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5篇)
选题的基础原则一是实用,根据教育实践的发展,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着眼于未来。二是新颖,有新意、有新知、能言人之所未言。三是可行,是否有研究的可能,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四是科学,必须具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纪律。
那么,选题要注意哪些事项呢?首先课题大小要适度,开始宜小一点,逐步再扩展。其次,研究的问题要明确,要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三,选题要扬长避短,紧密结合本职工作,联系教学实践。第四,注意提高研究者的素质,研究策略、方法多样。
二、课题确立后要做什么
选好课题后不是马上就能进行研究的,还是要进行课题立项并对课题进行表述。说明课题的范围与变量的限定。这些过程一直以来都是我感到头疼。现在在此书的指导下可以让我看到光明。以后的程序我也一一了解,今后再研究课题时,不会事事求人,也不用东拼西凑了。有了目标才会有自信。
3、研究课题需要“挤”时间
平时我们的工作就已不堪负重了,课后的个人时间只能被占用了。“挤”出来的时间考虑课题的进展情况,制定计划……老师的牺牲是在所难免的,在长期的坚持下方可有所成效。而且在挤出的时间内,研究也应有目标、有效果。如果只是应付材料,那么人人都能闭门造车了,那对工作毫无意义。所以,要出质量,必须有决心与恒心、责任心。
四、合作的力量不容忽视
一个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惊人的,我们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如果在科研中遇到困惑,可以向同行寻求意见,有需要也可以请求别人的帮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的经验还要推广,让资源共享。
实用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33
最近在读《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这本书。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呢?从这本书里我得到了答案。
首先,就是不要盲目地教书,而要思考,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就是要写教学反思。因为“讲台上循循善诱,身后留下的,惟有藏书万卷”,所以要多多思考,多多反思,怎样处理学生的各方面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每处理一件事以后要形成文字备份。使自己成为一个永不停止探索、思考、写作的人,让它们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习惯。
其次,要多读书。我认为会写文章的人必定是读过很多书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不读书,恐怕再好的感触也没有人可以分享,所以不要忘记读书。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一本好书像一艘船,能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读书会让人睿智,读书能让人“宰相肚里能撑船“;读书能帮助你教学,能让你在讲台上旁征博引。所以,读书是一种精神食粮,不可以把读书做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习惯,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人的美好人生。
教师的职责是培养教育下一代,只有不断学习,放眼看世界,才会意识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因而潜心学习,提高素养。有思想的教师必定会带给我们的教育以清新的春风。
实用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34
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当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回避的会产生许多感觉,有些感觉是短暂的,有些感觉可能就会长期沉淀固化在我们内心深处,影响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决定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感觉。作为一位教师需要学习的是什么?人们当然会说,那一定是与教学有关的内容。我们不否定这个答案,但更深一层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生活的应该是人们的“认知”,这是人的幸福之本,这个问题解决了,教师职业自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那么如何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传统的说教效果不佳,读书、讨论--创设一个情境话题、讨论平台可能是一个较好的路径。基于此,倡导中心小学开展“教师成长自愿读书活动”,借鉴往常的经验和教训,这次,不要求全部参加,不布置硬性的家庭作业,只是读同样的书,在一个平台里交流。读书组有14位成员,读本为中央电视台首席心理专家、中国最出色的家庭治疗师李子勋所著的《幸福从心开始》。学校制定了简要的读书计划,14位教师分两组,每两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共举行六次。本次所选内容都是贴近生活,贴近自己,大家在讨论时发言踊跃,气氛活跃,可以说“读书交流会”是一个快乐交流会。陆叶、易梅红两位组长时常拓展读书内容,找来相关的资料,丰富大家对书本的知识学习。在交流中,大家思想的碰撞,让我们明白了一些生活的道理和自身的问题。如果概括之有以下几点
一、书中的话题直击生活中诸多的困惑或烦恼,具有普遍性。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就深深的吸引我们想读下去。因为,其中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同事的问题、朋友的问题、亲戚的问题、周围人的问题,正愁无解呢。如:怎样才能成为快乐主义者?人到中年如何减压?我很敏感?怎样说“不”?怎样才能把女人看透?男友的网上情人?婆媳自然是天敌?婚外情感需求?斩断依恋?……其中许多内容是涉及亲密关系的,使人们想探求但又无法说出口的夫妻情感、亲密、婚外情感等问题。心理学不做道德评判,只解决心理冲突的问题。一些压抑在内心的感受被表达出来,一些隐秘在内心深处的意识被理解和领悟,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就会悄悄的发生改变。幸福也就由此开始。
二、读书体会交流就是一个互动的平台,是深化读书效果不可或缺的环节。
怎样读书?是不是就是一个人静静的在读,读后就只有自知?当然这也算是一个模式。但大家一起读书(先分散自己静静的读),一起交流讨论,互相陪伴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就是团体的动力场。无论什么性格的人,其实都需要交流,所谓爱静不喜欢说话的人只不过是没有匹配的交流平台和对象,一旦遇到“知己”同样会滔滔不绝,享受人际互动的快乐。读书组里一个人发言常备其他人插话,常常传出爽朗的笑声,轻松、热烈的气氛本身就是对内心世界的一份按摩。大家很享受这种感觉。
三、我们也学习、碰撞了书中一些鲜活的观点。
心理世界存在与内心,和外部世界明显不同。对同一个客观存在的物体,经由人们描述就不一样了,这是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差别,外部世界是硬的,内心世界是软的,不要以为你对现实的感受等同于别人的感受,差异是自然的。抹杀两个世界的差异或不能很好的设立两个世界的边界,人们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
个人对快乐的感受是:快乐或者说是乐快,人真正感觉强烈的快乐是较少的或瞬间即逝的,当你为实现一个目标孜孜以求时,实现目标的快乐就是那么短暂。
快乐更多的强度是淡淡的,他来源于心中的动力源让自己有奔头;他来源于有一个明晰的目标,引导自己充实过好每一天;他来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的探索行为;他来源于人的某种价值观的实现。
XX老师的座右铭“能者安邦治国,无能者独善其身”,按照这句话的意思,绝大多数人都是“无能者”,我们可以不追求事业成功,但可以独善其身追求“生活成功”,“生活成功”对于我来说真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是啊,你可以没有显赫的官位,富足的金钱。但是,你只做一个普通人,“一箪食一瓢饮”享受天伦之乐,平平淡淡、顺顺利利、健健康康,这就是最大的成功。我们可以把工作纳入到生活的范畴,我们不追求成为教育家,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因为这份工作是我们生存的前提,我们满怀敬畏去对待它,去对待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师,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