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培训心得不会写?供您参阅!(精选32篇)
感悟二:创新管理策略。我认为,作为学校,要有教师为主的意识,特别是我们谈课改,教师们如果动不起来如何去发展学生,如何去提高质量。兄弟学校在激发教师课改热情,提升教师课改意识,发展教师课改能力上都做出实效性的工作。我校自我任职两年以来,学校原有教师只剩两名,其余的都是新面孔,因为每年都牵涉到工作调动,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方面达不到系统化的程度,而基本上,老师们所教学科都不是自己的专业学科,老师们的课改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我想,今后应更大限度的调动教师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要限度的满足教职工自身发展的需求,广泛征求意见,调整教师考核方案,培养管理的能手、教育的骨干,为全体教师搭台子、铺路子,走出去、请进来,提高教师学习意识,提供自我成长的平台,以此达到教育教学整体发展的需要。
感悟三:强化教学管理,做好教研工作。我校两年间教师只有六到八名,几乎都要包班,为了不耽误教学时间,怕教室里没人上课,听课、说课、教研等活动开展不够理想。通过培训,我认识到,这种想法是的错误。正是因为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才更应多进行教研,应首先从校本教研做起,多听课,多研课,在导学案使用、四种课型上法上达成共识,使人人都能课改课过关。然后搭建平台走出去,多与走在课改前列的学校学习交流,开阔眼界,不做井底之蛙。
感悟四:创设育人环境,提升学校品味。一所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校园文化,达到处处育人的目的,但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墙面文化,更要注重其内涵的存在。培训中,各个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提升校园文化的素材和好的做法。今后,除了借鉴兄弟学校好的做法之外,更应该发展学生、依靠学生、相信学生,使校园成为孩子们真正的学园、花园、家园、乐园。在这里,孩子不会被定位于工厂流水线上的一件件产品,他们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与人交往,可以自由自在地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总之,教育要进入“新常态”,我们要用平常心看待教育“新常态”。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到教育的原点和终点,关注生命,培养有幸福感的人,培养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开全足课程,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按教育规律办事,积极投身课改,“真”教育,“真”课改,通过提高自身素质,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的老师,办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暑假培训心得不会写?供您参阅! 篇14
有这样一条路,我们走得很长,长得伴随我们教育生涯的每一天;有这样一条路,我们走得很慢,慢得可以聆听我们教育生命的每一次呼吸;有这样一条路,我们走得很幸福,幸福得可以吮吸心灵的每一缕芬芳;有这样一条路,我们走得很酸楚,为之无数次通宵达旦,彻夜难眠。这就是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几位专家的报告,如同一盏明灯指引了我成长的方向,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使我对教师专业成长有了新的感悟,希望自己也能如他们般悄悄扎根、默默成长。
管仲杰老师强调,时代需要的好老师要具备八个特点:(一)过硬的师德,教师必须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中小学职业道德标准。(二)发现的眼睛。教师有责任对每个学生做到唤醒、发现和培养,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更应如此。(三)上进的精神。每个教师都要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四)协作的意识。现在是个人英雄退位,团队英雄进位的时代。(五)反思的习惯,及时反思和阶段性反思会让教师快速成长。(六)开阔的视野,我们要学会跳出教育看教育。(七)有效的管理,没有有效的管理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八)全面的知识,特别是小学教师更应具备全面的知识。
姚俊松老师讲到,我们要让学生在期待中成长,在尊重里绽放。我在以后的教学和管理中一定对学生:多一分期待,让生命绽放精彩;少一分抱怨,让困难变成资源;多一分尊重,让关爱满足期许;少一分功利,让教育成就未来。
刘娟娟老师《发现语言密码,照亮习作之路》的报告,为我们语文老师的习作教学指明了方向。
陈静老师用故事让我们明白,师生关系是的生产力,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要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徐艳霞老师给我们指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七个关键词——梦想、学习、实践、研究、写作、挑战、创新。专业成长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要躬行实践。勤学,才能站得高;善思,才能望得远。
反思是教师的一块“自留地”,只有不断耕耘,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得失,才能获得持续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杨玉民老师强调:“教学是慢的艺术,课堂是缺憾的艺术”,反思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反思要做到:勤于读书、留心留意、批判思维。我们要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机智、独到见解和再教设计。
赵娜老师认为教育专业成长的状态就是在路上。在路上,这是教育人勇往直前的成长姿态,这是教育人所向披靡的成长信念,这是教育人永无止境的成长追求。你有多勤奋,你前方的天空就有多么广阔。
这次暑假培训学习使我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受到了启发。我一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上勇往直前,做一名行走在追梦路上的新时代教师。
暑假培训心得不会写?供您参阅! 篇15
暑假到了,教师培训的高峰期也来了。可是很多教师都对培训持反感态度,这里面当然有对牺牲正常休息时间的抱怨,但更多的是因为很多培训既苦且累还不实用,实在看不到培训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有多大。
近期,笔者所在学校根据本校实际需要,以“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为主题,邀请专家团队对本校全体专业课教师集中培训了一个星期。起初学校也很担心培训的效果,事先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召开了专门的动员会——说穿了就是带了点强制性。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员们很快就找到了状态,学习兴趣一天比一天浓厚。虽然学习强度很高,常常深更半夜还在做作业,但普遍感到学有所得,累有所值。谈起收获来个个喜笑颜开,不住点赞。很多教师主动跟我说:“校长,这样的培训还是可以多搞一点啦!”
事后总结,我们认为这次培训之所以成功,除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外,最关键的还是得益于专家团队“教学做合一”的培训方法。
“教学做合一”源自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视“教学做”为一体,主张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做”是核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一理论的关键就在“做”,教师不一味地把“讲”当作“教”,学生不一味地把“听”当作“学”,“讲”和“听”都统一到“做”上去了,教师和学生做的是同一件事,处于同一个动态系统当中,教、学、做不是处于分割状态,而是合而为一。
专家团队正是依靠“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训开始前,就要求每位学员自带手提电脑。在“课程设计”、“微课制作”、“空间课堂建设”等培训课程中,培训专家带着学员一起在电脑上“做”,学员在做中学,不仅学会了技术、方法,而且体会到了这些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在跟学生上课,大家都知道要改革教学方法,不能搞“满堂灌”。培训教师时,却往往忽视这一点,大多采用讲座式培训。大家似乎都认为成年人自制力强,只要培训专家“会讲就行”,以至于培训专家都只拼口才,不拼教法。实际上成年人已经没有听课的习惯了,听“满堂灌”的课比学生还痛苦。遇到真正口才好的培训专家,学员一开始还会激动一阵,但连续的“狂轰滥炸”,还是会让人疲惫不堪。遇到口才一般的培训专家那就等于活受罪了。而且那些理念性的东西听得再多也不见得就会,不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带不回去,根本就进不了实际操作程序,更无法在工作实践当中加以应用。这样的培训又怎么可能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呢?
无论大人小孩,都应遵循共同的认知规律。为了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教育部门和专家也应转变观念,重视研究教师教育规律,重视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改进,切莫再把“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搬到教师培训的讲坛上来。
暑假培训心得不会写?供您参阅! 篇16
在今年暑假期间,我有幸成为了“X市幼儿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一位学员,为期一周的培训,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会,由衷感谢领导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教育工作者到学生的角色转换,认真、虚心、诚恳地接受培训,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鲜的理念。对于这几天的培训课程,我想我只能用受益匪浅这四个字来形容了。专家们的博文广识、生动讲解、精彩案例无不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