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通用25篇)
几天的时间活动,队员们都虽有些累,但只要看到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我们的心中却有了一股满满的自豪感与幸福感。这次活动使我真正了解到了聋哑儿童的世界,学习到很多与小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在陪伴他们的同时也使我的心灵得到净化,净化到童年的天真烂漫。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篇3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开始报名参加这次活动是被这次实践的主题“红色南梁”所吸引,而这次的实践地点也正是我的家乡庆阳,可以让我更好地了解我的家乡,也可以向老师同学们介绍我的家乡,还有一点是我可以向学长学姐学习更多我这个专业所涉及不到的东西。
7月8日我们传媒学院实践小分队出发了,坐了一整天的大巴车,经过了好几次的转车才到达目的地,可以看得出每个人都很疲惫。我们一下车就扛着行李和设备去了南梁革命纪念馆,我们想用摄像机记录南梁纪念馆里的红色精神、南梁精神,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了我们所不知道的红军事迹,也看到了那个时期的生活环境的还原,就仿佛可以看见当时那些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场面,我们对革命先烈们深深的敬仰和钦佩。我们一行人两天的时间用脚步走过南梁的每一寸土地,这片流淌着红色血液的土地。紧接着我们去了解了列宁学校,这所学校延续着革命的火种,孩子们用淳朴憨厚的笑容迎接着未来,这也正是我们所传承的南梁精神,红色精神。
不知不觉,一周的实践活动很快就结束了,回顾一下自己在整个活动中收获很多,在那些红军身上,他们朴素的品质是我们必须的学习的,如今是新的时代,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更要坚定住信仰,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继承伟大党人的心理斗志。
这次实践活动不但丰富了我的社会实践见识,同时也提高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身素质的修养,也让我树立起义务服务社会的思想和坚持不懈的勇气;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确了人生目标,为将来更好的回报祖国、服务社会,这也就是我们这次实践的真正目的吧!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篇4
在为期半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对农村生活的不同方面有了更多的认识,通过调研、走访、咨询、讨论等多种方式,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和受教育状况、当地教育的发展状况、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民经济和生活状况以及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民俗民风等方面做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调查分析,发现和总结了一些现实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希望能得到当地人们的重视,使xx村的各个方面呈现良好的发展状态。现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的一些活动及心得体会分述如下:
一、团队集体意识是保障,充分展示个人的才能。
此次实践小分队共有18名队员,在每项活动中大家都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困难,认真负责的做好每项工作。
(一)实践调研活动分工明确,党员、团员带头做好工作。
实践活动共分为支教、调研、后勤3项板块,全体队员积极参与,各项工作都能做到责任到人,目标明确,干劲十足。让我深切的感觉到一个优秀的团队要想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是和每个人的付出和辛勤努力,互相协调是分不开的。
(二)入乡随俗,勤俭节约。
从城市到农村,大家都能很快的适应村里的生活。实践队员和学生一起自己动手,把我们的校园、宿舍布置的简洁整齐;共同节约水电资源、爱护学校的公共财产,在半个月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和睦的生活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二、热心义务支教,奉献爱心
以义务支教为基础,诵读国学经典为主要内容,为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奉献爱心,把我们学到的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同时也提高每个学生的思想意识,使他们主动、热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 “义务支教 亦师亦友”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义务支教环节得到了蒋家湾村委会,蒋家湾九年制学校以及广大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和赞扬。我们的教学活动以“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华夏文明”为主要内容,把《三字经》《弟子规》等中的圣哲先贤的教育思想传输给学生,通过学习他们也对国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更加规范了自己的言行。
每天自愿来学校的学生在并不断增多,从最初的不足100人后来一度增加到260多人,还有很多附近村庄、县城的学生,使我们感到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同时也深切的体会到:
1、农村的孩子渴望接受到更多的知识,接受和城市孩子一样良好的教育,只是条件限制了;
2、其次,要想学业有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不仅要学习好,而且先得学会做人,孝亲尊师,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真诚相待;
3、再者,针对本村学生的受教育状况,我还能深切的感受到,农村的教育体制还是相对落后,素质教育的口号能否真正的落实到他们的身上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4、第四,我们也初次体会到了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也是需要付出很多的,比如备课,写教案,上课,批改作业,关心学生的安全以及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等诸多方面,每个环节必须认真用心。更重要的是能把课本知识生动有趣的讲给学生,而且还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知识;
5、最后我们还了解发现,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并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重男轻女的现象仍然有增不减,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能得到很好的重视。特别是在他们在面临失学和打工等抉择时表现出的愚昧无知,对人和事物所表现出的畏惧、退缩、甚至是冷漠的确令人担忧。
(二) “应试素质双并行 身心健全是保障”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培养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值得我们去关注,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中小学,由于农村孩子的家长大多数不识字、没文化,直接影响到了下一代的教育,再加上农村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就使得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显现了严重的问题:由于九年制学校的师资有限,校舍面积小,教学内容不能更好的开展,在很多学生中普遍表现出“英语难,数学差,其它方面漏差大”等问题;而为了保证升学率,更多的学生有书读,学校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安排在主课方面,使学生产生疲惫,厌学等状况。另一方面,由于主要课程占据了大量的时间,直接导致学生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严重失衡,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在我们支教期间,面向各年级的学生补习语、数、外等主要课程,以讲解基础方法和培养兴趣为主,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唱歌,书法,绘画,演讲,太极拳,健美操,体育等。
我们看到孩子们极大地投入热情和认真学习的态度,相比在城市优越的条件下学习的孩子所表现出的迷惘、无知、浪费时间等等,我们是否会感觉到这也是教育自身的一种不平等,我们更有义务和责任去帮助他们?物质条件有限我们完全可以克服,但思想精神上必须健康,充实。
所以,我希望,这些农村长大的孩子能保持一种健康、乐观的心态,努力学习,靠知识来改变命运,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感恩和回报这一路上帮助自己的亲人朋友。
(三) “积小流成江海 立高志做栋梁”
从实践活动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能和学校的孩子融洽、和谐的相处,从他们那里我们更能找到那种童年的快乐、自由。
在我们一起相处的快乐时光里,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坦诚相处、互相帮助、真心快乐,并且经过对他们课堂的学习状况的了解和课外的心理、学习等方面的交谈,我们感觉到:农村中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没有清楚地规划,也没有正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导致他们的学习动力不足,而是被动的去接受教育,产生了恶性循环。
其次,农村的许多学生在校的个人卫生、礼貌待人、遵守纪律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结合<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知识的课堂教育,让他们能接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在加上礼仪文化常识的补充,倡导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一点一滴的细节,从小事做起,并注重他们内在品质和思想道德上的提高,立志成材,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做一名品质健全、全面发展的有用之人。
三、积极深入,感知农村变化
走出校园,深入到农村,了解当地的实际状况,让我们更好的看到了在时代发展下,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农村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更好的发展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