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月牙儿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5篇)
第11章讲的是硅谷,作者认为:1)硅谷也是成王败寇,小公司要成功需有好的创始人、有良好的商业模式、强大的判断力和执行力、好运气;2)也是充满加班气息的“嗜血”之地;3)它的制度保证了每个人有均等的机会;4)创新的基因,会让硅谷继续长青
第12章讲的是4家不太成功的公司,作者认为:1)SUN在工作站和小型机上曾是最强大的,但没有创建UNIX联盟,没有开源Solaris-->改卖服务,最终错失良机;2)Oracle说SUN有四大败因:不关心盈利、管理者心不在焉、只是简单迎合客户、有很多没前途的项目。2)Novell败给了趋势。 3)网景公司输给了微软(利用操作系统优势捆绑IE),原因在于没居安思危、商业模式只是卖软件、抓住的是付费用户而不是互联网用户。4)RealNetworks败在没有将其转换成硬件产品。
第13章讲的是风险投资,作者简单地讲述了风险投资商的一些运作模式,也介绍了几家美国典型的风投。提到好题目应:1)一旦做成,要有现成的市场,而且容易横向扩展;2)今后的商业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会以几何级数增长;3)必须有革命性。--在下倒并不认为都需要,呵呵。
第14章讲了信息产业的规律,作者提到:1)70-20-10律(第一名占据70%市场…);2)诺威格定律:一家公司的市场占用率超过50%,就无法翻番了(这是显然的道理,它旨在提示公司别一味做大);3)基因决定定律:企业基因决定最后的成败。--最后一个观点嘛,不深刻。
第15章讲的是斯坦福,作者介绍了这所神奇大学的一些事情:1)其专业和理念是哈佛和麻省理工之合集;2)采用了纽曼加洪堡的教育模式(因此甚至培养出伍兹、奥运冠军);3)在硅谷发展中斯坦福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17章讲到了Google,1)GOOGLE高管精于计算,目光长远创造了IPO奇迹;2)反驳了“Google是做着做着才找到商业模式”的,而是一开始就预见;3)赞赏Google的团队精神;4)解释了“不作恶”最早就是“不商业化”5)介绍了进入手机市场的各种典故。
第18章讲了几个成功转基因的公司,1)诺基亚从木工厂到手机之王,但在下窍以为这不是转基因,是转型;而且后面说symbian和ios、android在一个水平上,在下不以为然;我认为诺基亚赢在手机从“移动通信-->时尚品”,输在“时尚品-->随身终端”的转型。2)3M是常青树,百年不断创新
第19章讲了几个作者认为的最佳商业模式:1)Google的广告系统;微软没有广告源,Yahoo自动化程度低,而Google有效解决--我基本认同;2)ebay和亚马逊的在线市场--书中逻辑我基本认同(除对阿里的描述)3)戴尔的虚拟工厂:把制造业的7环节简化到2环节;4)腾讯的虚拟物品与服务
第20章讲了互联网2.0,作者认为其特征是:1)有平台,让用户成为内容提交者;2)提供二次应用开发机制;3)交互性;4)非竞争和自足性,即不与用户竞争。他认为最典型的有Blogger、维基百科、Facebook和MySpace、YouTube、Twitter。总之技术无创新,使用方式是革命,商业模式为优化
第21章讲了金融风暴的冲击,对这章的内容在下不总结任何内容,不发表任何评价。
第22章讲的是云计算,第23章讲的是下一个Google从哪来,这两章内容比较少,启发了也不多,没有什么总结。本书看完第一反应是IT界的《史记》,然后马上否定了。史记更注重事实,而少观点;而本书很多是吴军的观点,建立大家带着批判性思考来分析。
老舍月牙儿读书心得体会 篇21
从古至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即使是科学家,也难逃名利的纠缠。但是在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个人,她以她高尚的品质赢得世人的尊敬,她以她卓越的贡献让后人永远铭记于心,她就是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斯科洛多斯卡(后因与皮埃尔-居里喜结良缘而改姓居里)。她从小就遭受苦难。9岁大姐索菲娅因病去世,11岁时母亲也同样因病去世。她的祖国波兰当时受到俄国殖民者的统治,时时处在俄国的监控之下。后来为了上大学,独身一人来法国读书,生活贫困无比,连吃饭都是问题(在姐姐与姐夫的帮助之下,她最终撑了过来)。后来与皮埃尔认识,几年后便结婚了。婚后仅度了几个月的蜜月生活,便重新投身到科学之中,经过多次失败,终于发现多种新元素,成为第一个拿了两次诺贝尔奖的女性。后来丈夫去世,她仍在研究,直到她八十多岁时因病去世。
