。是的,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思考的背景里总是有那么多沉寂与孤独,在未知的世界里探索应该给予学生的一切,我们应该千方百计的去寻找在教学思路和设计环节中学有所得,悟有所获。疲于应付、有悖常理的对待将会让良心受到谴责,我们在做准备的时候总是想着让内容更充实、丰富,而更多的忘记了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接受程度,忘记了我们也曾经是学生,忘记了我们自己在学习时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多么的无助。还记得,在上一次青年教师公开课中,我最多的思考就是课堂是否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问题并如何呈现引领,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询问同学们的需要,对有些想法进行了适当的改进,有效果也有更新的思考。学生的智慧和能力是无穷的,当你为他提供一个舞台,他将是最真实的学习主人,当你为他创造一个机会,他将是最出色的生活演员,当你为他插上一双翅膀,他将成为这个爱的世界中最能体现教育声音的精彩元素。正是因为这样的追求,我的思考里总是在不断的延续冷色的冲击、并渴望与暖色的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