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0篇)
小时候,我们大家都学过《论语》十则。虽然叫十则,但是《论语》可不光十则。他总共有二十篇,它的作者就是伟大的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它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就是孔子的代表作,记录了孔子及其_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这一篇主要是阐述读书与做人的关系,强调严于利己,仁爱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论语》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两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孔子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而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千万不能空谈浮言,心中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而《论语》的第二篇主要是讲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这一篇里,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孔子还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篇里面提到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论语让我知道了每天都能学习到新的知识,这些新知识能扩大我的知识面,如果每天都能做到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并且用心体会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那么,我就能不断进步了。知识积累丰富了,那么学习就能进步了。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就是君子的风度吗?
“论语”,有些人念成“论(lùn)语”,也有念成“论(lún)语”,小时候上学时,老师教我们说,就应念第二声“论(lún)语”而不就是第四声“论(lùn)语”,其实,也不能这么绝对,念第四声“论(lùn)语”时,“论”就是“讨论”的意思,“语”就是“对话”的意思,念第二声“论(lún)语”时,“论”就是修改,“语”就是对话,即把很多对话修改起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上学时,老师教我们的(当然课本上也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就应翻译成“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也就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此刻想想,这翻译的好扯哟,并且逻辑上也讲不通啊,谁说温习功课就是一件高兴的事啊!其实“时”在古代很少当“经常”讲,翻译成“适当的时机”更好,而“习”呢,翻译成“印证练习”更好,而不就是“温习”。所以,按傅佩荣的观点,这句话应翻译成“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
“君子”,最初的意思就是“君之子”。“君”代表贵族社会里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领导,天子、诸侯、卿大夫,都称为君。他们的子弟称为“君子”。之后孔子把这个词的词义扩大了,指一种德行完美的人。
“子曰”的“子”,在古代本就是一种身份,如“公、侯、伯、子、男”中的“子”,之后在民间就把“子”当老师的称谓了。
“朋友”,同一师门为“朋”,志同道合为“友”。此刻的“朋友”就就是一般交往的人。就像“同志”一样,志同道合才能称之为“同志”,而此刻只要不就是“阶级敌人”就就是“同志”,“同志”如今还有同性恋的意思,此刻很多词都被用滥了。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9
《论语》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该书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现在较为流行的看法是由孔子的弟子曾参的学生编写的,大概成书于春秋与战国之交。《论语》的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一些对话集。我们年轻人读书,应该做到“读一部书,该要进一步了解此书的作者从事学问,不能只看重材料,若只看重材料,便可不要一部一部书地读。每一部书应作一全体看,不专是零碎材料的拼凑,不专为得些零碎知识而读书。我们必须了解每一书的作者,才懂得这一书中所蕴涵的一种活的精神。”①“文史之学背后,则每有一种艺术存在,或说精神存在,所以我们读文史方面每一书,必定要读到此书背后之人。”②因此,我认为,读《论语》应该先了解一下孔子本人和《论语译注》一书的作者杨伯峻。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位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xx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成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杨伯峻(1909~1990)语言学家。原名杨德崇,湖南省长沙市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译注方面。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研究方面,他著有《中国文法语文通解》、《文言语法》、《文言文法》、《文言虚词》(、《古汉语虚词》、《春秋左传词典》等。在古籍的整理、注释和译注方面,著有《列子集解》、《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春秋左传注》等。在这里我们还必须提到一个人, 杨伯峻的叔父杨树达,杨树达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经文学家,著有《论语疏证》等书,其人对杨伯峻影响极大。《论语译注》一书影响非常大,曾被香港、中国台湾翻印,日本的两所大学用做教材。该书译文明白流畅,注释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结论在集古今学者之大成的基础上颇多个人新见。因此,我认为杨伯峻版《论语译注》应该是了解孔子思想和《论语》精髓的一本教为权威的书。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论语》一书,《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我们可以得知,“论语”即为论纂语言的意思。今天我们讲的《论语》一书,共有20篇,495条语录,因此也称为“论五百”。《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言的;讲‘仁’却109次。由此看来,孔子批判的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①但孔子的思想体系还是 “礼”、和“仁”的统一。“仁”是内在的道德体系的最高范畴,“礼”是“仁”的外在标准。下面具体来谈一下“仁”,孔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这句话点明了孔子的中心思想,忠即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恕即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仁’的含义并不仅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还有另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方面合起来,称作‘忠恕之道’”②。另一方面,“仁”在我们具体的生活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2·22)。孔子说的“仁”就是爱人。但在这里应该要指出的是,孔子说的“仁爱”并不等于墨家的“兼爱”和西方的“博爱”。“爱人”的人在当时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指士以上的人物,并不包括下层的人民大众。爱在当时也是有等级的,有差别的。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