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老师暑假读书心得600字范文(通用25篇)

2024-04-09 00:02:42心得体会打印
老师暑假读书心得600字范文(通用25篇) 拜读了《老师的力量》的第二部分,心中颇不能平静。从这些作者的成长或者是成名来看,显然他们的成长都或多或少乃至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老师的影响。....

老师暑假读书心得600字范文 篇5

  《学会做一个偷懒的老师》这本书,从题目上看就很新鲜,特别是让像我这样的懒老师不由心中一动。想立刻知道怎样做才能会偷懒。但是真正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其实要想偷懒其实就得先教会孩子工作或者说是技能,只有孩子学会了,你才能偷懒。

  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动起来这本书有两点建议:

  1、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发挥自主性,打开知识之门,让他们自己走进去。教师要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去研究,尤其是要发挥好班里尖子生的作用,用巧妙地提问,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给这些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能解决的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能总结的让他们自己去总结。我一直相信:自己种的树上结出的果子总是最甜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的成功才是最值得骄傲的。其实说到这里,就想到了赵清老师,赵清老师每天放学的时候,总是坐在幕后,让其他孩子站在台前,作总结性的发言,有的孩子总结今天的课间纪律,有的孩子总结卫生情况,有的孩子总结上课时候学生的表现,有的孩子总结游戏活动的情况,学生总结之后,赵清老师先给予肯定,然后在说出他们的不足,哪里没有总结到位,还针对那个学生检查不认真进行总结。其实,不论是班级的管理,还是学习的引导,都需要教师教给孩子们方法,让后孩子们经过实践,才能逐渐走上热爱学习、热爱班级,会管理,爱管理、服从管理的层次上来。

  2、课堂上教师要做好领路人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不要再做苦闷的教书匠,人人都应该争当教育家,努力当好学生的向导,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开路”启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由“山穷水尽疑无路”转入“柳暗花明又一村”。“搭桥”搭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由不知到已知,由已知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从而使学生感悟到思考的乐趣,获得求知的满足。课堂就是一个大舞台,教师就是一个总导演,节目演得精彩不精彩就看导演导得好不好。教师的激情,教师的幽默,教师的微笑都是课堂上跳动的活力。

  其实无论做什么,总要讲究让孩子学会什么方法,只有方法学会了,孩子就成功了,教师也走入了成功。

老师暑假读书心得600字范文 篇6

  朋友送了我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闲暇之余,捧读几页,一学期下来,读完了整本书,觉得受益颇多。

  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重视个性和谐发展。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思想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使广大教师心中追随的偶像。读完此书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书中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习惯,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诸多问题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科学而合理的指导性意见,其中有一点我感触很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在想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始终被各种各样严格的校规校纪禁锢和约束着。家长、老师轮番上阵,把孩子束缚成笼中鸟。一旦他走出校门,一下子被摆脱了各种校规和限制的自由的空气陶醉的不知所措,那么我们的学生是否会进行正确的自我教育?“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教会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远比教给他知识更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个人安排自己的事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强制自己”。

  小学生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能力,那么整个班级将会出现“一锅粥”的混乱局面。因此,从开学初就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能力。学校制度、课堂纪律、作息制度等各个方面,在学习五天内能够遵守好,那么周六和周日呢?能否一如既往的遵守?我要求学生每个周如实做好记录,并在周一的班会上让每个学生对这两天的情况作总结。我发现学生的这些行为活动规律是周期性的。开始的几周内被新鲜感驱使大都坚持的很好。后来情况就会出现波动。数周之后学生的总体情况就会趋于平稳,也就是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校外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了。人们习惯把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称为“困难的年龄期”。在这个时期内,学生的身体、智力、道德方面都在迅猛发展,因此学生只有把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克服这些困难。由苏霍姆利斯基的理论作指导我相信,我们的工作都将有利的进行。

老师暑假读书心得600字范文 篇7

  最近,读了《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这一书是出自美国。书中美国五岁的安东尼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只看到一个东西?”可见幼儿的求知欲并不局限与幼儿园里所教的课程,他们并不是都对课堂活动感兴趣。美国自由、开放的幼儿园都尚且不能给幼儿的好奇心提供支持,无法使幼儿从幼儿园的经验中有所收获、产生兴奋感。我们中国的幼儿园更不用说了。

  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中谈到关于课堂中的谈话部分细节。书中说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属于让孩子“猜测老师想法”的问题。老师如果不喜欢这个答案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孩子在这个提问中是被动的。

  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时我的处理方式也会比较急躁不是很妥善。当一个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老师所要的答案,也许会有两个现象发生,一个是老师终止了他的回答,另一个可能是他的答案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被忽略掉了。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欲望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反思起来我想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提问也多提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要单一,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读完整本书还是思绪万千,一下子感慨良多。老师怎么可能去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呢?怎么可能与孩子一起探索他们的生活与成长的世界呢?怎么可能帮助孩子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呢?这么多的问题围绕着我,我想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倾听与支持,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我想说:亲爱的孩子,老师会听你说,听你说你的故事,你的梦想,你的成长…

老师暑假读书心得600字范文 篇8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对话”的,为什么对话对学习是最重要的呢?因为它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书中的导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一个东西?”这是一个5岁孩子说的话,孩子对世界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向我们展示了智慧和学习的潜力。我们老师要重视与儿童的对话,倾听儿童的想法,注意对话的技巧。教师与儿童的对话是为了拓宽儿童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为了考察儿童的知识或是控制他们的思考和行为。这正是教师教育儿童时的独白和教师“与”儿童对话之间的区别,也是“封闭式”谈话和“开放式”谈话的区别。与儿童对话之前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要带给儿童什么?对话之后想想我们进行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

  除了师幼对话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当儿童拥有机会和同伴交谈的时候,他们会发生多么丰富的社会性学习。在一次早值班的时候,我无意中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是我们班的两个孩子的对话。

  幼1:昨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了,幼2:我也去过动物园的。幼1:你有没有看到大河马?幼2:我看到的,我还看到长颈鹿呢。幼1:动物园里有好多动物,你说大老虎会咬人吗?幼2:不会的,我爸爸说只要你不去招惹它,大老虎不会随便咬人的。在这个对话中,孩子们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他们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来引出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他们乐意在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对方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朋友来说是重要的。

  师幼对话、幼幼对话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对我们教师自身而言,要想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提高科研能力,一个人单打独斗尝试新想法,是比较困难的`、比较局限的做法,通过和同事对话,可以从其他的视角拓宽你自身的理解。正如我们承认同伴对话对于儿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样,就像丽莎波曼女士说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那么“众人智慧促学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