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高中作文(精选33篇)
卡夫卡是残忍的,却也是温柔的。格里高尔在我心底投下一片更大的涟漪,是因为他承认了悲剧,并且平和地对待了它,他仍对家人抱着温柔与爱意,仍惦记着自己变成人形后对家庭做出更大的贡献……况且,他也并非单纯等待着上帝的垂青。他乐观地觉得自己会好起来的。
《变形记》中充满了矛盾和人性。它们表面附着的属性都是主观的,都是荒诞的。而这些最容易让人觉得残忍。可是卡夫卡并没有把故事逼到死路。他没有把格里高尔的家庭逼到了死亡这个结局,而是在某个充满温暖的阳光车厢中,父亲、母亲和妹妹“舒服地坐在了椅背上谈起了将来的前途,仔细一研究,也并不是太坏……而他们也发现,女儿再经历了那么多忧患后,已经成长为了一个身材丰满的美丽的少女了,也打算为她找个好女婿了。”“在旅途终结时,他们的女儿第一个跳起来。舒展了几下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仿佛要证实他们新的梦想和美好的打算似的。”
第一遍读这几段文字时,觉得太残忍了,真没有良心啊,他们已经忘记了可怜的格里高尔,一下子把苦难与苦难带来的记忆都忘记了。可再读时,却突然觉得卡夫卡或许表达的就是某种积极的反抗。在人生状况既存在的一种根本性荒诞中,卡氏或许表达了一种严峻性的伟大。
引用加缪对卡夫卡的评论说:“卡夫卡摒弃了上帝所谓伟大的道德、不言自明的道理、善良的心肠、前后的一致性,为的是更热切地投入上帝的怀抱。荒诞于是被承认,被接受了。”卡夫卡的善良是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而我觉得他温柔,是因为他对待世界的方式。他在以自己的方式反抗世界的荒诞。卡夫卡也有他自己的忧郁与绝望。可在《变形记》的文字下,我却发现他更多的温柔。 或许这些故事的残忍,人物的悲伤,主题的绝望正是由于卡夫卡对这个世界充满爱意与温柔。
卡夫卡的作品就像是迷宫,没有人能够声称自己完全读懂了卡夫卡的作品。或许他的伟大也在于此:正是把一切都献出来了,却对什么也没有确认。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高中作文 篇26
很早就已经把它摆到我的书架上了,也很早就把它读完了。但书的内容相当深奥,读一遍是不足以理解其内涵,这才又读了一遍。就几个问题随便侃几句。
易先生在讲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时候(P17),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然后解释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获成功。印象中我学古汉语时,这个“期(ji1)”当“满”讲,也就是说“期月”是满一个月的意思。换个角度思考,“期年”是什么意思,是满一年,还是十二年?显然是易教授错了。
《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句话: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读起来是有点问题,联系上句感觉应该是“不以其道去之”为好(P18)。易教授也不管这些许问题,就自顾的揣测起来了。我翻过朱熹的《四书集注》是这样解释的,谓不当得而得之。我仍然不解,富贵可以得,难道贫贱也要得?惑矣。
在君子固穷这篇里看到一句话,说得太实在了: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P19)。意思是说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是应该保持沉默的,不能信口开河。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有如此思想怎能不让人敬佩,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源。知之为知之,不知可以google知,为什么要忽悠?想想你身边,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其实他不知道,纯粹在那瞎咧咧;当时你也可能上当,但终有一天会明白这才是“小人”的嘴脸。
愚不可及只是一俗语,绝不是成语,可见教授也不过如此(P20)。原意是指卫国大夫宁武子在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时候我们(指孔子)比不上,到后来意思就变味了,有趣。
易教授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中的贫与寡错位了,并做出了解释(P24)。我认为寡指少,指的是财产少而不是人口稀少,才会担心分配不均衡;贫当然是贫穷了,贫穷才会滋生盗匪,比如索马里海盗,才会担心政局不稳定。据此看两字并未错位,只是解释的方法不同而已。
讲儒墨之争时提到了墨子与巫马子(孔子的疑似弟子)的两场辩论(P52、70),整个的思辩相当精彩。乃至本书的作者也沿用了这一方式,所以这本书很深奥、很难读。往往是字读完了,但思维没跟上。我推崇老庄,所以对他们的著作多少了解一些,而对《墨子》却从未读过。有机会真该读一下,看看巫马子到底还说了些什么,让墨子驳得体无完肤。
