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全国教育的心得体会(精选32篇)

2024-08-17 22:33:14心得体会打印
全国教育的心得体会(精选32篇) 在正月初十全校教工大会上,学校领导传达了全国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觉得很受鼓舞。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基层工作者,深刻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看到了领导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对教育现状的高瞻远瞩,领导的殷殷期盼使我们强烈地感....

全国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31

  家长如何教育和培养好自己的子女是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最后上大学,都是人们谈论的中心话题。父母们、祖辈们往往围绕着某一个孩子来安排全家人的生活,这已是不足为奇的事了。

  时代变了,生活环境优越了,加上计划生育,一家只有一个孩子,谁不呵护,谁不疼爱呢?这也无形地让孩子们产生了自我优越感,哪怕有些家长并不娇惯孩子,但社会这种现象也会影响到他们,孩子们也非常清楚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根据这些现象分析,当今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娱乐的项目多了,对学习不敢兴趣;生活的条件好了,不愿多吃苦;疼爱的人多了,听不进相反意见等等。因此,教育与培养子女是一件相当头疼的事。在此,我简单的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成功与失败所带来的经验与教训,也给其它家长们一个参考资料。

  我并没有刻意把孩子培养得如何如何,但必要的关爱和教育并没有省略。首先是学会相互沟通,学会如何培养父女之间的感情,学会如何跟她谈心。不一定要谈大道理,在这点上有的家长误认为把大道理讲给孩子听就会有好的收效,其实未见得!孩子生下来天真无邪,高兴的事就爱听,不高兴的事就会引起反感,甚至对你产生隔阂,以致无法沟通。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认为我的孩子如果喜欢我、贴近我甚至崇拜我了,这就获得了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偶尔讲点道理她听不是不可以的,当然也不要得寸进尺,否则会全功尽弃。道理要讲得通俗易懂,只要她懂了就立即停止,若不然再重要的理也要舍弃。另外,孩子和父母融洽后,自然要提出许多问题让家长解答。凡是能解答的,家长一定要认真解答,如果让孩子失望了,她将越来越少提问,这时,隔阂开始产生,危机也就开始潜伏了。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父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父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父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他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适应。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们的汗水。

  教育和培养子女的问题不是很快就能说明白的,它需要一个相当艰难、复杂、漫长的阶段,然后通过这个阶段不断地总结出经验教训,采取措施等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只要你一直不断努力、不断的付出心血与代价,正确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它就会有好的结果产生。

全国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32

  看完《教育就是唤醒》这本书,感觉收获很多。下面结合我在书中看到的经典的话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在了解孩子方面有着每一句话:在遇到孩子犯错时,应先问"是什么"、"为什么"、再问"怎么办"。

  看到这句话,我就进行了自我反思,作为班主任的我平时在班主任工作中有没有做到这些?现在学校的管理模式就是对班级进行量化管理,班内往往一天都会有多次违纪,几乎天天被通报,天天看着这些违纪刚开始还自我安慰:没事,孩子么终归是孩子,如果不说不闹天天闷在教师宿舍里那还叫孩子么?会原谅他们,细心地问问为什么违纪啊,以后不能在违纪了。可是,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一次两次,往往一个宿舍每天都有违纪,长期这样在好脾气的人也会急了。或许还有第二种可能,违纪就违纪,虱子多了不咬人,随他去吧。想想其实这两种选择都不可取,不过我们能怎么办呢?读完这本书,我有些想得开了,分和钱都没学生们的成长重要,还是多问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耐心地对孩子们进行教育,一切为了孩子。

  2、在把孩子当孩子部分有这么一句话: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秩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还有把孩子当孩子,孩子就意味着不成熟和不完善,只有不成熟才有成熟的需要,只有不完善才有完善的可能。丁玲说过:"调皮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是啊老人们也常说:小时不蹭,长大了没用。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帮小孩子跑到干涸的河里摔跤、烧荒、偷地瓜烤地瓜吃,那时自己垒的土灶现在想想也不一定能垒出来。春天,自己扎风筝,用废旧的塑料布扎八角风筝;夏天,扛着梯子到处掏鸟窝;秋天,那是收获的季节,掰棒子,烧棒子吃;到了冬天,特别是过年的时候,鞭炮是放不起,我们自制洋火枪。虽然时时都伴随着危险,但童年却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

  现在的孩子们没有童年,他们成长的太快,也成熟的太快。在没有到成熟的季节就已经成熟,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最具创造性的年龄,错过了动手操作的好时机,陪伴他们的只有电视、电脑和作业。

  3、把自己当孩子部分,陶行知说:"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玩儿,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你是先生,你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老师和学生不是警察和小偷,也不是猫和老鼠,而应该是长辈和晚辈,是朋友,是玩伴。看完书现在想想有时我会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到操场上去参加他们的体育课,和他们一块儿跑步,一块儿做操,一块儿做游戏。累了会躺在塑胶跑道上合眼休息一下,这是会有许多的孩子围拢过来,用假草皮叶子挠我的鼻子,我不会生气,因为那时我感觉我也变成了一个孩子。军训的时候我会和孩子们一块儿唱歌,拔河比赛时我会和孩子们一块儿努力,利用好课外的时间多和孩子们玩玩儿,我感觉有一颗童心不会变老。

  4、在赏识孩子部分有这样一句话: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有哪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好孩子,又有哪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坏孩子呢?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鼓励性的话就可以让一个孩子高兴很久,甚至可以改变他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也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批评会刺痛他的心,或许他会记你很久。我有这样的记忆:高中时我因为一道物理题不会,满怀期望的去问物理老师,可是老师当着全体同学的面扇了我一巴掌,说:刚讲过的题还不会,你刚才在干嘛了?就是这一巴掌和这一句话让我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中没有了兴趣,物理成为我高中学习的最大短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