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工作心得体会参考(精选30篇)
3、不断改进培训方式,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XX年的培训工作,我们主要采取幻灯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培训工作,让新入职员工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在投入工作。
三、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培训工作考核少,造成培训参加与不参加一个样,学好与学孬一个样的消极局面,导致培训工作的被动性。
2、虽改变了培训制度但是培训形式缺乏创新,只是一味的采取上面讲,下面听形式,呆板、枯燥,提不起员工的兴趣,导致员工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3、培训过于形式化:培训时间与课时的不长是导致形式化的主要体现,短短的1个小时不能完全将所要讲的课程融入到培训工作中来。
4、实施培训的针对性不好,后续效果评价不到位目前培训整体还是停留在推的阶段,培训计划更多地靠主管部门去督促和实施,相对缺乏对业务的支持,针对性不强。
5、内部授课老师技巧普遍不高,有待提高,制作课件水平不足,自主研发课程能力有所欠缺,所以,以上需要改善,进一步规范内部讲师管理,提升内部讲师授课水平,推行内部讲师认证,真正打造一支合格称职的讲师队伍。
以上是我对培训工作的总结,认真进行总结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只有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通过总结寻找工作中的规律,从而培养和提高工作效率及完成工作能力。
培训工作心得体会参考 篇16
假期,有幸参加局组织的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培训,收获很大,感慨很多,体会颇深。培训中,专家们简要分析了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用一系列的数据再一次给我们的安全教育工作敲响警钟。五天的学习,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玉环城关二中之行,一个名工子弟学校,竟能把安全工作做的如此细致,实属不易。下面我将谈谈参观玉环城关二中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四点:
一、注意环境安全,创设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
踏入玉环城关二中,你感受到的便是学校对安全工作满满的重视。校园的围墙上是一排排整齐的安全知识宣传栏,校园的楼梯上是一条条温馨的安全提示语,校园的过道上是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安全知识宣传画……这样用心与细致的教育氛围,把抽象的安全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易于接受;还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丰富他们的安全知识。
二、利用课前五分钟,安全教育每天不松懈
该校长期坚持利用在每天第一节课预备铃响后到正式上课前5分钟进行《生存教育三字经》诵读,并创作了《生存三字经》之歌,给每一则《生存教育三字经》都谱上了曲子,让学生诵唱,便于学生记忆掌握。这样的教育形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在应急条件下的逃生自救技能。
三、安全教育很枯燥,变变形式很重要
除了课前五分钟,该校还对每天放学前的最后一分钟进行了充分利用。它把这1分钟与放学铃声结合起来,用作安全教育,并对安全教育的形式进行了创新。把原来单一的放学铃声改成了《生存教育三字经》安全教育音乐铃声,并结合各时期安全教育的重点,变换铃声内容,使学校易于教育,学生易于接受,让学生在优美的下课音乐铃声中自然地接受安全教育,效果良好。
四、学科教育渗透安全知识
玉环城关二中要求学科老师要充分研究本学科的课程实际,结合学科特点,利用学科优势,积极开展生存教育的学科渗透工作,努力建设生存课堂。比如:在体育课、在科学实验课以及思想品德课上等,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每一学期,学校都将举行学科渗透安全教育观摩课、示范课,进行学科渗透安全教育优秀教案评选。它就是想通过这种不断创新渗透安全知识的形式和途径,形成全校师生人人参与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围。
这次培训,让我明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全教育绝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口头教育,安全行为的养成也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它应该渗透到我们学生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落实到每一个细节。
安全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树立“与其事后处理,不如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始终紧绷“安全”这根弦,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我们的孩子学习有关生命与安全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安全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安全行为和习惯
暑期,有幸随大队伍参加了XX县学校安保培训,在几场专家讲座中,多次听到一个让人心惊的词汇——自杀。除了溺水,交通事故以外,自杀已然成为了校园的第三大杀手!这不得不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好好重新重视中小学安保工作中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拒绝阴霾,青春需要阳光。
在国人的观念中,是很难接受或承认精神病这一称呼的,常常以玩笑而代之。然而现实却是现在许多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堪忧,从早期的心理困扰,一直加深至神经病,最后发展成了精神病。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从原本可以自我调节或他人疏导就能康复的小事直接沦为了药物治疗、心理咨询甚至是住院治疗。悲剧的根源也因此埋下。
是以,在接下里的校园安保中,除了常规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外,我们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而不是偏安于教学楼高处的某一角落。教育的时间也不必拘泥于完整的一堂课、一次活动,在某一个场合中,某一个人的某一句话或许就能带给学生豁然开朗的顿悟。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心理教育。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此,讲课内容不仅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要矫正学生心理困惑的认识结构。为讲课有针对性,必须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掌握、要求和问题;通过调查测试,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偏异情况,然后讲知识、讲保健、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以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与修养的教育。
二、加强心理咨询。这是帮助学生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咨询员对来访者要给予信任,给予理解,给予换位。咨询过程中,咨询员还要动之以情,要遵循聆听、保密、疏导原则。相互信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咨询过程是双方情感和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这样方能取得消除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三、加强心理治疗。这方面则需要家长的配合,往往家长们只重视自家的孩子身体上健康与否,让他们接受自己的孩子心理得了疾病,可能只会换来对方的一句“神经病”。面对这种无奈,学校应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可以通过家长会、校讯通、讲座等形式让家长重新认识,从而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心理治疗。
“德育”工作是伦理性、社会性的教育,“心育”工作是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教育。“心育”教育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工程,育心是为了更好的育人,为了学生的心灵健康,我们要象抓学校基础教育工作一样对待。建设优良健康的人文环境,还青春一片阳光。
培训工作心得体会参考 篇17
炎炎暑假,累也快乐,就是这次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暑期教师培训活动的深刻感受。聆听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的讲座,每天都过得幸福而充实,因为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深知自己知识体系和教学艺术上的不足。经过这为期五天的学习,我对如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新课改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管理学生有了新的体会,确实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首先: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多么崇高的赞誉啊!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德并不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本身,而是把规范、准则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在我们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教育和感化每一名学生。因此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大力弘扬良好师德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每一位教师在继承和发扬敬业和奉献的职业传统美德的同时,都应该在自己的学识、能力、仪表,特别是教育观念上完成自我更新。在育人的同时,不断地“自育”,重塑二十一世纪教师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