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1篇)
第二天一早,我妈问我看完了没有。我说结束了。我妈说:“我会努力慢慢改变自己,做一个像马奇太太一样的妈妈。”。我说:“妈妈,我会努力慢慢改变自己,做一个像乔一样的女孩”。
“大家一起努力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刺》这本小说,说实话,很聪明,没有过分修饰其报复的手法,也没有多余的情感支线,精炼的语言将读者的思绪围绕在“暴力”这个词之中,非常清晰的将作者的真情实感表达了出来,用作者的原话来讲就是:“这个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人,是暴力”。这也是我第一次以小说的方式了解社会的阴暗面,在沉重的心情中,我读完了这本书,其中多次勾起我的回忆,通读完之后给我的感觉不是愤懑,不是惋惜,是无奈。小说的三个部分分别用蔷薇、月季和仙人掌来描写这些施暴者和受害者他们在生命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首先是蔷薇花的刺,故事发生在十年前,与人们印象中的书声嘹亮,花团锦簇的校园不一样,一阵清脆的上课铃打散了韩晓婷以往对校园生活的全部向往,她遇见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和谐的音调,张家的千金姐妹。而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酿成了韩晓娟童年的悲剧,也造就了她,我们都学过一个定理,叫做“沉默的螺旋”,简单的描述就是舆论影响人们的同时,让少数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害怕去发声,而我觉得在韩晓娟悲惨的童年过程当中的旁观者,他们情有可原,在生活上有谁愿意同异类朝夕相处,职场上有谁会与一个屡屡被老板穿小鞋的人共事,他们只是做出了选择,为自己的利益站了错误的阵营,他们只是间接的造成了事情的恶化,而那些可恨的'人,我认为死有余辜。
文中的张家姐妹,彻头彻尾的向读者们展示了人心的险恶,我是一个性恶论的追随者,我相信所有人生下来就是恶的,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育,人的恶性是可以被抑制的,而在这所可悲的学校里,老师与学生勾结,放任不管的态度让受害者承受的更多不是来自肉体的折磨,而是心灵的创伤,监管部门的不作为,成为了校园暴力的保护伞,同时我也为这对姐妹感到可悲,他们无法无天的性格不是来自天生,而是后天的教育,似乎他们就是为了变坏而变坏的,没有选择的权利。试想一下,如果当时韩晓娟屈服了,或者是没有遇到她的贵人张峰,那她的人生轨迹是否早就走到了尽头,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甚至以为自己可以凭着年龄为所以为,即使她们最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对韩晓娟的一生留下的阴影是无法弥补的,不要说什么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之类冠冕堂皇的话来安慰自己,迟到的正义失去时效性,就变得一文不值,倘若有关部门能够重视校园暴力,并且向人们普及如何预防校园暴力和受到校园暴力以后得解决措施,我相信社会会变得更加稳定,而中国目前的法律,仅仅只是颁给看得懂法律的人。在欧美国家,校园暴力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设有很多官方机构和网站,包括很多学校有校警,情节严重的将面临开除学籍或者蹲号子的情况,由此得知,只有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触犯法律将要承担的后果,才能更加有效地从根本上防止校园暴力的产生。
接下来就是职场暴力,与我年纪不相仿的,便是职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形似职场的地方,比如社团,组织等。在社团里,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自己的能力明明足以胜任某个职位,却终究争不过那个已被钦点的人,这个时候你能怨谁呢,只能怪自己没有含着金汤匙出生,关系不够硬,或做过什么得罪当局者的事情,这些会成为别人对你的刻板印象,而想要改变别人对你的刻板印象,几乎不可能,不论你变得有多好。你身边的人明白你的遭遇,却为了保全自己而置身事外,孤立无援的你,早已不是身处在只用拼命读书的年代了,你身上的负担来自家庭和自己温饱问题,家破人亡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既然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不妨就来谈一谈我的想法吧。我认为避免职场暴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立法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不仅仅是让劳动者自强,人们不应该害怕老板,老板应该害怕员工。
其实讲到这里我一直想谈一个人物,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刘涛
