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习建团百年特别版心得及感悟(通用34篇)
青年大学习建团百年特别版心得及感悟 篇21
中国之治与中国之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今年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的决定》,并全面回答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进一步深化了制度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的研究。要求让每一名党员深刻认识到重大任务是始终摆在我们面前,而能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和长治久安,就要看治国理正的制度政策方针是否科学、合理、有效的,并由治理的成效来展示。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科学把握制度与治理体系的关系,制度是治理的基础,治理依赖与制度进行,并治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建立在合理科学的制度之上。中国之治体现着中国智慧,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而这些特点和风格是靠中国制度来体现出来的,因此中国之治源于中国之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具有实践性和现实依据,就因为这个制度(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人民、人民幸福)是科学、合理的,所以如今的中国的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越来越近。所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更加突出地完善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并从治理成效来完善和改进我们的制度。
因此我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做主,全面依法治国,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积极做出自己的小小贡献
青年大学习建团百年特别版心得及感悟 篇22
无论在哪个年代,青年人都是肩扛社会大任,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
国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目的是为了让更多找不着人生方向的青年们认识到自己肩负着富强国家的使命,因此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刻苦学习,永远胸怀崇高理想,并坚定信念去为之奋斗。我们虽不用将理想常常挂在嘴边,但也不应不重视。而今,责任的大旗正向我们递来,我们青年人应不负众望,共同振兴祖国。
国家实施“青马工程”培养优秀团干部,就是将理想信念目标高度重视的体现,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我们在为国家贡献自身力量的过程中才有了原始动力,努力走在队伍前列,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其次,真诚的情感也是必不可少,广大青年要用真情实感投入到工作中。
目前,国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倍缺,虽然我国的科技发展近几年成长飞快,但科技成果的背后仍需要更多“新鲜血液”的流入,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是我国当下着眼长远的战略举措。万千学子当中的我们都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员,我们也应该尽自己所能为祖国的科技未来拼搏。
劳动创造幸福,国家已经对劳动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我们青年人也要调整自己的人生预期和规划,每一分劳动对应一分收获的时代已经到来。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让更多坚守岗位默默付出的劳动者的艰苦付出得到了回应。
如此可见,国家对青年人的教育又了更近一步的重视,我们青年人也不能干坐着而没有行动去回应国家了。走好当前脚下的路,坚持心中的信念与理想,想着“诗与远方”的未来奔跑,向着有无限可能的前程起航。
青年大学习建团百年特别版心得及感悟 篇23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伟大旗帜、科学真理,其中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熠熠生辉,是青年成长的指路明灯、共青团工作的根本遵循。青春,是人生中最美的那一部分,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最动人的词汇之一。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关心青年的成长进步,为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指明前进方向。
青年大学习建团百年特别版心得及感悟 篇24
近日,西藏昌都市藏医院外科在天津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及本院消化科、内镜室、麻醉科、手术室的通力合作下,成功完成了该院建院历史上的第一例直肠癌Miles根治术。在全国人大代表、昌都市藏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泽仁永宗看来,这得益于“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和三级医院对口帮扶的好政策。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在治病救人、送医送药、结对认亲中,架起了民族交流交融的桥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更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要突出包容性,深培民族交融之壤。像种子离不开土壤一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交融也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我们知道,纯粹的、单一的民族文化是不存在的,各民族文化都是在互相学习、彼此吸收中形成的,我们中华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以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胸怀,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形成的。所以,我们在推动思想文化交融中,一定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包容性,一视同仁、拒绝偏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既深刻认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强调其共同性,找到思想文化的共同性因素,让交往交流交融越来越顺畅,达到感情相依、情感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文化格局,不断提升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
要突出互补性,厚植民族交融之树。种子要成长为参天大树,必须不断吸收满足自身成长所需的养分,民族交融也一样。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强烈愿望会驱使民族间开展广泛深入的经济交往,进而走向经济发展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讲,我国各民族发展的历史也是经济交往、融合的历史。我国各民族居住的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适应各自自然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差异性和互补性,使我国各族人民经济交往密切。事实证明,各民族在经济上互补、技术上互帮、困难时互援,早已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所以,新时代各民族在经济交往中一定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北方与南方、内地与边疆、农业与牧业等各方面频繁、密切交流,相互合作、互通有无,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要突出互动性,绽放民族交融之花。民族交融之花需要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浇灌,在交流互动中绽放。推动民族之间的频繁互动,进一步消除社会结构分割,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型社会结构是促进民族交融的重要途径。从宏观上看,我国各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已经呈现出高度的互嵌结构,但从微观上看,仍然有一些少数民族群体受地理、族际通婚、语言文字、教育水平、职业分布、社会流动性等因素影响,与其他民族存在一些隔阂。因此,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力推动社会结构交融。要强化各民族群众法律意识,将民族团结建立在牢固法治基础上,要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减少民、汉学校分立的办学模式,要着力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技能,让少数民族成员积极参与到各个行业、各个层次的工作中。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的历史。只要各族人民在民族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就一定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青年大学习建团百年特别版心得及感悟 篇25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担负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等重要职责,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起到党的战斗堡垒的重要作用。所以,党务工作者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
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党建工作常常被认为是务“虚”。通过学习,让我们大家知道了,原来这个“虚”是可以务得有水平,可以悟出实效,推动实践,这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通过培训学习也明显感到自己党务知识的匮乏,并且储存知识的意识也不够强,工作中往往局限于惯性思维和经验主义。接下来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理论功底,以提高工作成效为落脚点,特别要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上下真功夫,不断提高党务理论学习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