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素质教育心得体会优秀(通用30篇)

2024-03-24 03:10:48心得体会打印
素质教育心得体会优秀(通用30篇)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党的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心得体会优秀 篇18

  假期里,我参加了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教育学习,受益匪浅。下面从我们教师的角度谈谈体会。

  一、我们教师要有学习能力

  学习,是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得最响亮的一个词。对教师来说我觉得应该保持正确态度,不能把上课当成任务,而是自己学习的机会。积极参加每一堂公开课,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在解决了问题以后就要学会听课。教师的听课与学生的听课有很大区别,学生听课主要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教师听课主要学习教的方法,比如,教材的处理技巧、课堂的导入、结束、提问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教具的准备、等等。都是要在听课时当堂记录并要在课后深入反思的。实践中我们有太多的未知:到底怎样按新课标标准备好一堂课,怎样提高一节课效率,怎样辅导学生更有效,怎样提高后进生成绩,怎样管理班级,怎样处理班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怎样批评教育才是恰到好处,怎样让学生既尊敬又喜欢我们呢,等等,这些都必须靠我们勤奋虚心学习。

  二、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一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二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三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四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五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六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

  三、教师要有较好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是人体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性等机能能力。教师的身体素质是其它各项素质的基础。由于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艰巨而繁重的脑力劳动,既无上下班的明显界限,又无限定的教育区域范围,也就是说教师工作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广延性。这种特定的生活环境及工作特点,需要消耗教师大量的体力,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否则就难以胜任工作。教师良好的身体素质包括体质健康、精力充沛、反应敏捷、耐受力强、耳聪目明、声音洪亮、情绪健康、坚忍不拔等。教师身体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注意劳逸结合,加强营养;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锻炼。

  四、教师要有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健康心理品质为基础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是真诚质朴,一是一、二是二,不虚假,不矫饰。不论对成年的同事还是未成年的学生,都真诚相见,以心切换心。如果被学生的难题问倒,就承认已被“问倒”,并投入与学生有共同研究中。

  2、是敞开胸襟,乐于交流沟通,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向学生敞开胸襟,与他们亲密交往,平等对话,真诚交流,直至心心相印。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坦诚相对,相互沟通,相互扶持。与同事反复交流切磋,通过学术活动或信函直接与国内大师对话,如教语文叶圣陶、吕叔湘,从中得到教益,才能创出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3、是豁达大度,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不“同行相轻”。要开阔心胸就要“念人之功,容人之过,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少一点自我中心,多功能点换位思维,使自己达到高境界的博大与豁达。魏书生老师总爱从历史长河、宇宙空间和广大时空上思考问题,不仅自己追求长远和广阔,而且通过“30年以后的班会”、“站在月球上所想到的”等主题,引导学生突破狭隘。他说,要让自己有一点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超脱,不能陷入自私、狭隘、庸俗的泥潭。以这样的胸怀待人处事,还会有什么障碍不能逾越,什么矛盾不能化解呢?“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去卷去舒”不为利益得失、矛盾纷争所困扰,才能全力以赴投入教育事业,创出优秀的工作业绩。

素质教育心得体会优秀 篇19

  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在基础教育范畴内,存在一定的不足,就一个高中语文教师的眼光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素质教育内涵的模糊性

  提到“素质”一词,人们往往很容易将它同道德品质方面的概念联系起来。这种现象一方面与人们的思维惯性有关,另一方面也足以说明,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层面的学科针对性不够,显得有些朦胧、模糊。

  曾经有一个数学老师问我:你是一个语文老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说我们现在讲素质教育,可这在你们语文课上容易渗透,在我们数学课上怎么体现呢?我们就不能在数学课上大讲道德、品质、人文思想,那要你们文科老师干什么?是不是我们那样就有点儿鸠占鹊巢之嫌?

  事后我想:他说的话不无道理,素质教育似乎在诸如语文、政治、历史等文科课堂教学中容易体现,但在数学、物理、化学乃至体育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如何渗透呢?再说,我国教育界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绝对不仅仅只针对语文科目,也绝对不仅仅只停留在道德与人文这个层面;针对不同的基础教育学科,肯定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层次,肯定有不同的能力达成目标纲要。但翻遍好多书刊甚至纲领性的要籍,都似乎对理科类的基础教育学科缺乏有关的素质教育达成目标陈述。

  其实素质教育在语文科目上达成的层次,也不只是在人文素养、审美情趣、道德节操等方面,那些诸如识字读写等与人文不相关的能力,难道不能算做语文素质的一种体现吗?

  所以我想:很长时间教育界倡导的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除道德层面上的内涵外,在基础教育这个层面实施的过程中,针对各类学科应有不同的素质达成要求,诸如语文素质、数学素质、体育素质……是不是在基础教育学段,素质教育针对不同学科能更进一步的具体化,使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层面上不至于内涵太模糊?

  二、素质教育实践的无序性与随意性

  素质教育的无序性,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表现为:针对素质教育理念进行的一系列师生教育实践活动缺乏应有的序列层次。现行的各类指导性纲要书籍缺乏对素质教育实践序列层次的具体陈述。由此,也导致了素质教育实践的随意性。

  素质教育的随意性具体表现为三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教育目标和技能培养随意拔高,有拔苗助长之嫌;另一个极端是只重人文理念轻视本学科的基本技能培养,随意降低学科应达到的要求,有应付时势之嫌;还有一个极端是,形式上的素质教育,实质上的经验式传统教育,陈酒装的是新瓶,仅只换了一个外包装。

  所谓现行素质教育的无序性,表现在同一学科内,就是缺乏素质教育达成能力的阶段性区别。比如小学语文课、初中语文课和高中语文课在课堂上达成的素质理念有不同程度的机械重复,形成了教育资源的无形浪费。同一种素质的达成程度在不同的年龄学段没有任何区别。现行的各科大纲在训练量的区别上似乎稍多些,但在素质技能达成的能力层次上陈述甚少,无法对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指导作用。

  曾经在一所初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初三语文考试,作文题目是这样一个话题---要有一颗平静的心,结果一部分学生写的是自己和长辈(既包括自己尊敬的老师,也包括自己敬爱的家长)发生矛盾后如何反省,一部分学生写的是自己如何在容易紧张的场合(比如考试)平静自己的心态,还有一部分学生写的五花八门。究其原因,不是老师平时不会指导写作,也不是学生不会写,写不了,而是作文题目的设计者哗众取宠,一味地突现素质教育中的人文素养考察,随意拔高了初中阶段人文素质达成的层次。像这样的题目,即使让一个在校的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去写,也不一定能写出什么名堂。这种教育实践现象的存在,不能只一味地去指责题目的设计者和题目的选用者,它恰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在现行基础教育阶段的无序性和随意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