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精选31篇)
二、存在问题
(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一是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之间协作不够紧密。存在主体责任不清、信息共享不畅、相互联动不够等现象。二是部分机构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妇幼保健机构服务功能不全,仅能开展孕产妇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业务;全市仅有5个县区独立设置爱卫办;XX区没有中医医院,安塞区中医医院仍未开展医疗业务。三是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履职不到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在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特殊人群和特殊病种的健康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时缺乏有效监督,往往依据报表和纸质档案来判别,导致部分内容不真实,未达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真正目的,难以全面承担基层卫生健康一体化管理职责。
(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设备短缺。县(市、区)疾控机构中仅有5所业务用房面积符合建设标准;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设备仍不能满足业务需要,缺乏负压转运车辆。市传染病专科医院医疗用房短缺,无负压隔离病房,无重症监护室,不能满足传染病患者需求。二是部分县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不规范。只有4所(、吴起、甘泉、洛川)县级医院设有独立的传染病区。延大附院、XX市人民医院等规范化发热门诊尚未建成。三是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不同,水平不齐,互联互通程度较低。
(三)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不强。一是监测预警还不够及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守门人”和“吹哨人”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应急管理不够规范。公共卫生的资源统筹、疾病预防控制、应急保障等配套制度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规范,加上日常应急演练不足,疫情突发时,只能被动应付。三是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不足。缺乏应急医护物资储备机构和储备库,新冠疫情防控前期医用物资一度告罄。
(四)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力量薄弱。一是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占比较低。全市卫生技术人员中预防医学专业的共X人,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的X%,全市执业(助理)医师中公共卫生类别的共X人,占全市总数的X%。二是公共卫生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强。X个县区卫健局一把手全部没有医学背景,县区疾控中心领导班子中有54%的人没有医学背景。三是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引进困难。由于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收入待遇较同级医疗机构偏低、职称晋级不畅,造成公共卫生人才流失严重、招聘难等现象。村医队伍年龄老化,人员短缺,难以满足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
三、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公共卫生事业重要性的认识。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补短板、强弱项,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行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和全面提升,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市政府要强化统筹协调,落实责任分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和改革方案,夯实公共卫生职责,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加大公共卫生考核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健全以市县疾控中心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以综合性医院和传染病专科医院为疫情监测哨点,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的机制。二是督促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三是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不断推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体系高效协同、无缝衔接。
(三)进一步补齐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短板。一是加强市疾控中心和市传染病专科医院基础建设。在市、县综合医院设置符合要求的传染病病区和传染病门诊,加大负压实验室、负压救护车、重症监护、隔离病区等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配齐专业的疾控和医疗救护人员。二是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重点强化发热哨点配置,加强乡镇和社区预检分诊、隔离观察、协同转运、应急处置等功能设施的建设,全面提升基层防控和服务能力。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公共卫生领域健康大数据应用,提升信息化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疫情监测方面的作用发挥。四是加强医疗科技攻关能力建设。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研发中医药有效治疗技术和药物。
(四)进一步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能力。一是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立足提早精准有效,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网络直报、医疗卫生人员报告、药品销售监测、科研发现报告、舆情监测等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二是建立市级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基地。以“平战结合、长远规划”为理念,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建设防治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基地。三是建立常态医疗应急物资战略储备,确保应急物资供应保障高效、安全、可控,打造好医疗防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五)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机构设置的规划要求和建设标准,结合实际需求,重新核定各类卫生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统筹优化医疗机构内部编制资源配置。二是加大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好人才“百千万”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市政府与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医制度,订单定向为全市乡村医疗机构培养特岗全科医师,培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加大公共卫生领域薪酬保障力度,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专业队伍考核、评价、奖惩机制,落实奖励补贴政策,逐步缩小与同级公立医院之间的薪酬差距,稳步提高工资待遇,确保公共卫生专业队伍的稳定。
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篇14
公共卫生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深入贯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市人大常委会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监督议题,听取和审议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提升我市卫生健康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审议质量,第六十三次主任会议研究确定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重点内容、具体步骤和工作要求。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过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及时作出关于依法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余红艺主任就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立法、监督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我委在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下,深化监督工作“十步法”,深入组织开展系列调研:一是“学”,市人大常委会举办专题法制讲座,邀请省卫健委副主任夏时畅作关于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辅导报告。二是“听”,召开专题汇报会,听取市卫健、编办、发改、财政、医保、教育等 11 个部门相关工作情况的汇报。三是“谈”,召开由区县(市)卫健部门、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负责人、市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等参加的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四是“察”,常委会组建三个视察组,胡军、戎雪海、王建社副主任带领部分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分赴海曙、镇海和江北等地开展实地视察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基层工作情况和意见建议。五是“征”,6月 18 日至 22 日,我委与甬派合作,就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内容开展网上问卷调查,参与投票的“派粉”达 141070 名,社会反响热烈。六是“商”,梳理调研收集的情况及外地做法经验,与市卫健、编办、财政、教育等部门进行专门对接,共商工作举措。七是“协”,委托 10 个区县(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协作调研并收集调研报告,指导市人大代表卫生专业小组开展专题调研,还与公共卫生专家进行交流研讨。
二、工作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深入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统筹安排、循序推进,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面、提质、增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不断推进。我委与甬派联合网上问卷调查显示,有 87.3%的参与投票者认为我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体上较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各级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统一调度指挥下,全面筑牢疫情防线,依法实施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精密智控,阶段性打赢了防控阻击战,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同时经受了一次重大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