刘涛在最初的介绍当中就有提到,她的成绩并不差,在班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和张家姐妹对韩晓娟的态度不同的是,刘涛讨厌的是她和自己的心水男生关系密切,虽然每一次的霸凌行为中,刘涛都没有参与,给人一种无辜的感觉,甚至成为了成年之后刘涛用来反问韩晓娟的筹码,但是韩晓娟并没有因此放过她,因为他笑了,而她也是唯一没有受到惩罚的人,当发现曾经的受害者和施暴者身份互换的时候,心中的一个念头占据了我的理性判断,真是自作孽而不可活。刘涛还是幸运的,她遇上了小六,小六也愿意为饱受职场暴力的刘涛出头,但是让我震惊的是,刘涛在摆脱韩晓娟的“魔掌”之后竟然问韩晓娟过去的仇为什么还想报,当时我整个人都被这个奇女子的脑回路吓懵了,为什么当年的施暴者可以理直气壮地去问受害人为什么这么多年了还要记前嫌,你折了人家的翅膀还反问人家干嘛打你天堂的主意,难道这么多年过去了连刘涛自己都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过客,一个无辜的人吗,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她的能力不足以让我怜悯她,比起那些动手打人的人,她这种默默在一旁欣赏自己杰作的人最令人作呕,如果当时她发声了,或者在事后她主动向韩晓娟道歉,那么在多年后,韩晓娟还会对她进行一系列的报复吗。
至于书的第三部分,大概想表达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查看身边人的信用等级,甚至可以屏蔽自己不喜欢的人,让每个人的过去都变得更加透明了,我相信这是一个让人们树立良好信用的好办法,但是不实际,透明意味着缺少了一部分自由,人类如果每天只为了提升自己的信誉而活,那跟机器是一样的,所以在我看来第三段写的特别扯淡,不过他确实表现了许多当今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就像我第一段写的一样,网络暴力主导世界。这一部分最大的亮点就是这个脸上有胎记的男人,将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人,推向了人民的法庭,让群众来决定他们的死活,一句一句歹毒的话,出自不同的阶级,有学生,有买不起房子的上班族,有老年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活死人,不计后果的言论,就像仙人掌身上的刺,若是靠近必以血馈赠,所以,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什么性善论,性恶论,更多的是人类的无知,也许只有等到所有人意识到自己已是游戏中的一员时,才会憧憬有一个靠谱的惩罚机制来保护自己吧。
中国有句古话“冤冤相报何时了”,以暴制暴有什么好处吗,有,能满足一时复仇的快感,这是弱者的想法,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但是对于眼光长远的人来说,也许冰释前嫌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但是一定是最有用的,用爱感化仇恨,用制度保护弱者,我相信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只可惜我这一介草民,是注定不能理解鸿鹄之志的,所谓的改造,只是妥协。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今天,在绵绵春雨中,我读了现代文学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朱自清的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清新的文字、淡雅的风格,让我深深陶醉。阅读他的散文,不仅仅是眼看口读,更要用心去品味。
《春》里的春天是四季之首,繁花烂漫。山醒了,水醒了,小草醒了,花儿醒了,还有和风、细雨和城里乡下的老老少少,组成一幅美妙的春景。斑斓的色彩,芬芳的气息,宛转的曲子、笛声,强烈刺激着我的感官。静的是物,动的是人;静的球开始滚动,动的风筝在飘荡;春天里的一切都仿佛有了生命。晴天也好,雨天也罢,风雨阴晴总相宜。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不着痕迹,朱自清为我们勾勒出一季如画的春天。文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草的生长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也向我们暗示,嫩绿的春天已在不知不觉中来到我们的身边。
《春》里春天象征着生机勃勃,寓意着美好的开端。只有春天的萌动,才有夏天的繁华,才有秋天的收获。“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被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期望。春天不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是变成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像刚落地的娃娃,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还要“安静和平”,人、动物和自然和谐相处,朱自清的春天,就是一种幸福生活的象征。
朱自清不仅是一个散文家、学者,更是一个有骨气的爱国人士。他生活在旧中国,生活在战争和饥饿中。今天我们品读这些清秀精到、雅俗共赏的文章时,难道你仅仅认为很“优美”吗?而我却觉得还有一点“忧美”,隐隐的“忧郁忧患之美”。这么绝妙的天地人和谐的春天,对于生活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一种梦想,只能“盼望着,盼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