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精选33篇)
暑假《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 篇12
对于总是在奉献的羔羊,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推动它走向这样一个结局:彻底为自己献身。否则,便只有我们为它献身,因为它此前的奉献是如此之重,我们已无法承担。
所以,在小说、电影和电视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局面——勇于献身者,最后的结局常是彻底献身。
在我看来,第一流的小说必须具备一个特质:情感的真实。
具备这一特质后,一部小说的情节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诞,读起来都不会有堵塞感。
因而,钱钟书的《围城》未被我列入第一流的小说,因为小说中一些关键情节的推进缺乏情感的真实,譬如“局部的真理”勾引方鸿渐、唐晓芙爱上方鸿渐和方鸿渐爱上孙柔嘉,这几个情节中的情感描绘都缺乏真实感,让我觉得相当突兀。
相比之下,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就具备“情感的真实”这一特质。
这部小说讲的是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尔是少爷,而小他一岁的、天生便是兔唇的哈桑是仆人,他们都失去了妈妈,阿米尔的妈妈生阿米尔时死于难产,哈桑的妈妈则在哈桑出生几天后跟一群江湖艺人私奔了。这两个男孩吃一个奶妈的奶长大,拥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谊。然而,当哈桑为捍卫阿米尔的荣誉而被人凌辱时,阿米尔却选择了逃避。不仅如此,阿米尔还设计将哈桑驱逐出自己家门。后来,已移居美国并成为知名小说家的阿米尔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边是阿米尔父亲的好友拉辛汗,他说哈桑已死,他要阿米尔回阿富汗,要他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战乱中的阿富汗带出来,不仅是因为他以前辜负了哈桑,还因为哈桑是阿米尔的同父异母的弟弟……
在胡塞尼的这部小说中,高潮一个接一个,但不管情节多么令人震惊,它们似乎都是可信的,因为伴随着的细致的心理描写会令你感觉到这一切的发生仿佛都是必然。
例如,小说末尾的一个高潮——11岁的索拉博的自杀,看似离奇,但假若你沉到索拉博的世界里,站在他的角度上,想象你便是他,那时你会明白,自杀是这个遭受了太多磨难的小男孩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忠诚的爱——你就要甘愿做我的炮灰
决定为《追风筝的人》写一篇书评前,我在豆瓣网上读了大量书评,看到了大多数书评都在赞誉哈桑的单纯、忠诚、纯良和正直。
或许,许多人会感动于小说第一页的一句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
听上去,这是多么忠诚的爱。
然而,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却痛苦起来,我讨厌这个句子,以及这个句子中对哈桑这种情感的赞誉。
因为,这让我想起最近常在我脑海盘旋的一个词汇——爱的炮灰。有时,我们会甘愿做一个人的炮灰,觉得那样才有爱一个人的感觉;有时,我们会要求别人做自己的炮灰,以此来证明这个人的确爱自己。
当阿米尔——抑或作者——在怀念“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时,其实就是在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
阿米尔少年时的确有这样的渴望,他和哈桑有过以下一段对话:
“我(哈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哈桑的反问令阿米尔尴尬,他宁愿自己没有质疑哈桑的忠诚。然而,哈桑不久后还是做了炮灰。
那是阿米尔12岁哈桑11岁时,他们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这个大赛比的不是谁的风筝飞得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谁的风筝能摧毁别人的风筝,最后的唯一幸存者便是胜利者,但这不是最大的荣耀,最大的荣耀是要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
这一次,阿米尔的风筝是最后的幸存者,而哈桑也追到了最后一个被割断的蓝风筝。阿米尔无比渴望得到这个风筝,因为他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父亲的爱,他认为这个蓝风筝是他打开父亲心扉的一把钥匙。
哈桑知道阿米尔的愿望,为了捍卫这个蓝风筝,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也想得到这个蓝风筝的坏小子阿塞夫和他的党羽鸡奸,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这时,阿米尔就躲在旁边观看,孱弱的他没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哈桑把那个蓝风筝让给阿塞夫。
于是,哈桑就沦为了阿米尔的炮灰,他付出了鲜血、创伤和荣誉,而换取的只是阿米尔与爸爸亲近的愿望得以实现。
阿米尔明白自己的心理,他知道胆量是一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他的确在想:
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
哈桑知道,阿米尔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但他还是选择一如既往对阿米尔奉献他自己。
所以,当阿米尔栽赃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财物的假象时,他捍卫了阿米尔的荣誉,对阿米尔的爸爸说,这是他干的。
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是在做阿米尔的炮灰。当时,他被拉辛汗叫回来一起照料阿米尔的豪宅,但塔利班官员看中了这栋豪宅,并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极力反对,结果他和妻子被塔利班枪杀。
做阿米尔的炮灰,这主要还是哈桑自己的选择。
对此,我的理解是,我们爱一个人,多是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们对这个人就越在乎,最终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我甘愿为他去死”。
或许,喜爱《追风筝的人》的一些读者会对我这种分析感到愤怒,觉得我并不理解这样一种伟大的情感,但通过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言语,我们会看到,导致这种奉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深深的恐惧。
他为什么甘愿去做炮灰?