她的一生所经历的苦难足以击倒芸芸众生,而这苦难却在她面前失去了尖锐感、刺痛感,变成了一只粗粝的手,推动这位坚强的女子前进的同时,还在世人面前展现她最真实、高尚的品质。
在她求学于法国时,那时她还年轻,孤身一人,但幸运的是,时而涌上心头的孤独感并不能打败这个坚强的姑娘。在传记中,居里夫人是这样解释的:“这或许是因为我情绪通常十分平静,精神上十分满足。”这句话算是这位伟人通篇下来唯一对自己的褒奖之辞,恰恰道出了她不同于凡人的品质。
一切个体层面的情绪都无法动摇内心深处的信仰,与不完美的世界相对的是另一个世界,同样真实却别样美好,是她真正渴望回归的故乡——那就是科学的世界。
因此,在居里夫人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在最初的实验室中——一个极其简陋的屋子,完成了震惊世界的研究,在刚刚提炼出镭时,这位品质高尚的人经历了人生中最宁静喜悦的时刻:“可以在玻璃瓶或玻璃管里看到我们提炼分离出来的宝贝在向四周散发出淡淡的光,真是美丽动人,令我们既欣喜又激动。”那闪烁着的奇光异彩,宛如神话中神灯的光芒。
居里夫人是人品高尚的写照。在他们获得诺贝尔奖时,为了在之后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他们推迟了领奖时间;在受世人关注时坚决回避,只是为了有更多时间进行研究;在一个破屋子里工作将近二十年,不在初次成功时就宣布结果,只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
她用她的生命质量,让“科学”二字拥有不一样的分量;她用她的生命光亮,让“科学”二字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华。
她是居里夫人,一个对科学极端热枕的、高尚的女人。
老舍月牙儿读书心得体会 篇22
菲茨杰拉德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有着传奇的一生,他的作品或多或少的映照了自己的爱情故事和生活经历。这部作品,可以简练概括为一穷二白的青年爱上了贵族少女,并追求一生的浪漫爱情传奇故事。虽然内容梗概概括的这么简练,这么偶像剧,但是作者架构这个故事的具体情节还是非常吸引人的,很巧妙,一点儿都不枯燥,并且文字非常不一般,导致翻译过来的文字有一点不顺畅,但是仍旧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字运用的津津有味,值得推敲。
读完整部作品,就人物评价来说,我就想一件事儿,盖茨比这个人到底怎么了不起了,反思之,我认为应该可以概括为几点,为了不过分夸大主人公的优点,尽量客观分析:
其一,他坚持不懈,无论是事业上还是爱情上都是如此。盖茨比没有显赫的家世,但是为了成就自己,为了能够配得上黛西显赫富有的家世,他用五年从一穷二白的土小子蜕变为富有的翩翩青年,这儿咱先不说他的事业到底做了哪些活动,应该是搬不上台面的生意。但是,他还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有了很大改变,为了与黛西的生活轨迹能够重合创造了机会,即使有漫长的五年时间要等待,即使这五年里他只能隔海相望,仍旧夜夜翘首盼望,痴心绝对。
其二,他真挚友善,不管自己是否遭人诽谤与背叛。盖茨比大办酒会,广结朋友,亲身照料每一位友人,即使友人会臆测他的人生经历,也不会像汤姆和黛西那样,在困难来临时,保全自己,销声匿迹,而是选择守护爱人,牺牲自我,不计得失。或许如此的差异是源于成长背景以及生活经历的不同,即使是在爱情中,依旧无法避免,更难以改变。在盖茨比和黛西的爱情中,盖茨比爱黛西,爱的又是那么深沉,但是他还是无法消除这样的差异,差异是刻在骨子里的,所以黛西最终还是选择保全自己,消失在盖茨比最后的生命中,即使盖茨比替黛西顶罪并献出生命,抛弃了社会道德,掩盖了事实真相,也换不来一次她为盖茨比的死后送别,可悲。临终,盖茨比的葬礼单薄凄凉,但也有真挚的人冒雨前来与盖茨比告别。这也反映出在物欲纵流的社会中,人情冷暖太少,真挚爱情也太少,但不是没有,因此如果哪一天你遇到了,就请不顾一切的珍惜吧。
其三,他矢志不渝。盖茨比真的爱了黛西一生,从遇见她的那一刻起,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爱如磐石般坚硬,能够战胜一切,包括世俗的权钱与富贵,道德与真相,生命与梦想。这样的爱情浪漫但却悲伤,因为,黛西不够爱他,黛西的爱甚至都抵不过金钱,更毋庸说道德和生命,所以这是悲伤的爱情,我足够爱你,你却不够爱我,但这也是一种爱情啊。人们往往期待甜蜜的爱情,的确,甜蜜的爱情必然存在,但是人们却往往忽略悲伤的爱情也必然存在的`事实。所以,爱情很飘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称之为缘分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