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精选范例合集(精选31篇)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精选范例合集 篇24
当我们离开凌云,踏上归来的列车,我们的心底都明白“求索路上的爬山虎”面临的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曾经看过泰戈尔的一句诗“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扣,才能敲到自家的家门;人们要在外面到处漂泊,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现如今,我不禁思索,我们探访凌云化工企业的旅程——这一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经历——就如同是一扇门,让我们从安逸的大学生活中走出去,去切身的领略这个世界的苦辣酸甜,以此来达到思想行为上的升华。“最深的内殿”的深刻内涵,在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上独具于此。
第一次踏访凌云化工原厂址的失败,在计划之外、在情理之中。想到新闻报道中记者的碰壁,深知凡事不可能轻易成功。我们仍旧在队长的鼓励下第二次来到这里,无疑失败过后的成功总是令人格外喜悦。高兴之余,我们的社会实践后期工作依旧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凌云化工,作为在政府扶持下、以“京津冀一体化”为背景、站在企业转移浪潮下争先创优的企业典型,一直生活在社会媒体的注目下。诚然,它的确拥有一定的声誉。武安新厂址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集生活、工作、娱乐三位一体的企业管理,而从原厂址陈总的面谈那里我们了解到的是一个结合政府的扶助、政策的支持、福利的补贴下的转移战略。
随迁的主要是50岁以上具有相当技术水平或管理能力的老员工,公司负担了每个月返京的路费,了却家庭中生活就业的后顾之忧。往返奔波于两地,为了肩负起一个家庭的重任、为了帮助于一个企业的优化转型,在企业迁移下无法真正安排自身命运的员工,因此成为了我们社会实践所研究的主体。虽然因为生活环境的原因,我们的涉世未深使我们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但是经过这场社会实践的洗礼,相信这次经历给我们带来的是思想的沉淀,是对社会对未来的一场清晰认知。
社会实践的脚步已经停驻,但是我们的研究一直在继续,探究的是企业转移下原企业员工的生活现状;探究的是作为京津冀一体化浪潮下劳动人员的幸福与辛酸;探究的是整个社会前进脚步下人们的适应与改变……我们“求索路上的爬山虎”所能做到的微乎其微,但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带给未来一点点更好的转变,让我们的前行之路光荣无悔。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精选范例合集 篇25
从去年四月中旬就来了,直到今年八月底结束,加起来是一年多的,真的感谢我的接待机构——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的支持。没有同伴的帮助和支持,我也许做不了一年就走了。在这一年里。我真的学到了很多很多。
回想这一年多的实习生活,一幅幅场景真是历历在目。我能来国仁实习真是很幸运,且有一定的渊源。记得我于零四年参加社区伙伴的健康农业考察活动,就去了国仁的前身,在河北定县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零五年夏天时,参加了社区伙伴在学院举行的健康农业培训活动。零七年冬季时,又参加了社区伙伴和学院在密云做的健康农业培训。所以我和国仁这个机构是很有缘分的。
零七年的培训让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其间国仁的工作人员介绍了他们这几年来在健康农业上实践的经历及得出来的经验,且提出了有关健康农业理论的思考,真是让我感到非常的欣喜。特别一帮比我还要小的小伙子在做,我也算是年轻人嘛,那时才27岁,而他们只有23岁左右。 很让我佩服这帮人,因为现代的年轻人很少要去务农。
零七年的培训也有很多我认识的老朋友都来了,他们都介绍各自的情况,成都华德福学校的农耕老师,伟和和远斌的介绍也给我留下了很多记忆。当时我就萌动了要当健康农业实习生的念头。因为我从零二年就开始看健康农业方面的资料,并在家乡自己的小菜园做了一些简单的尝试,也有一些感性的经验。还在pcd的帮助下,又参加了一些专门做健康农业的培训,还翻阅了一些有关的书籍,对健康农业也有了初步了解。本想在自己的家乡实践,可总觉得有许多的困难和阻碍。不是经济上的约束就是家人的不支持,或是自己缺乏实践的勇气。家乡的实践就这样不了了之。于是我就想出来看看,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做,正好也有这样的平台让我去实践。
