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35篇)
答案其实就在刚才的笑谈中:一个大家都需要的孔子应该是灰色的。
我不知道于丹对于“色彩”和“温度”的定义,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色彩。所谓“没有色彩”,无非就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适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所谓“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无非是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位最具普适性的孔子。
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人们喜欢讥讽地说,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他们不知道,理论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没有普适性;而没有普适性,也就没有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孔子是灰色的。或者说,我们愿意把他看作是灰色的。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因此,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的孔子,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孔子。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
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 我们欢迎这样的孔子。
《论语》心得体会1000字 篇33
在现代生活中,如何把握为人处世之道?孔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如何把握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要保持怎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又应该怎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一个人已经以德报怨了,那他还拿什么抱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你好时,你该怎么办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报怨也不可取,因为怨怨相报何时了?还是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当前人的心灵环境荒芜,自身生命能量浪费,物质繁荣了,但心灵的生态未必随之改变,变得欣欣向荣。怎样才能避免心灵资源浪费呢?就是面对一件事要迅速做出判断,选择最有价值的方式。
宰我问孔子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特别仁义人掉入井中,你会跟着跳下去吗?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也许不能避免许多伤害了,可以被别人欺骗了,但自己的心不可迷惘,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不可冲动、莽撞行事,做出人生没有效率傻事。孔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把握尺度。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为什么孩子会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为什么会彼此伤害?费尽心机和领导、同事套近乎,为什么总是好心不得好报?
是因为过犹不及。你去工作,面对领导,要忠诚,要热爱领导,这没有错;面对朋友要将心比心,甚至是两肋叉刀的,也没有错;但不管是对领导,还是对待朋友,要有分寸吗?子由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就是说,你跟你的领导关系过于密集,离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与你的朋友关系过于密集,就离你们俩疏远程度就不远了。
有一个哲学寓言叫"豪猪的哲学"。说有一群身上带刺的豪猪,大家挤住在一起过冬,它们一直有一个困惑,不知道大家在一起保持怎样的距离最好,离得稍远一些,冬天冷,不能互相取暖,离的'太近,彼此的刺又扎的慌,多少次磨合后找到最合适、最恰如其分的距离,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群体的温暖。
今天的社会,物质生活是越来约发达了,但人际关系却越来越冷漠。
子贡问孔子说: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啊?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务必辱焉。朋友有不对之处就善意地告诉他,如果不听就不要说了,否则就是自取其辱了。好朋友也有度,因为没有任何人能给他人一个未来。
无论是朋友还是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稀疏的分寸,那么对自己亲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吗?父母和子女之间,丈夫和妻子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吗?
现代人交往中有一种非爱行为,就是以爱名义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的掠夺,这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以爱的名义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自己的意愿去做。英国有一个心理学女博士说:世上的所有的爱是以聚合为最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你的教育就越成功。明白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该保有。
《论语》中讲的仁爱之心到底是什么呢?是从一开始就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的分寸,保留一点的余地,就像禅宗里所说一种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就要亏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园,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无论对待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那么对待工作也要有分寸吗?无论是对待份内还是份外工作,是不是做的越多越好呢?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在什么位置上,做好本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要把你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这个社会不缺少锦上添花,缺少雪中送炭。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我也,义之于比。"这是一个多么坦荡、磊落的态度,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薄厚亲疏之分,只有一个标准在前,就是一个字义,按照你的标准去做。
处世之道首要任务就是把握好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为人处世更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言谈举止要适度。
《论语》心得体会1000字 篇34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礼貌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于人格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日,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少了许多忧愁};小人心胸狭窄{所以多了许多忧愁}。教育我们,宽容是一种美德,要学会宽容。当今社会,纷争不断,就是因为很多人心胸都很狭窄,别人的一点错误一点缺点也不原谅,换个角度来说,自我的缺点是不是更多,犯的错误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仁德的人,自我要站得住,也使别人能站得住,自我要行得通,也是别人能行的通。这句话强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我,不管别人。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社会就和谐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言义为:多优秀啊,颜回!吃的是一篮捞饭,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苦的生活,但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多优秀啊,颜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今,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没有必要必须吃捞饭,喝清水,住简巷,但“颜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为人生的道路艰难曲折,有点“颜回精神”,心里才能平衡,事业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生家庭富裕,让他们体会一点“颜回精神”更具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