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师德学习体会(通用10篇)
三、家校配合沟通很重要。
班主任只有得到了家长的配合,班级工作才会顺利进行。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进步、成长,不要总是一味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要总是因为学生的学习问题与家长进行交流,这样久而久之家长就不会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我们的工作也无法顺利进行。
任老师在讲座中说道:“在家长会时,我们要告诉家长改变学生的策略,这才是家长最想知道的。”“怎样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怎样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给家长的一些友情提醒”,都需要和家长交流沟通。我也认为与家长沟通时:一是要让家长体会到,老师是真心为自己的孩子考虑;二是要让家长感受到,老师是在用心教育自己的孩子;三是要让家长了解到,老师是在细心的照顾自己的孩子;四是要让家长明白,老师是在用爱心关怀自己的孩子。
总之,要想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首先要提高我们自身的水平,同时转变思想、调整心态、不断反思,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真正的不断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就要借鉴各位专家的经验,不断调整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出色!
暑期师德学习体会 篇9
一年一度的暑期师德培训又拉开了序幕,凭心而论,对于绝大多数老师而言很是反感培训的,其原因很简单,其一是培训的时间点不死不活,不是假期开始初或假期结束前,而是放在暑假的中间段,这样一来难得的假期时间就被分割,无疑增加了教师假期时间安排的难度;其二就怕培训会质量不高,形式主义走过场,有培训跟没培训一个样,收获不大。
于我而言,今年的师德培训还是蛮值得期待的,因为培训中心请来了去年到四川达州支教团的三位代表和宁波立人中学校长,他们将给我们带来支教经验谈以及学校办学理念的交流。
支教团三位代表的讲座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踏实。通过他们的介绍,使我对四川达州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支教肃然起敬,又或许燃起一种支教的期待之情。都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通过讲座介绍比较,也让我们一同感受到了达州教师的辛劳与我们的幸福感,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差距,领悟了教改之路的艰辛与曲折。
上午的支教团首先做讲座的舟山中学教师、舟山市数学名师徐武奎老师,他的讲座幽默风趣,从支教缘由介绍到扶贫结对,让我们感受到了做为老教师的那份从容;做为名师的那份执着。
第二位出场的是舟山市名班主任、舟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张赛芬老师,她的不同讲座我听过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张老师依然是那么地优秀,身兼数职、精通各种技术技能,在班主任工作中坚持以身作则,现身说法,获得了磊磊硕果,印证了有做为才会有机会。
第三位余杰老师身为定海一中副校长、舟山市物理名师,是我们曾经的战友,也是这次支教团的负责人。他的讲座总结到位,自始自终有感而发,充满着感动、感激、感谢、感恩,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支教工作的艰难与责任。
下午的讲座是这次培训的一大亮点,主讲人厉佳旭老师为宁波市镇海区立人中学校长、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导师、首批浙派名校长培养对象、浙江省教育厅和宁波大学德育讲师。厉校长的讲座以《守护教育的良心》开题,重点介绍学校的发展理念与德育工作思想,整堂讲座金句频出,让人回味,我戏称厉校长为敢作敢当、能将死人搞活的段子手,然而他却是一个将“厕所革命”落实到位的好党员。感谢厉校长的精彩讲座,让我懂得了多读书和读好书有多么重要,有机会去参观下立人中学。
通过一次次培训,逐渐让我们懂得了师德培训的重要性。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见教师的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同样重要,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更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必将强化师德学习,师德培训请继续!
暑期师德学习体会 篇10
泰戈尔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
首先,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记得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曾想“平平淡淡的生,倒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正因如此,我羡慕那诗意的生存,羡慕那丰富多彩的人生,不甘于过平淡、庸常的生活。今天看了师德启思录之后,使我眼前豁然一亮,我看到了自己职业的伟大与崇高,是杨瑞清给了我这样强烈的感受。杨老师是南京市江湖县行之小学校长,1981年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年仅18岁他就选择了到最艰苦、最偏僻的山村去,在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精神的感召下,为了实践陶行知思想,带了一个行知实验班,他用粉笔与黑板在三尺讲坛间诠释着生命的执着与涵义,83年调到江湖县当团委书记,可他心系农村,心系农村的教育,又重新回到五里河小学继续实现自己的教育梦。85年把五里河小学更名为行之小学,把小学教育向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延伸,形成乡村大教育的办学格局,由原来的草房两三间变成了现在的楼房一幢幢,从中,他品尝到了发展的快乐,变化的快乐。他是幸福的,因为他真正体味到了粉笔生涯的艰辛,品尝了心灵劳作的甘美,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看看别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我抱怨过教师的清苦,抱怨过为人师的劳累,也抱怨过人世间的凄冷,这些想法与李忠义、王思明„„相比,自己是那么渺小、狭隘。现在,我明白了,只有苦过之后,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甘甜,那才是生活的真谛,使我品悟到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良好的师德形象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它孕育着真,引导着善,创造着美,奉献着爱!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其次,规范文明行为——文明从尊重开始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
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如今的小学生学习条件好了,都有了良好的学习机会。然而,学生的“两级分化”越来越明显,也就造成了他们心理的某些障碍,特别是其中的后进生,存在着较严重的消极心理,此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关爱他们,尊重他们,势必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业乃至工作。
然而今天,我们中有些教育工作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常常在无形之中挫伤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在师德学习的过程中,我从《师德启思录》影片中看到这样一个情节:某老师得知一名学生数学成绩考了43分,非常生气,于是课堂上宣读成绩时,三次重复了该生的成绩:“某某同学,43分„„”这位学生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当场大声指责老师,而后便“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头也不回地冲出了教室„„看到这里,作为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感到一阵愧疚,故事折射出的不正是一种有违师德的表现吗?反思自己,何为师德?自己做到了哪些?自己尊重学生了吗?是呀!这位学生的行为超乎寻常,更让老师难以想象,对于老师,也许这种重复读那不及格成绩是提醒,是对学生成绩的重视,是对学生的爱,然而对于这位学生来讲,这种提醒变成了一种嘲讽,这样,无形之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师生之间“冷冻”起来,何谈信任,何谈自信,又何谈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