当知道了哈桑是自己的弟弟后,阿米尔去了喀布尔,从已成为塔利班官员的阿塞夫的手中将索拉博带回了巴基斯坦,而代价是险些被阿塞夫打死,如若不是索拉博用弹弓将阿塞夫打成独眼龙的话。
在巴基斯坦,阿米尔求索拉博跟他一起去美国。索拉博一开始没答应,并说出了他的担忧:“要是你厌倦我怎么办?要是你妻子不喜欢我怎么办?”除了阿米尔,幼小的索拉博已没有其他亲人,这时,他作为一个孩子产生这样的担忧不难理解。
暑假《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 篇13
为你,千千万万遍。
看着阿米尔跑去追风筝,我心中随即响起一句话“这就对了”。我一直相信轮回这一说,却也不是与什么封建迷信有关,我只是觉得,每个人都有他的多面性,这些面也有可能是相对的,就像,你拒绝别人的表白,总有一天,你也会被别人拒绝一样。当年的哈桑不顾一切地为阿米尔追风筝,三十年过去了,阿米尔也是那样不顾一切的去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也许阿米尔追到的风筝不如哈桑追到的蓝风筝华丽,但那份浓浓的爱与追求,却是那样让人感动,让人温暖。
不知为何,总觉得被冠以国家之名的情感让人感到沉重,不管是爱情还是亲情,只要以国界与阶级划分,那么一切都是空谈。阿米尔的父亲就是这样悲剧式的人物。他跟自己情同手足的兄弟--也可以说是他们家的仆人--阿里的妻子生下了一个男孩。哈桑妈妈生下哈桑后,便出走了。阿里当然不知道这样的事,待哈桑如同亲生儿子。阿里是阿米尔的爷爷抱养的孩子,但在家里,总是担任仆人一样的角色。自然哈桑也在为阿米尔一家无私的服务着,他把阿米尔当朋友,可阿米尔却只在无人玩耍的时候,才想到家中的哈桑。阿米尔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是个顶天立地、勇敢坚定地人,可阿米尔却是个文学控,他不跟男孩子玩打斗的游戏,不和爸爸一起为喜爱的足球队摇旗呐喊,只是躲在房里看妈妈留下的书籍,相比阿米尔,阿米尔的父亲似乎对总是为阿米尔挺身而出的哈桑疼爱有加。可是他却不敢“大张旗鼓” 去爱哈桑,因为他只是仆人的儿子。阿里因为血缘而受到非待,哈桑更是因为血缘而被非待。阿里和阿米尔一家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几十年了也只是仆人一样的存在。哈桑与阿米尔一家有着相同的血液却也是阿里一样的命运,只因身份有别,这样不同的前提,相同的命运,不得不让我摇头嗟叹,多讽刺!
在我眼里,阿米尔始终是个孩子。他崇拜自己的父亲,也畏惧自己的父亲--他的妈妈在生下他就死去了,他一直觉得父亲因此对他怀恨在心。毕竟,妈妈是那样一个美丽的公主,更是贤惠的妻子。我觉得我和他很像,倒不是因为身世,而是对待父亲的态度,不可否认,我们爱他们,敬重他们,崇拜他们,用尽全力想达到他们对子女代的期望。可有时候,爱越深,恐惧和恨就越深。阿米尔用自己的心去做好一个父亲理想中的儿子,可是有些事情并不是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他想讨得父亲的欢心,却始终不能让父亲满意,更把这种失望转化为对哈桑的嫉妒,甚至是愤恨。他捉弄哈桑,给哈桑读书时用一些难懂的辞藻去取笑他。他闯大大小小的祸,让哈桑去收场。看到这些,我没有一点气愤,我不想去责备阿米尔,我同情哈桑,更想怨的是阿米尔的父亲--他或许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善良的好人,有责任心的慈善家,宠爱妻子的好丈夫,待人和善的好邻居,可是他绝不是一个好父亲--没有任何一个父亲会因为拥有自己的孩子而感到丢人,不是吗?阿米尔有一个好榜样,却没有一个好爸爸。拥有一个好榜样很容易,有一个好爸爸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吗?阿米尔总说自己是懦弱的,我却不这么认为,他其实只是有点自私,有点无助,可是哪个人应该为自己的自私受到谴责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何况阿米尔的自私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他只是需要一个好爸爸,需要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个有爸爸和哈桑的家庭。因为这种需要,他付出了太多了,他划破自己的手指,只为操控那玻璃线牵动的风筝,赢得为了取悦父亲的风筝比赛;他眼睁睁的看着哈桑被强暴,只为保全那只哈桑追到的蓝色风筝,去赢得父亲的关注;他撒谎说哈桑偷了自己的东西,让哈桑和阿里离开,只为不看到哈桑,不想起自己的罪孽,让父亲多看自己一眼。他在父亲迎着官兵枪口,只为阻止一个官兵对一个年轻的母亲的不举行为时,阻止了父亲,只为能和父亲以后有安定幸福的生活------他为了父亲放弃了太多,也付出了太多,身体的疼痛,内心的折磨,良心的不安,都是他付出的代价,最后,父亲癌症去世,留给阿米尔的只有一生的歉疚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