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管理培训心得(通用33篇)
为什么说人、机、物、法、环这五个因素承担责任的人或不直接参与执行而承担责任的人才能公平地去分析呢?因为从行为学上来说,人的本性是不愿意承担责备的。特别在不良率高、上面压力大,产品、制造工艺复杂的情况下,这种部愿程度更明显。所以,将造成不良品责任向外推,就是很自然的事。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不健康的心态,其实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人的本性本身就有很多阴暗的地方。如何最大限度地压制这种不健康心态?就需要一个公正的人或一个公正的部门来平衡。对于总经理或老板的公正心态一般是不容置疑的,因为以他们的自身利益,他们不可能故意推诿,那样只会损坏自身利益。至于不直接参与人、机、物、法、环执行的品质部,如果其直接向总经理或老板负责,它也必承担人、机、物、法、环的管理责任,必须使这些因素受控制,并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当这些因素发生偏移产生不良品时,它就会较公正地去找原因,去平衡那些不健康的推诿心态,否则它也不好向总经理或老板交代。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品质部就是总经理或老板控制不良品主要管理工具。
一:文件的管控(包括了供应商/客户等外来文件)
以5年的品质工作经验,结合实际遇到的问题,以及稽核与被稽核的经历,总结出:品质部门的工作是否合格(不用优秀),单看文件夹的名称与放置保管的整洁、条理以及分类的合理性就可以得出初步的判断。从管理的角度来放大:就是5s的工作是否切实的执行,品质部门的5s执行状况直接反映了公司整体的状况!(这里谈的不是个案,是整体而言)
文件的整洁与条理:文件夹是否有明确的编号与名称,是否可以一眼看去就可以找出需要的资料,是否名称与内容一致,并且有合理的归类。文件夹是否有明确的放置,有无错乱。
工作环境脏、乱、杂、差,你如何保证产品的品质?自己的部门都如此,如何要求兄弟部门!
二:表单的填写与归档
品质部门的表单是品质追溯和及品质改善的依据,也是高层管理了解产品生产状况信息来源,涉及两大类:品质记录表单异常报告单品质记录表单:如何让你的检验员正确填写表单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要笑,表单涉及的相关项目是否完全和正确的填写,并没有错误说来简单,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多公司都有lo存在,不需要填写的项目必须有删除线,要求填写10个项目/数据的,往往有缺漏。该填写的地方却留空,特别是制程异常相关的表单。你可以看看你们公司的表单是否有上述现象。是否填写完全并正确?
异常处理的表单:是品质部门的工作重点。如何填写,并完美的结案。8d说来简单,实际中又有几个公司做好!8d提供的是一个思路,而不是限制。如果仅因8d而8d,那么报告中的内容,有多少的水分?还不包括公司内部不可以透露给客户的内容!
三:品质标准的管控
作为品质管理人员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与制造单位的品质争议了,其实任何品质问题的产生,责任的归属与开发/工程、品管、制造三个单位脱不了关系,不论是开发/设计、进料、生产、检验、出货;都涉及到产品,关系到品质!而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标准不明?模糊?以及制造流程的不合理性!标准哪里来?由开发/工程在产品设计到试产的过程中将产品的制造过程,制作成为QC工程表(当然也可以有品质部门的工程师来完成),并完成作业规范、检验规范。需详细的说明制造工序与检验内容,检验方法/抽样,检验设备,判定标准(有必要量化的必须量化,描述的内容要转化成量化的指标)以减少量产时的纠纷,避免不必要的责任推卸。
四:公司的运作标准
提到的是产品的标准。其实,重要是整个公司运作的标准,说明白一点就是公司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个热门的话题,说简单直观些就是企业的做事方式,人员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习惯。ISO也好,QS也罢,都是来规范企业运作的方法,统一的程序文件(不是说内容相同,而是包括的相关程序要有),精神就在于:如何做,如何写;如何写,如何做,说与做要统一!而在实际的运作中,很多的企业没有做到这一点,ISO是个简单的东西,往往是将简单的工作复杂化,将许多非直接因素的障碍给考虑进去,造成简单-复杂。也就给各部门的工作造成困扰。这也是ISO被形式化的原因所在。包括人的因素,程序文件的合理优化程度,执行的顺畅与否!关键在于各部门有没有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在运作。如果没有,那么注定失败!
五:站在公司所有者的角度看待品质问题
在工作之余,谈论到品质管理,有的朋友强调做品质工作的,必须将成本、交期分开,只须单单对产品的品质负责,不要考虑其它的因素!在这里是重点强调品质的单一特性,是产品的固有特性。那么脱离成本、交期的产品是否是客户所满意的呢?回答是否定的。如果只是将品质当作是品质部门的事情,将成本、交期当作是资材(采购)、业务、制造部门的事,强调团队的明确分工固然没有错,但在现实的市场需求以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何发挥团队的合力才是提高企业整体能力的关键!所以,做品质管理的要懂得成本、交期、财务以及整个业务流程。这样才可以做到真正的“抓、放”,否则没有衡量的尺度,单单为了“品质”而品质,又如何能立足于企业之中!
数据管理培训心得 篇6
我有幸参加了组织举办的“清华大学—江西省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可以说,这期研修班起点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今公共管理和理论前沿,又关注了教育管理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虽然本期研修班只有短短的17天时间,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一下个人的感受:
一、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这次研修,我们完成了120学时的课程计划,22门课程基本涵盖了公共管理专业应涉猎的主要领域,从宏观经济学、危机管理、公共管理、公共财政、公共政策、教育管理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人力资源管理、媒体新环境及应对策略、领导语言艺术、信息技术等等,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聆听了教育部有关官员及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人保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电视台等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一是学习了很多科学的管理方法。如中国人民大学侯景新教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周石教授的“高绩效团队建设”、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李克实教授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国际关系学院郭惠民教授的“突发事件处置与危机管理”等专题讲座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可以说,通过这次研修,切实地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管理的一半是科学”指的是管理的制度要合理、科学,即既要符合当前的教育方针政策,又要适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管理的一半是艺术”指的是学校的管理要讲究技巧。即要“善管巧理”。它告诉我们,只有把合理的制度和管理的技巧两者合二为一,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可以预见,在培训期间所学到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必将给我今后的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是学习了很多新颖的思维方法。如“中国基础教育办学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宏观背景与战略选择”、“公共财政学”等讲座,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出发,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展现了许多新颖的思维方法,这些新的思维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规和教育规律,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