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4篇)
推动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 篇5
当前,尽管全球经济复苏初显,美国经济稳定回升,欧洲经济好于预期,新兴经济分化减小,但仍然处在低迷状态。尤其是美加息、减税、缩表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同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繁重,能级提升的挑战不少。因此,20xx年仍然需要围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
其一,稳定经济预期。当前,稳定增长、投资、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预期至关重要。合适的增长率是重要的“风向标”,否则会产生连锁反应;投资仍然是稳定经济增长一个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需要保持合理增速;房价得到初步遏制,但要防止“大起大落”还需完善政策体系;而实体经济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二,转变政府职能。要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突出制度供给,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活市场主体、市场要素的动力活力潜力。要继续拆除各类市场门槛。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各类证照,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统一审批标准,加强基层部门窗口建设。
其三,精准调控经济。宏观调控要“稳”。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稳”字上仍需下功夫。微观政策要“实”。针对微观层面企业的各项政策,既要“实”,也要“快”。近年来,针对企业生存发展遇到的困难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化解矛盾和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四,推动创新驱动。要对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服务等实行必要的产业保护政策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为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保驾护航,如探索实行2至3年的产业保护期政策。要推行务实的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所有的政策都需要落脚在企业、企业家的创新动力上。
其五,保护实体经济。要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在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继续推动企业“降成本”行动。如减税减费、降低社保成本等,还有降低空间。要重塑新型政商关系,保障企业家全心创业、安心发展、恒心安居。
其六,提升民间投资。要对民间投资政策进行梳理,对不能落地的要抓紧清理,对没有落实的要抓紧落地,对需要配套政策的要抓紧出台。要为民间投资开启大门,尤其一些垄断领域和行业成为民间投资“死角”,应打破利益格局,向民间资本开放。要切实解决实体企业在土地和房租贵、税费和人力成本高以及融资、用工、转型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其七,防范金融风险。要管控好资金流向,保证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解决好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要防范好各类金融风险,尤其是银行表外业务、中小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既要鼓励金融改革创新,又要把监管重点放在建立新业务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上。
推动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 篇6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所以,“新基础教育”不是不关注教师作用的发挥,而是要求教师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
教师是如何成为教学过程“重组者”和动态生成“推进者”,从而实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呢?经过两年的探索,我们从教师身上看到如下可喜的变化:
一、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实验教师上课过程的表现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如在数学课中,“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研究性学习”被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问题的情景之中,使教学活动步入“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佳境。在这样的课堂中占主要地位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活动。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作为教师要运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练习、回答问题和记笔记,整个思路是跟着教师转,活动比较整齐划一且呈现集体化的特征;而在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
——关注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和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般来说是用学业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和评价学生;“新基础教育”则更多的是使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状态的变化。它吸收了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了多元的课程智力结构和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近几年,我校大力开展儿童智能开发实验,开设了音乐、体育、艺术、科技、奥林匹克等多类实验小组近42个,学生参加省市区多类比赛取得了上百项荣誉,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多元智能开发给自己发展带来的益处,表现得更加自信了。同时,多元智能实验反过来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现象,多元评价的推行,改变了那种“清一色”的学生智力观,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学生脱颖而出。
——关注学生所在班级的状态。“新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在班级建设中,学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具体做法包括:增设班级岗位,使班级的每个同学在班中都有自己的岗,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建立班级岗位轮换制,使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及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承受变化、挫折能力和自信心,从而锻炼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多元评价方法,学会规范评价及动态评价,而且要求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由学校心理健康研究室牵头,由各班班主任参与,全面研究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们对班级更加热爱了,他们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这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群体的个性不是靠教师塑造,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和行动创造形成的。”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性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在新基础教育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三、教师逐步向专业化发展
当教师仅仅是个“知识传授者”时,教师的职业是可以被同等学历的人所代替的;而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时,教师的职业才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叶澜教授指出,教师的专业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支点。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从“新基础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其次,教师的专业教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再次,当今社会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要具备三种基本的能力,即理解他人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