讲到墨子的逻辑时(P72),易教授用人文的方法推翻了墨子“兼则爱,别则恨”的论断,这种方法让我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逻辑的方法,就是充分与必要条件。在《兼爱下》里墨子论证了“恨则别,爱则兼”,是相当有道理,但如此便说反之亦然就有问题了。恨(爱)是别(兼)的充分而非必要,所以倒推是不成立的!也就说“别则恨,兼则爱”这个命题不成立。
曾子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P79)。“出尔反尔”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这来的。原意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而今这个成语多比喻反复无常,言行前后矛盾。意思是说出口的是你,不算数的也是你,总之意思变味了。又学了一个词儿。
五服这玩意,中国人都知道,又未必都清楚;其实它是一种礼,一种丧葬制度(P208)。这些东西我们至今仍能看到,比如葬礼上的黑箍儿与白箍儿。这实际上就是要“别内外,定亲疏”,不仅如此还要“分长幼,等贵贱”。看了这些之后,才理解了古代官员的丁忧等等。
宗法制规定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父家长的血统、爵位和财产,故嫡长子就是君之子,简称“君子”。而旁支庶出的次子、庶子就是小宗之人,简称“小人”。所以这两个词的本义也就是身份意义和等级意义,即君子是贵族,小人是平民。而后逐渐演变成道德意义,也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P240)。
商容三问老子(P255),我倒是第一次听说。问经过故乡要下车,是不能忘本;问经过大树要趋行,是应该敬老;问舌在齿尽,是讲刚亡弱存。明此三问,天下事尽矣。通观《老子》一书都是在讲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说白一点就是要装——装孙子,于是韬光养晦四个字很有深意。
看到这句“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想到另外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些就是我读本书的一些感想,总之诸子的思想很丰富,需要我们慢慢体会回味。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高中作文 篇27
《妈妈的爱》在这五彩缤纷的生活中,爱无处不在。可以说,我们每天都沉浸在爱的氛围里面,爱就像是一杯咖啡,苦涩中又带有淡淡的甜味;爱就像一朵花,绽放在草丛中是那样的绚丽多彩;爱就像是一个个台阶,使我们能逐步登上高耸入云的山峰;爱又像是一支舞,在人们的面前炫耀它的舞技。我认为妈妈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可能有的人会认为母爱其实没有那么伟大,但我却始终是这样认为。在上高一的时候,第一次月考,我考得非常糟糕,心情非常失落,像霜打了的茄子,卧在课桌上一动也不动。心里非常难过,就这样难过了整整一下午。我一直闷闷不乐,像一只闷葫芦一样,什么话也不说,真是像项羽说的那样“无脸见江东父老”。终于熬到放学,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寝室,正要写作业,这时妈妈和爸爸开着电动车来了。只见妈妈怀里揣着用衣服包裹的东西。妈妈走了进来,忙把衣服包裹着的东西端了出来,原来是一盆用猫头鹰肉煮的面,里面还放着猪肉和桂圆,香愤愤的还冒着热气。妈妈叫我趁热赶快吃,而我心里却有说不出的难受。说到猫头鹰还有一段历史。那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因为被人推倒摔到头,时常会头痛头晕。后来到抚州、南昌等大医院看,但都说没事,可是就是时常会头晕头痛。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外婆家抓到了一只猫头鹰,我吃了猫头鹰肉以后,头痛头晕的症状居然就没有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妈妈才时常花血本买猫头鹰煮给我吃。我还知道煮猫头鹰肉不容易,要整整熬了三个小时才行。看到眼前这还冒着热气的面,想着我家那遥远的路程,想着妈妈要在炉子前专门为我要熬三个小时,再想想自己现在的学习状况,我心里确实很不是滋味。这个汤吃在嘴里,难过在心里。妈妈见我欲吃又不吃的样子,估计知道了我的心思,学习方面的事,她一个字也没提,只是嘘寒问暖,然而越是这样,我心里越是难受。我真恨不得让妈妈狠狠地骂我一顿。妈妈终于回去了,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流出来了,心里惭愧又懊悔,真的觉得对不起妈妈,对不起家里人对自己的关心。看着妈妈远去的背影,我发誓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认真学习,决不辜负妈妈的期望,长大以后一定好好报答她的养育之恩。那天我哭了半夜。妈妈对我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我切实地感受到了。简评:这篇习作写得情真意切,通过妈妈专门为自己煮猫头鹰面并且不辞辛苦地送来学校之事,具体表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心理活动写得细致传神,有较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