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2篇)

2024-04-15 22:00:12心得体会打印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2篇) 这几天一直在拜读《孟子》。这本记载着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先哲语录的书籍,仔仔细细的阅读着其中的每一个字,压抑着强烈的.好奇心不去参阅附带的白话翻译,殚精竭力的吮吸着原汁原味的古文风采,脑海中逐渐清晰的浮现出一幅极美的画面,恍惚....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0

  前几天,我们学完了《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篇文章,主要讲的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仗时,好天气不如地形,好地形不如人民团结。所以攻心为上,招揽民心。

  孟子是儒家学派大师,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施仁政,讲王道。三国时期的刘备就做到了这一点,打仗时,所到之处毫发无伤,民心所向,最后也是入主西川称帝,就连临死时还念念不忘“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说明刘备是个仁政的好主公。

  现在,我们也要学会宽容用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这应该也算是攻心吧!你可以不与人做朋友,但你不可以与人为敌,扩充人缘,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1

  上个学期读了《大学》和《中庸》,与这两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学》,全篇一贯而下,行文流畅严谨,不似《中庸》,晦涩难懂,它是先从众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说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没有辩驳的余地,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读《孟子》,自己的思维也仿佛进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对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灵魂的诘问,灵魂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梳洗、剔除、凝练、升华......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反省自身行为的同时,总不自觉得联想到我和班里孩子的相处,在心底对自己进行审判。比如《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就是说“仗恃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试想,当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以暴力的沟通方式迫使学生纠正错误,合适吗?“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力服人,似乎取得了快速的显而易见的效果,于是自己满意了,觉已经纠正了他们的错误,达到了育人的效果,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教训的人是自己,何如?“非心服也”,不过是因为他们惧怕你的威势,不得不暂时改变而已,于长久何益?

  师者,人之模范也。要想真正让孩子对你“中心悦而诚服”,自身必得是那个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带芬芳,人必心悦之。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连天下的人都会归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资格指摘孩子的错误,时常反省,方能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视角上,真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蹲下身子听听孩子的心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子路和禹,都是先贤圣人,他们的贤德在于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听到善言,就拜谢。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多沟通,多调研,对自己的`错误不回避,对善处,不骄傲,还愁走不进孩子心中吗?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词,多么深重,乍担此重任,必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辜负孩子,不辜负家长才好。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2

  这个寒假,我看了《孟子》这本书,对孟子其人其书有了一些了解。

  生命是坎坷的,除非有了勇气;勇气是莽撞的,除非有了理性;理性是临时的,除非有了信念;信念是可变的',除非有了崇奉。

  读《孟子》,读出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就告诉我们磨练是成功必经之路。《孟子》告诉我们:苦难和波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而瀑布的斑斓之处,也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而是水到断崖处,那不屈不挠的向前飞跃。现代社会合作激烈,不经历波折、泥泞,不通过在困难中锻炼自我,又怎样达到成功彼岸的呢?“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只要准确面对波折,厚积薄发,才能拥抱成功,享受幸福

  读《孟子》一书,学孟子精神,就是要进修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要进修孟子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要进修孟子的正义精神,只要这样,才能不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报答社会。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3

  看完《论语》、《庄子》和《孟子》后,就想看一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的其他“子”,因为《孟子》倡导人之初性本善,后来因为环境等影响,有的人变恶了,人的性善就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而《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需要教师的教导,以礼仪约束,使之向善,所以,就在网上买了《荀子》,以便跟《孟子》对比着学习。网上根据我的阅读习惯向我推荐了《墨子》和《韩非子》,我也一并买下。读了《荀子》和《墨子》后,我发现自己的观点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原来从内心我是更认同《荀子》的,但荀子的__太长、滔滔不绝,可能是认为性本恶的原因,自己也充满了涙气,将墨子和孟子批得一无是处,其过分强调“礼”的重要与我的认识也有偏差,我更趋同孟子的“仁”更重要。反而不看好的《墨子》,读了之后发现其文风简捷,说理深刻,其崇尚节俭也不像荀子批评的那么过分,节葬等主要思想与我的观点也相同,其注重工科科技的实践也是我喜爱的',所以,变成了《墨子》的支持和拥护者,难怪《吕氏春秋》中记载,当时儒家的弟子和墨家的弟子几乎一样多,盛极一时,也是曾经辉煌过的,可惜后来工科不被重视,黑暗了多年,现在又重新迎来光明了。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4

  在学习了一年多的《孟子》后,我想我可以用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孟子这位贤人。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治国方针,对后世影响重大,被后人誉为“亚圣”。但是他又有一些傲慢,要求君主尊敬像自己这样的贤人,还时不时巧舌如簧把人驳得无话可说。但相比之下,他的优点要比缺点多得多,那为什么得不到国君的重用呢?

  第一个原因是孟子在乱世中很难实行自己的主张。春秋时期已经很乱了,战国更没有给孟子留下施展的舞台,所以孟子这个时代应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但是在乱世之中,国君必须富国强兵,才能一统天下。不然今天你在这里行仁政,搞王道;明天别国就兵临城下了,我觉得这也是许多君王拒绝采用孟子的主张的原因,诸侯在乱世之中,只能记住一个词:生存。

  另外一个原因应该是:孟子做不了实事。当年子贡一使变五国,是孔子为了鲁国而策划的。那么孔子为什么不自己去呢?因为他有自知之明,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口才不好,应变能力不好。孔子都做不好,何况孟子呢?如果齐宣王让孟子做外交官,孟子肯定不干;就算孟子干了,也可能会弄僵两国的关系,说不定另外一个国君还给他唠叨个半死。对于国君来讲,那些受重用的人都是提出了对国家来讲可以获得实实在在利益的政策并能够加以实施的,孟子的理论是对于他们来说有用的,所以齐宣王只对这个贤者进行供养,并不让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孟子就没有孔子谦虚,孔子“不知为不知”,孟子吧,丢不起面子,非要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才罢。孟子就没有孔子谦逊,没有能像孔子一样这样的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这些原因孟子得不到君主的重用。

  这些因素让孟子得不到君王的重用,而只是摆摆架子,也体现了孟子对仁和义的执着,和无法实现的政治主张。这就是孟子这个人和《孟子》这本书中所记载的他的言行举止给我留下的印象。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5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