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33篇)

2024-04-08 23:52:08心得体会打印
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33篇) 8月15日我很荣幸的参加了黔东南州小学科学学科培训活动,在这10天的培训活动中收获很多,获益匪浅。回首培训的足迹,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

  二、关于学以致用

  如果说作品解读,可以使学生感受理论的用武之地,从而产生对理论内在的兴趣的话;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文学理论与专业方向的结合点应该可以带来他们外在的学习动力。这是我一点粗浅的想法。中文专业的文学概论教学也许可以“我”为中心,从学理上展开;但小教专业也许只能以“他”为中心。由于我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小教专业,在讲授基本理论之余,我尝试把接受论与中小学的阅读教学相联系,创作论和中小学作文教学相联系。就实际效果来说,针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误区,联系相应的文学理论探讨教学改革的措施,还是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当然我们文学概论课没有必要追求面面俱到,因为有些问题不是文学概论这门基础课所能解决的。比如叙事文学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根据叙述学的相关理论举例讲得头头是道,但让学生学以致用,却是勉为其难的。

  三、关于教材处理与作业

  王老师认为在教材的使用上,大的框架宜以教材为主,具体的知识点则要发挥个人的心得体会。王老师和陈老师的示范课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确实,我们一方面要从学理的角度吃透教材,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从教学的角度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我曾经根据课本的说法把典型形象的审美特征整合为五个统一,特别是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那一部分也整合为“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统一”,感觉还不错。我又曾经在文学本质论(陈老师称之为属性论,这点我很赞同)中把文学解释为:“文学是以对生活的体验为基础的作者与读者围绕语言作品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又是以这种审美活动为中心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人类精神探索的文化载体,商品社会的一种文化产业。”前者是围绕文学活动四要素提出来的关于文学的“最小公约数”,据此来探讨文学的体验特性、审美特性、语言特性、交往特性;后三者是根据当代文学三大版块(即官方文学、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提出来的,因为都符合一定的文学惯例,都融入了文学大家庭。当然,我这个说法还有一些问题未整合好,而且我怀疑是不是走得太远了,希望看到文章的老师同学批评。

  关于作业,王老师确实有一套,利用网络平台,以作业促进大家一起交流、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乐趣,真是哈贝马斯所谓的理想语境。这让我收益匪浅,接下来就要依葫芦画瓢,着手折腾一个网络平台,好好地促进一下下学期的教学。

  四、其他

  两位老师的示范课,让我们从学理到教法全方位地感受文艺学重镇北师大的教学风范,受用不尽。有些地方和我的想法暗合,使人倍感亲切,比如用赵丽华诗歌来说明文学惯例。有些地方讲解引人入胜,比如牛汉的《夜》,我第一印象并不怎么样,但经过王老师层层深入的细读,终于茅塞顿开。不过,也许是诗无达诂,个别作品的理解我有点自己的看法,敬请批评指正。比如对韩东诗歌《你见过大海》的理解,王老师在说明这首诗消解了大海神话、大海形象的同时,还指出“这首诗表明了亲见的大海的可靠性和想象的大海的虚幻性。”(见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P61)这是不是一种过度解读呢?在我看来,这首诗和《有关大雁塔》一样,它的意义就在于解构。这些诗歌是韩东早期的作品,作为一个哲学系的大学生,他当时能做这样的解构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事实上,在所谓“打倒北岛,PASS舒婷”的第三代诗歌运动中这两首诗歌就是以它们的标志性意味而被当代文学史一再引用的。正如韩东的那首《聚会》,正如苏轼那首《琴诗》,只是观念的传达,而非形象的塑造,从诗歌的审美角度来说,我感觉这首诗还是比较粗糙的。“人人都这样”那句话尤其粗暴。《有关大雁塔》我感觉好些,除了下面的句子:“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这些调侃的话显得有点粗俗,删掉也不影响整体意思。韩东我一直印象挺好,不过昨天再翻翻他早期的作品,感觉他有些诗歌特别是表达观念的诗还是比较粗糙,相对来讲,有些比较感性的诗句就写得不错了,比如《逝去的诗人》,比如《明月降临》。

  同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话是不是悖论呢?我觉得从总体上把握这首诗语境中的反讽和悖论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复原生活画面,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释为悖论性的语句,——事实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情景只是想象之辞啊。这些年轻的诗人,他们的诗思未必那么缜密、那么理性化,毕竟他们和“无一字无来历”的杜甫不同。呵呵,我老是用我的小人之心,怀疑学者们作过度解读。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

  最后,感谢王老师、陈老师!感谢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感谢在论坛上交流的各位同学!我将好好地消化这次培训的内容,并以这次培训作为契机,努力进取!

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5

  本人有幸于20xx年10月30日—11月1日参加了由教育部高师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写作精品课程培训。三天来认真学习了尹相如教授主讲的课程,同时自己也进行了了深入的思考,积极和其他学员的交流,的确感到受益颇丰。由于本人主要讲授高职的实用写作课程,所以在此就从自己教学情况入手谈谈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明确课程定位与作用

  写作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毕业后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本工具,写作课是汉语言文学、小教、文秘、新闻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实用写作作为写作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既具有写作学的基本学科的特点,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实用写作课程是对实用文书进行理论学习、研究和实践训练的一门基础课程,与其他文体相比,实用文写作最大、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它的实用性。实用文的写作和使用都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或达到某种目的的写作的,在写作中就必须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行文,强调事实确凿可信,数据准确无误,有根有据,这正是实用写作真实性特点的表现。尽管实用文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格式与规范是相对稳定的,这也使不同文种清晰醒目,便于写作、阅读、处理、归档、查询、利用,以有效的达到行文目的,格式的规范性是实用文书特有的属性之一。

  实用写作课程在我校既是已连续开设多年的一门传统课程,又是针对行业分工不同、专业不断细化的现实而处于重组和创新中的新型课程。本课程主要通过对实用写作基础知识、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经济文书、公关礼仪文书以及有关行业文书知识的学习和写作实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用写作能力,并且增设了时代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注重新理念、新技术、新的知识板块的拓展以及新媒体的应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适应新时代变革的创新能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实用文作为信息载体和交际工具,不仅日益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作为个人能力与素质的体现,逐渐被纳入人才评价标准的视野。实用写作能力不仅成为了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涵,而且还是企业所要求的职业核心能力之一。本课程立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安排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和实现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课程也可以帮助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或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革新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实用性强,适应面广,是本门课程的主要特点。因此,本课程设计应该坚持“直接联系社会、立足职业需求、理论适度够用、强化能力训练、促进自主学习”的理念,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整合能力结构,精编实训项目,热情鼓励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课程设计思路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紧扣专业确定课程重点。本课程开设的专业多,课程适应面宽。选择教材上,应根据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加以整合,紧紧抓住各个专业的特点,立足学生的职业需求,理论讲授以“适度、够用”为原则,结合职业资格鉴定、毕业应聘考试等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例如:文秘专业侧重行政公文、事务文书、公关礼仪文书写作练习;广告专业侧重广告文案写作练习;工科专业侧重科技文书写作练习。

  2、多管齐下强化实践教学。教学中多管齐下强化实践训练,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应加强学生实用写作能力的培养。一是把好课堂训练关,通过做练习题、分析范文与病文、写作实践等方式,强化所学理论;二是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和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作读书笔记,读写并重,积累写作素材,训练写作素养;三是加强与校外企业的紧密联系,与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并聘请了有丰富写作经验的客座教授有计划地为学生讲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