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培训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二,红坪应该怎么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红坪镇旅游资源丰富,交通相对便捷,浙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借鉴。《神农架林区自然生态保护和统筹发展规划》,更是高瞻远瞩地为林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红坪将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内生动力,以“五区”建设为抓手,确保《规划》落地见效,更好统筹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为林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奋力推动新时代神农架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贡献红坪力量。一是打造南来北往的休憩区。抓住乡村振兴的政策契机,加快推进集镇空间拓展项目,扩容客旅停留空间,完善各类配套设施,让游客停得下、留得住、玩得好。依托红坪机场和武神旅游公路便利的交通条件,辐射带动各村乡村旅游发展,鼓励农家乐、旅游农庄、民宿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民宿旅游发展中来,培育精品民宿,打造“四服务站”,即红坪集镇(含东西沟)综合服务站、柏杉园高端旅游接待站、刘家屋场和桃花谷餐饮住宿服务站、塔坪官封养生休闲站,形成功能明显、各具特色的旅游站点格局。二是打造田园风光的观赏区。充分利用红坪得天独厚的迤逦景色,围绕“旅游+”“生态+”模式,积极打造、升级XX田园风光、温水桃花谷、湘江河垂钓乐园、观星观鸟基地等,优化武神公路沿线、旅游城镇、原始森林、高山田园等产品组合格局,建设、升级一批集休闲度假、观光体验、健康养生为一体的特色民俗村落,推动红坪由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养生度假复合型转变,由传统旅游方式向生态文化融合型的转变,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提升,让旅游产业成为红坪最大的经济增量。三是打造避暑赏雪的度假区。利用高山地理位置优势,打造“夏可避暑冬可赏雪”自然景观特色。引导现有宾馆、酒店、民宿进行提档升级,提升全镇旅游接待水平;挖掘冬季赏雪、娱雪产品,服务好国际滑雪场、天燕滑雪场、中和滑雪场的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满足各类滑雪爱好者需求,推动冰雪资源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四是打造探险穿越的体验区。持续完善境内配套交通系统,利用风光秀丽、山体陡峻的资源优势以及我镇原有的UTSS穿越路线和赛事活动,持续打造徒步、越野赛道等精品旅游线路,举办户外徒步赛、自驾越野赛、四季摄影赛等,形成以刺激体验为度假意境的综合性度假区。五是打造产业兴旺的特色区。持续推进旅游业和农林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和林下产业,开发精细产品。优化高山蔬菜、食用菌种、黑毛猪、天麻、高山野茶种植,开发特色餐饮,通过农林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享受旅游发展红利,实现增收致富。
第三篇:
“千万工程”是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多来,“千万工程”贡献巨大,意义深远,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而且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取得了明显成效。因此,“千万工程”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改善的乡村建设工程,而且也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和共富工程,是乡村振兴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枢纽性工程。
第一,参与培训学习,经验收获颇丰。此次培训在聆听浙江大学组织的专家授课,以及重点围绕生态农业发展、共同富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开展现场教学培训中,充分展现出浙江“千万工程”的丰富内涵。一是全域整治人居环境,建设绿色宜居乡村。从农村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入手,采用“农户分类、村庄收集、乡镇转运、区县处理”的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针对农村河湖水系生态环境,开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行动。以“六边三美三化”行动为抓手,对乡村道路进行硬化。二是发展美丽经济,以产业发展支撑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以绿水青山为依托的绿色经济,转变高资源消耗型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农村二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养生运动等新业态,发展农村数字经济。三是挖掘文化内涵,以乡村文化建设提升乡村文明。搭建文化载体,依托旧祠堂、老戏楼、古书院、闲置校舍等建设文化礼堂,实施乡村文化展示工程、培养文艺人才队伍,引导各村建设乡村舞台、文体活动场所。保护传统古村落,修复传统建筑、弘扬历史文化、创造诗情画意的人居环境。弘扬乡土文化,挖掘整理名士乡贤、民俗风情,提炼地域文化传统、民间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能人榜、道德廊、孝悌祠、学子墙宣传先进人物事迹。
第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感悟颇深。从乡村振兴的视角看,“千万工程”就是乡村的“建设工程”,它给我们的启示意义至少有四点。一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资金需求量很大,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在加大政府对乡村建设投入的同时,创新乡村建设思路,发挥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二是明确相关公共设施的产权归属及其管护主体,进一步发挥乡村小组间治理体系中的自治功能。三是乡村建设要防止脱离乡村自然与文化特点,甚至侵犯农民权益的大拆大建,避免守成不变的低效配置。四是乡村建设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体现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乡村建设要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治理以及公共服务相结合,促进乡村价值的转化与提升,实现乡村更快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