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的心得体会(精选35篇)
我认为,加强自我师德修养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加强自身素养,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学高为师”,教师要教好学生,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鉴于此,就必须要学会积累、滋养、丰富自己的学识,重新构筑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
在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氛围与效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英语教师施教之初、贵在指导,英语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只在于会讲授英语知识,而更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英语教学过程中来。英语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活动,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双边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地参与,即使教师的“独角戏”唱的再好,英语教学效率也提高不上去。因此,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欲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无疑是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而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有崇高的师德作为其必要的保证,即英语教师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和信心。
英语课堂上爱的渗透很多,比如爱家人、朋友,爱生命、动物等,只有爱才使这个世界如此美丽。师爱就是师德不竭的源泉。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对待学生更应该有爱心与宽容,允许孩子犯错,因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创设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当教师用和
蔼慈祥的目光注视全班,总是在鼓励学生时,孩子们就会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在这样平等和谐的氛围下产生情感迁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言,乐其学。”英语教师如果没有主动教学激情,就不会有学生的主动学习激情。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对学生无限的爱心。因此,我觉得英语教师进入课堂,必须面带笑容、充满激情,始终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让学生感觉到你对英语、对学生的爱,以感染学生的情绪,唤起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上进、求知的激情,营造和谐、积极参与的氛围,使学生能高效的学习。
课程改革让新教师与学生走得更近,教学不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为学生学会学习、持续发展打基础。教师的自我价值的体现来自于学生的愉悦学习和成功学习。就象苏格拉迪曾描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像“朋友们的聚会”。朋友似的情感交流,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交织在一起,英语学习成了师生情感沟通的殿堂。教师与学生在感悟、体验、参与实践中共同提高和升华。
英语课堂上既有思维敏捷的学生,也有启而不发的学困生,教师应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英语教学中的耐心,需要教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英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探索思维过程本身,使自己能够更好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现有学习能力出发去理解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们只有不抛弃,不放弃那些出师不利的无名小花,用高尚的师魂和耐心去培育鲜艳的花朵,才能结出快乐的果实,我们才配得上红烛的光环,春蚕的称号。从而使学生能够接受老师、信任老师,提高英语课堂效率,主动发展。
总之,作为英语教师,只要我们用好爱心,耐心和信心,我相信一定会让师德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闪光,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师德建设的心得体会 篇25
新《规范》对教师既有底线的要求,又有较高的标准。通过对新《规范》的学习,我再次感受到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分量,也使我充分认识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重担。
从教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学习,我认为师德至少有三个层次,首先有爱,然后是德,最后是师德。
爱究竟要爱什么?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爱学生,这也是新《规范》中提到的两条。不爱教师这个职业是很难有教师特有的那种奉献精神的,而爱学生更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这次新《规范》也明确规定“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又要学会宽容,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其次是德,也就是品德,换一句说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因为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但是我觉得为人师者光有人格还不够,我们师范学校大多有一句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光身正是不够的,身为人师无学既是无德!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所以作为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甚至终身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业性的教师。正如我们的先哲孔子所说“学不厌,教不倦。”这也是新《规范》中对教师提出的一个较高标准,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
以上是我学习了新师德规范后的一些粗浅体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易经里的两句话自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德行修业,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教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师德建设的心得体会 篇26
有一种爱,叫无私,有一种爱,叫关怀,有一种爱,刻画着伟大的灵魂,有一种爱,歌咏着崇高的品质。
———题记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转眼间,踏上讲台身为人师已经有六个多月了,一路走来,有泪水, 也有欢笑;有迷茫,也有收获。刚刚踏上讲台之时,战战兢兢,教书育人,事关国计,马虎不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于是乎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学习他们教书之法,秉承他们的育人之德。半年下来,长进甚大,成熟不少。
这次市里组织学习《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细细读来,收获不少,迷茫的心里点起里亮堂的明灯,曾经的困惑在次释然,找到了明确的答案。
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以“三个代表”精神要求自己,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师德、优良的师风。师德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教师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决定着培养人材素质的高低;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成败。教育部长周济指出:“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说的都是为师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优良的师德、高尚的师风是搞好教育的灵魂。
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科技富国是我们党在近期以来的发展战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国际间高科技、高水平的多样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多种人才的竞争。传统型的、简单的手工、高体力支出低收获的劳动方式已经落后,祖国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教师是振兴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事业兴衰的关键。要办好教育,就必须造就一支事业心强、工作作风扎实、师德优、业务精、让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