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1500字(通用31篇)
一、主题的建构多采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建构的方式,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对活动随时进行增删
开学初,小朋友的情绪已经基本稳定,而一些适应能力较弱的以及平时在家照顾过细的,在家很少和同龄伙伴接触的小朋友的情绪却很难稳定。无意间,我带来了一只小白兔放在教室,让幼儿观赏,不料,这一天连平时最爱哭闹的小朋友都会擦干眼泪,跑过来看小兔,一下子教室了听不到哭声了,取而代之的是“小白兔真可爱!”“我家里也有小白兔的”,看到小朋友对小兔子的喜欢、充满好奇以及流露出一种关爱、照顾的感情,因此,我们结合孩子的兴趣所在,选取最接近儿童生活的也深受幼儿喜爱的动物,我想我们可以开展一个关于“小兔”的小主题,这样既可以帮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又可以在活动中使孩子们快乐地成长,于是和孩子们一同探究“小兔”的活动开始了。而活动的设计也主要以故事、诗歌、绘画、儿歌以及一些操作性的活动为主。
二、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注重活动的生活化,加强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注重利用家长资源
在活动前期,我们常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带领幼儿去科学发现室观察小动物,以激发幼儿对观察动物的兴趣。在活动初期,我们让幼儿从家中带一些食物给小兔吃,并鼓励家里也有饲养兔子的小朋友,让他们把兔子带到教室与小朋友一起喂养,或讲述自己家小兔的一些事情和自己对小兔的一些认识等,以提高幼儿探索的欲望,更进一步地了解小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等。通过引导和活动的实施,引起了家长的关注,他们中的一部分能主动地引导和鼓励幼儿去喂养、观察和关心小兔。家长的参与无意中带动了幼儿积极参与探索的兴趣,而他们的活动热情也刺激着其余部分幼儿的活动热情。
幼儿年龄小,能力弱。因此,在一般的活动中,老师的引导和启发较多,动手操作的活动需要老师的不断鼓励或帮助才能坚持完成。在活动中,幼儿有参与活动的愿望,积极性也很高,他们很重视和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不管过程如何,完成后都很开心,并引以自豪。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特别喜欢故事、儿歌、绘画活动,尤其是游戏和表演活动,通常是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上来表现自己。而与之对比,谈话和讨论活动则显得稍微冷清了些,能随着老师的引导主动观察和思考的幼儿不多。针对幼儿的这些实际表现,在谈话活动中,我们准备了实物、实物卡或一些调查活动开展谈话和认知活动,并准备了一些小卡片及时把幼儿的言谈用文字或图象表现出来,并作为环境创设的一种形式展现出来,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增进幼儿对活动的兴趣。通过尝试,发现这种形式很受孩子们的喜欢,许多幼儿会在课后主动到主题墙前左看右看,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也在学习其他孩子作品好的地方。
本次主题活动的开展,对于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来说,能做到这样已经是很不错了。当然,所取得的成效除了老师和幼儿的共同努力外,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通过这次主题活动的开展,从小班幼儿热情的回应中,足以证明他们完全有能力进行探索活动,只是他们的探索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小班幼儿的探索活动中,幼儿探索的内容必须是低结构,具有直观性的。由于小班幼儿的认知和技能水平毕竟有限,而且喜欢形象生动又有趣的东西,因此活动的内容应该面广而浅显,活动形式应该生动有趣,从而做到寓教于乐。探索活动的目标还应以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重点在于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切忌把成人的意愿强加在幼儿身上。在小班幼儿的探索活动中,探索的内容应来源于生活,让周围的环境冲击幼儿的视觉、味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从幼儿好奇的发出第一个“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开始,充满新奇和快乐的探索就已在他们心中拉开了帷幕。因此,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符合小班幼儿特点的教育契机来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小班教师应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闪光点,以小见大,先从小处提炼主题,继而将活动内容辐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许小班幼儿的主题探索活动不如中班、大班的那样能产生较多、较好的成果,它只是在平平淡淡的真实生活中自然地沉淀着、积累着。教育并非演戏,取之于生活而又用之于生活的经验才是最可贵的。总之,符合幼儿的需要,有利于每一个幼儿提高和发展的活动才是成功的。
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1500字 篇18
今天参加新一轮高中数学课改培训,看了视频中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对新教材的详细说明,使得自己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使我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更加走近了新课程。下面是我参加今天培训的一些体会:
1、对新课程的认识: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数学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内容,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1)、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数学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2)、更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材的设计更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3)、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
2、听到了一种声音:在培训期间,我们无论是在这看视频中,还是在茶余饭后,我们都能听到另外一种声音,感受到合弦的美。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显然不是只凭热情和勇气就能一蹴而就的冒险之旅。" 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而,在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中国的传统一定不要轻易否定与抛弃。比如说,"双基"教学是中国的特色与传统,继承的同时要理解与吃透它的内涵。我们应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其中,有的是在过去就已暴露出来而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更多地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暴露出来的诸多弊端。因此,总结好的传统,认清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我们应抱着"扬弃"的观点辨证对待传统教学,不要盲目继承,更不要全盘否定,正视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改正,根据新时代的要求走一条自己的路。
3、体会到了课改的艰辛:我在学习之余,与各地的教师私下也做了交流,深感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高中与初中的课程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教材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几天的学习紧张而有序,研修使我们了解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了解了数学教育的方向,了解了教材的设计思路,了解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也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艰辛。
4、增加了新的思考:我觉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担子都不轻,因为进行新课程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必须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下一代人的数学教育,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都应思考,都应行动,都应付出,都应探索。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数学教育的美好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让我们共同努力迎接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直面新课程,为全国的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