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的读书心得范文(精选34篇)
另一方面,要警惕一种相反的倾向:儿童被管束太严,精神沮丧颓唐,失去活力和勤奋,那样更糟糕。放荡的青年,常生龙活虎一般,精神饱满。一但上了轨道,常常可以变成一些能干伟大的人物。
心情沮丧的儿童则不然,他们的态度是怯懦的,精神是抑郁的,很不易振作起来,作出什么事业。
要避免上述两方面的矛盾,需要一种重要的技巧。谁要找出这样一种方法:一方面使儿童的心情安逸、活泼、自由,同时又能使他们抑制非分的欲望,这就算懂得教育的真正秘诀了。
对儿童奖励与惩罚都要慎用。惩罚的目的是为了知错改错,这主要体现在心理的认知上,如果不能触及心理,这种惩罚便是无用的,如果使被惩罚者不但未感羞愧,而且产生反感,那就是一种彻底的失败。
四、知识和技能教育
读书、写字和学问,是必要的,但却不应该成为首要的事物。如果有人不把一个有德行的人或者有智慧的人看得远比一个大学者更为可贵,那么他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家伙。
学问当然得有,但应该放在第二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
对本质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对于德行与智慧都是大有帮助的,然而我们也得承认,对本质不良的人来说,学问就只会促使他们变得更加愚蠢,或者变成更坏的人。
阅读……儿童到了能够说话的时候,就应当开始学习阅读。
一定要多加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工作,也不可让他把读书看成一项任务。
让他们自己向往学习,追求学习如同追求另一种游戏或娱乐。但决不可把学习当作他们的一项任务,也不可让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烦恼。
儿童的身上,是不应背负任何工作之类的严肃事情的,因为他们的心智和身体都承受不了。
不要强迫儿童学习,也不要因此斥责他;要尽可能地诱导他去学习阅读,不要把学习作为他的一种工作。宁可让他晚一年学会阅读,也不可让他因此对学习产生憎恶心理。
当这些温和的方法使得他逐渐能够阅读时,便应当为他选择一本浅显、有趣而又适合他的能力的书,让他在阅读中得到乐趣,从而吸引他,使他能够从读书的辛劳中得到回报,不过所选的书不应在他的头脑中充塞纯粹无用、华而不实的东西,或者打下邪恶与愚蠢的基础。
每一个儿童去阅读他完全不能理解的章节段落,其中能有什么乐趣、能受到什么鼓励呢?
教学方法
其实教师应该考虑到,自己的责任是让儿童养成习惯,而不是怒气冲冲地向儿童灌输规则,规则对人生的指导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至少对儿童没有用处,因为儿童根本记不住规则。
在儿童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儿童所学习的东西本身都很困难,教师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于尽可能让一切事情变得容易,而尤其是在语言的学习上,最没有理由为难儿童。
儿童的心智是狭窄与脆弱的,通常一次只能容纳一种思想。一个儿童的头脑里一旦有了什么想法,马上就会被这种想法填满,尤其是在带有情绪的时候。
儿童的心智天生就是散漫不定的。只要是新奇的东西,都会吸引他们;无论看到什么新奇的东西,他们都急于要去尝试,过后却很快就腻了。
要想让儿童的心灵接受你的教导,增长知识,就应该食使之保持安以平静。你不可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灵上写上美观平整的文字,正如你不可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美观平整的文字。
不在意、不经心、不稳定、易走神,那都是儿童本身固有的缺陷,因此,只要没有发现他们是故意所为,便应温和地予以提醒,假以时日逐渐地克服。
儿童对导师具有的敬畏心理,应该经常通过导师对儿童表现出来的慈爱与善意来得到缓和,这种关爱之情能够激发他们去尽自己的责任,使他们乐于服从导师的指令。这样,儿童与导师相处的时候才会感到轻松自在,而惟有这样的心态之下,心灵才能接收新的信息,接纳那些印象。
洛克在外语学习、写作、人文教育课程、语言表达能力、自然科学、出国学习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论述,阅读之后都会有一定的启发。
五、赏识教育读书
当今学生不缺沟通不乏激励少的是管教,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如何管教好学生,把握不好尺度,则“宽严皆误”。这的确是一门学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 责,感到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他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 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此言甚善。这很容易令人想起家长和老师纷纷效仿的“赏识教育”。其实,赏识教育并不能包治百病。
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 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 抓、去取。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看成潜在的危险,因此孩子的全部探索都变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属 活动,由于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虽然常听到父母教育他们要互相帮助,但这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真正的行动。
试想,如果用“赏识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更加狂妄、放任自流和孤僻。
即使孩子是各方面表现都优异的“好孩子”,过度地夸奖和赏识他们,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 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 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父母那种表面上的夸奖。过分“赏识”你的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 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 必要的。如果孩子性格孤僻,就应该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果孩子动手能力不强,就应该鼓励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
实际上,“惩罚”教育也好,赏识教育也好,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还要与严格教育、挫折教育等并行,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孩子。
《教育漫话》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1.《教育漫话》教师读书笔记
2.《审美教育书简》教师读书笔记
3.《迷恋人的成长》读书笔记
4.中学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5.《审美教育书简》教师读书笔记(2)
《教育走向生本》的读书心得范文 篇22
对于朱永新,曾在上看到过某位老师的__中所提到过,隐约了解到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教育家,而对于他的__则从未看过。上次学校特为我们订了他的《新教育之梦》,带着对他的好奇,我认真地看了这本书,真可谓收益颇多、感慨颇多。
对于有关教育类的书,我看的不多,应该说是很少,因为这类书通常是很抽象、纯理论的,看起来很乏味,让人想睡觉。但这本书则大不相同,书中所写的纯粹是朱老师根据教育现状而谈到的他所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外加理想的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父母,非常实际、实在。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看完书后的一些感受。
关于德育,朱老师定位其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我非常赞同。书中讲到,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前就提出‘人格长城’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我们幼儿园的德育基本上是通过晨间谈话、教学活动形式来进行的。晨间谈话时,我们经常通过一些故事来感染孩子,表面上效果不错,但实质上则不然。在学校,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如何孝敬长辈,幼儿都会说,但实际生活中呢?现在的家长都非常的宠爱自己的孩子,上学放学都要接送,父母工作很忙所以这接送工作大都落在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上。每天放学,孩子们要拿好自己的衣物,换好鞋子回家,我经常看见一些爷爷奶奶在吃力地为孩子换鞋子,而坐在椅子上的孩子还在东摇西摆。小班的孩子我们还可以理解,但有些中、大班的孩子也是如此,甚至,我还看到过一个孩子出手打奶奶。可见我们的德育效果如何,至少在孝敬教育这一块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