时光来到了零八年春末,我安排好家务之后,便想到出来做实习生。刚开始想去四川的华德福学校,可是远斌告诉我他们要在七月份才开始实习生项目,让我等等。我想等到了七月份,已过了春耕生产的时节,去的话就没有多少可做之事。于是我就给国仁主管农业的郝冠辉写了一封我要当实习生的信,,正好小郝告诉我,他们那儿可以提前招募实习生,让我先过去吧。就这样我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我来的当天,小郝出来接我,由于我没听清楚公车司机师傅报的站名,坐过了公交车站。让小郝跑了一段冤枉路,真是抱歉。
当天,由于国仁要去谈农场的合作事宜,大伙儿和我只打了个照面,就走了。只剩下了两个女孩子在办公室,她们是陈晨和王娴迪。陈晨当时是办公室主任,给我讲解了办公室的基本情况和生活区域的各种常识,安排了我的住宿。王娴迪也很热情的和我交流。给我留下了初步的美好印象。
这是大家在一起吃住和办公的地方,轮流值日,真的有点像共产主义生活似的。还有做厨余堆肥,阳台种植。虽然我去的时候阳台上还没有种什么,只见一大桶一大桶厨余做得堆肥。当年在河北定县坚持下来的东西,还在城市里继续去实现,真是不容易啊! 因为这些堆肥到了夏天,会发出异味的,该怎么办啊?在农村可以就地去菜园掩埋,而城里到处都是花草树木,没有空地,如何掩埋呢?后来有一位住在一楼的大叔,他有一小块可以自己种植的空地。我们就把堆肥送给了他,而且这位大叔在秋天收获时还送给我们一些南瓜。这些情况让我后来为设计实习生小额项目时提供了思路。后来办公室搬到了一楼,也有一小块空地,就不怕没地方做厨余堆肥了。
四月中旬到月末,因为学院主要进行农场合作事宜的谈判,我们都没有去农场,而是在回龙观办公室呆着。这期间我看了一些香港、中国台湾出版的有机农业生产的资料,还与大家一起参观北京东郊一处占地3000亩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蟹岛。这段时间是我来到这儿的适应阶段,过得有点拘束。而且我是一直在农村里生活,有些习惯和城里的不一样。加上我比较啰嗦,在别人做事时,说一些不适当的话,也让大家有些反感。不过后来大家相互沟通就理解了。
不记得是四月二十八还是二十九日,我们终于来到了后沙涧农场。由于到了春末夏初,好多作物都过了播种时间。我们就抢种一些作物,不过从后来收获的情况来看,我们种的作物还行,还是收获了不少。不知是谁说的,大自然是慷慨的,只要付出了就有收获。着实这样。这月的生活是非常充实和自在的。我是非常怀恋这段日子。每天劳动,看书,下雨天去地里采蘑菇,早晨起来看朝雾,傍晚欣赏晚霞,有时吃完晚饭会高歌一曲。好似陶渊明手下的田园生活。后来我想到这样的生活是基于项目支持,如果没有了项目支持,又是怎样看待这样的日子。
五月份是一直的非常忙,我在想这么忙是为了什。故而想起自己初来之目的,是为了学习健康农业的技术,生态农业和农场的设计、健康农业的思想。而现实的农业生产当中,并没有体现这些。还只是我们老家的传统耕作模式而已。这让我感到有些一些失望。于是在发生一次生活小事上的争吵后,我很情绪化的想离开这儿。后来和小黄、小郝沟通以后,他们讲我们这儿是提供一个给年轻人实践健康农业的平台,具体如何操作没有定数,只有自己慢慢得去探寻。想来也是,学院的健康农业之路才只有三年时间,哪有许多现存的东西。而国外的生态农场一般都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历程了,当然有许多现存的可参考的经验。而我们却是刚刚起步,只有不断的去实践才能有自己的经验积累,才能和别人分享。这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农耕之路。许多的生产耕作经验都是通过口耳相传流传到现在,虽然古代的农业是多的不得了,古代又有几位农民是认识字的呢?不过中国自古以来是重视农业的国度,历朝历代都有劝农的官方部门,官方也会直接派遣官员到地方农村查询、过问和指导生产,但也只是少数而已,大多数的经验是要老百姓自己的积累和再留传。只不过现今之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之路,农业也要实现现代化。为了所谓的高产量,就大量投入农药、化肥、除草剂和杂交种乃至开发转基因作物,用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来维护住高产量。特别近三十年来,这种恶性循环越来越严重,以至于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危机,让人触目惊心!想象古人吃的是多么的健康,虽然他们是多么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