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34篇)
《论语》之所以称得上是经典,是因为它将中国的国宝级别的人物——孔丘,所言所行完完全全的记录了下来,真正的讲述了中国千年以来所传承的正统学派的真谛,而且,其中大部分还被现代华夏儿女所沿用着,不失为历经风霜而留其真谛。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20xx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 (《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论语》讲学: 《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学习。 学,不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话,蛮不讲理,一无是处,那么,这个人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起到了绿叶的作用——衬托红花。《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人要学习。 首先要有兴趣,再者就需要恰当的方法,最后,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动力。
《论语》讲孝: 孝道,在中国古代至今天都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这部着作之中,也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论语》讲政:政治,自古以来一直才是世界上真正占据主要地位的事,论语中对待政治,主讲一个子——仁。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但不知为何,儒家的政道并未被自古以来的各大王朝用于主要政道,实是一件痛苦之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记叙了千年以前我国大学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为我国的四书五经之一,其经典语句被我们流传至今,可为宗矣。《论语》其实并不仅仅的记录了孔子以人的言行,还有许多的是他弟子的言行,他的弟子无一不亦包揽群书,通晓古今,人品正道,更有天赋异禀的弟子,在我眼中,他们的成就决不亚于孔子。
《论语》讲友: 人存世上,什么是最不可缺少的?朋友!这一点论语中就讲述了许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就是一种激励自己向上的方法,《论语》讲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强,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奋发向上,成为人中之龙。
儒家思想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凡事不可偏激,也不可太淡薄,所以我们正需要一个态度去对待这些无法分化的特别明确的事情,那就是中庸之道。
《论语》作为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对于我们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对于它,世人也抱着神圣的态度去品读,也是我们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一大见证,也是历史上不可动摇的一部分,被世人所称道,《论语》不朽!
这仅仅是我这一段时间的小小见解,谈的不一定全面,也不够具体,可能也有一些偏及。但我在日后一定会按照论语所教的去做,谦虚谨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平时我会时常温故论语的,我从内心喜欢它。
论语读书心得1000字 篇18
时光飘啊飘啊,它把我带到了20xx年9月1日,那是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碧空如洗的早晨,我来到坦坦教育国学课堂,每一位同学的书桌上都放着一本书—《论语》。
我开始学《论语》了!初学时,我一头雾水,根本听不懂,完全不知道老师在叽哩呱啦的讲些什么?
通过近一年的学习,我明白了《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传承下来的儒家思想智慧,《论语》也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辑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行录。儒家把《论语》《中庸》《孟子》和《大学》合称为四书,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的世界,听听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吧!
《论语》的主人公孔子,外貌略丑,一头乌黑的头发披在肩上,两只如同铃铛一样大的眼睛看着每个人,鼻子嘴巴大的不得了,都能和苹果相比了,但最有特点的是它那尖尖的耳朵,一般人还认为他在扮演小丑。
虽然孔子的外貌一点也不帅气,但他的知识可渊博了。他的经典语录都被他的弟子们整理并流传了下来,但有一些话却被人们误解了。比如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被一直误解成了父母在,儿女不能出去,必须要待在家里,不可以去其他地方。而正确的意思是:父母健在,不要远离家门,如果非远行不可,也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所去的方向位置,以便听候父母的随时招呼。
读《论语》让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像君子一样,堂堂正正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还有区别君子和小人为人处世不同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它的意思是:君子讲求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是盲目地随从,小人讲求无原则的盲目随从附和而不是和谐。君子可以广交朋友,但绝不会交让自己去干坏事的那种朋友。比如有一次,有一位陌生人想和我交朋友,我问了问他为什么想要和我做朋友,他说想和我一起玩“蓝鲸”,我想到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于是我温和地对他说:“谢谢你,我不能和你玩,再见。”
又比如说期中考试时,我考了全班第一,正当我沾沾自喜时,突然想起了孔子的话: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的话告诉我,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也需要保持谦逊。当别人夸我考得好时,我谦虚地对他说:“英语还考得不够好,语文也是,请让我冷静一会儿。”
《论语》教会了我要像君子那样坦荡荡,让我明白了一个人一定要诚实,要怀着道德之心做人。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军人,首先一定要做到爱国有道。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要坚持诵读《论语》,每天练习《论语》中的智慧,更加勤奋努力。
论语读书心得1000字 篇19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贪图舒适,工作勤劳而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从而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学好了。我读了这段论语,懂得了我们做事不要太在意客观条件,而要看重自己的努力。接下来,我就来说说发生在我身上的两件小事。
记得有一次,我在写作业。那项作业本来是用铅笔做的,可是,我却用水笔写。爸爸看见了,就让我换成铅笔写。我一向喜欢水笔,因为水笔写起来感觉很润滑,不会像铅笔一样写起来咯吱咯吱的。所以,我的心情很不好,越写越轻,字也越写越丑。爸爸就在我身边看着,见我态度很不好,觉得很奇怪,就问:“你怎么了,字写得不是很好啊!”我就回答说:“因为我不喜欢铅笔这种咯吱咯吱的感觉,所以我字就写不好了。”爸爸听了,对我说:“好好(我的小名),《论语》里说过的,你用什么笔写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不想写好字。”听了爸爸这句话,我深受启发,于是拿起铅笔认真的写起来,那些字也变的好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