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通用31篇)
首先,我向各位领导和老师汇报本次研修学习的主要内容安排。10月29日:我前往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报道。
10月30日:上午在陕西师范大学崇毓楼闻道堂举行了开班典礼,会上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干部培训学院院长袁奋光做了主要讲话,随后召开了班会。下午:由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书记、副馆长、陕西省省委讲师团成员马晓雄做了题为现代师德修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佛更要金装的精彩报告,题中讲到要帮助教师塑造“师道尊严”而非销蚀和损害“师道尊严”,要帮助教师增加个人职业幸福感和实现家庭文化的传承。
10月31日:上午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化工学院杨承印教授主讲了历史教学过程设计。他讲到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研究课程标准,理解教科书,熟悉学生,着眼于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午:我们前往西安市83中学,深入课堂,观摩了83中沙涛老师在他们的春笋班主讲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过程。
11月1日:他们聘请了陇东学院的胡胜利教授利用全天时间主讲了关于历史对话教学问题的思考。
11月2日:上午:由西工大附中彭晓泉老师做高中历史选修4(历史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历史基础)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这节课彭老师讲的非常精彩,因是来自一线的老师,所以她讲的东西也非常实用,这一块东西我将在我们历史组学科组会议上进行传达。下午:由陕西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李贵安教授主讲了美国学校课堂情境展示与研讨,这节课资料翔实,对我感触颇多。11月3日:上午:由陕西师范大学胡满成教授主讲了21世纪历史发展战略。其中讲到了21世纪历史发展的四大难题及展望,21世纪历史发展的11个突破口。下午:由陕西师大杨承印教授讲了《校本教学研究:怎么评价历史课堂教学》通过一些视频录像,边分析边讲解。
11月4日:上午:在陕西师大计算机房学习了网上检索历史资料的方法。下午:由李文盈教授主讲了《历史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11月5日:上午:由陕师大王明珍高级工程师主讲了《红外光谱分析实验》,下午:参观了陕师大历史实验室大型仪器。
11月6日:上午:由西安83中沙涛老师主讲了《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定位》,非常系统的讲述了83中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得成功做法,同时也提供他们比较全面的资料。下午:由西安交大附中的沈卫所老师作了《高中历史必修模块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的报告,其中,他讲到,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是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
11月7日:上午:由班主任对我们所提交的论文和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下午,评比了优秀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和获奖证书,我被评为本次学习的优秀学员。
可以说,在研修学习的这些日子。每一天对于我来说都有触动,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有一些感悟新课改理念的核心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历史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承担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历史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历史教育的大教育。历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并能形成持续的历史学习兴趣。不能只注重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历史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历史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历史资源,使历史教学更清醒,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的功能。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知识点,而更是可以与具体历史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
新课程的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终生发展为目标,在培养目标价值上通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要求来体现。强调学生在学习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例如:在学习“走进历史科学”这一节时,向学生展示历史科学的特点、发展历程、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以及历史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让他们感受到历史世界的神奇美妙和历史科学的无穷魅力,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引领学生关注今后个人的发展与历史科学的关系。经常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能源、关注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他们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2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改变原有的接受性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摆在突出位置,就是为了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改的主要理念之一。为此,《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具体内容标准”的一个主题,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教材的所有探究活动的栏目类型包括“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调查”、“设计”、“进一步探究”、“制作”、“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供了素材。这是旧教材所没有的。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调动学生的经验,从学生兴趣和生活实践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从中获得成功喜悦和体验。如“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有的学生就提出种子萌发必须有光的假设,就此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操作,记录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强了,从实际中获得新知的能力就随之提高。
(二)教师要给学生出示导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探究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中,我在课堂中提出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植物能否进行呼吸?如果能,怎样进行呼吸?第四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人的由来》中提出人这一物种是怎样由来的?以及人的个体是从哪里来的等,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又如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中。
我设计了四道议题:
1.植物的组织怎样形成的?
2.人的器官由四种组织构成,那么植物体的器官是由什么构成的?
3.构成人体的组织和构成植物体的组织有什么区别?
4.人的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构成植物体的细胞是否也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然后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三)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利用挂图、标本、模型、实物、投影等探究性实验,演示实验,科学调查,资料分析等,设置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如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生物特征方面的资料,拿到课堂上分析讨论,从而归纳出生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