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2篇)
国外教育从幼儿到中学的培养重点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本能自由发展和创新能力。反而把知识的传授放在次要。同时在知识的传授上,他们更注重对学生的激发和引导,引导学生去自己寻找答案,发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培训学生的一种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看国内的教育,却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知识,但是这种单纯靠记的方式只能用来应付考试,对学生来说,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靠记忆能够掌握的,没有用于实践的知识,是很容易被遗忘的。
而高中和大学更是对学生培养的关键时刻。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还是处于对自我比较懵懂的一个阶段,自我认识还不是很清,到了高中阶段,自我个性和意识的快速萌发,使得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强。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更是要从激发引导中下手,而不是去强压给学生。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要让他们愿学、想学、要学。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不可获缺的。呼吁家长们在百忙之中,抽出点时间陪孩子聊聊天,打打球,玩玩耍或当孩子忠实的倾听者,这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正能量。在这里,我呼吁各位家长,在觉得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和未来时,能够调转过来,思考一下自己其实是孩子的未来,家长的行为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现在的“你们”可能就是“孩子”未来成长后的样子。
现在整个教育界都已经意识到学生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在人受教育的曲线上,就传授专业知识这一点上是由疏到密。而在能力思维和人格培养上,是由密到成功。
俗话说,成功者总是奋力去找方法,失败者总是奋力去找借口;成功者将想法立即付诸于行动,失败者总是在犹豫不决。所有的成功来自于勤奋。在哈佛的夜晚,最耀眼的不是舞会的欢声笑语,也不是LV的名包和豪华的跑车,而是100座图书馆的温暖灯光。座无虚席的图书馆,四处可以看到奋笔疾书的学生,半夜2点的哈佛校园,才是夜晚的开始;哈佛早晨的草坪上、走廊里、长椅上躺着疲惫的学生,可以看出昨晚整夜奋战的痕迹,路人们都轻轻而过,从不会有人去打扰他们的休息。
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更加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要努力去回归教育的本源,还需我们不断地向各行各业宣传、呼吁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但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教育一定会赶上和超越西方各国,传承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教育漫话》是绅士教育论最系统的代表作,为培养世俗世事人材,是由英国的教育家约翰洛克所提出的,它是教育历史上的重大转折。作者从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论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内容给人感觉很与众不同,非常具体实在。读《教育漫话》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于我们现代教育办学教学都有很高的启发和反省。
首先他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提出了有关儿童身体健康的具体建议,我认为这些建议主要是针对父母而言,因为一个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儿童时期身体素质的基础之上的,由此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学前教育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系在一起是显得尤关重要的。作者认为父母在孩子的儿童时期就应当采用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不可把他们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虽然那样他(她)们可以生长的很茂盛,但那样反而减弱了他们的天生的抵抗力。例如,根据心理上研究,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之中。因此作者提出无论冬夏,儿童的衣着不可过暖,主张每天用冷水洗他的脚,鞋子也应该做的薄,不要带手套,甚至可以洗冷水浴(冷水浴对于帮助身体衰弱的人恢复健康是很灵验的,那么身体比较健康的人用冷水浴的方法去增强和锻炼性格也是非常管用的)。
长此以往,身体对于外界的刺激便会有了一定的适应,子女的身体素质也便有了相应的提高。联系到我们生活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穷人家的孩子不易得小病,根据作者的思维那就解释的很有道理,因为穷孩子从小便在那样一中受饿受冻的环境当中生活他们对于自然恶劣变化的抵抗力自然高于衣食富足家孩子的抵抗力。作者在书中非常注重对孩子身体健康有益的细节,他强调不可让孩子喝酒或烈性饮料;不可给儿童任何药物去为他防御疾病;女孩子的衣服不可穿的过紧;卧床应该是硬的这样利与身体;然而应该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时间(因为睡眠不足,精神萎靡以及由此而来的经常性的周身不适既影响自我感觉也影响智力发展。在书中,作者在对儿童健康方面首先提出儿童应当多吸新鲜空气,观察研究发现:如果学生整个夏季呼吸的都是饱含禾本科植物和草地植物的植物杀菌素的空气,他就不会患受寒疾病例如,咽喉炎,气管炎,呼吸道黏膜炎等。这一点给予我们深刻的反醒和思考:我国学校尤其是幼儿园及小学所在地方环境是如何的呢?如果环境没有达到利于儿童成长的标准,那么是否可能损害学生的生理健康呢?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成员应该如何去改善和提高我们的环境(这不仅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关键因素)?
其次,作者在书中论述了他认为在绅士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德育。作者认为在教育儿童的时候,应该避免鞭笞,那样会使得坏习惯压抑的越深,爆发的越猛,同时也会使得儿童爱好的事物反遭儿童的厌恶,而且会形成一种奴隶式的教育,养成奴隶式的脾气;相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当尽量使的他们的心理能够感受到名誉和羞辱,当孩子初次犯了错误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或者父母在那邪恶的的倾向一出现时应当表示惊愕的态度,或者对他们说“你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呢?真的令我失望。”这种暗示性的话语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认识错误;然而当孩子出色的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老师或者父母可以在众人面前引为自豪的表扬他(她);这样一来,孩子便会懂得如何去维护自己的名誉。当然对于这一点父母或者教师不可盲目的表扬他们,那样也会养成小孩字的虚荣心。
但总的来说,作者的这种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责罚和体罚对于儿童来说都是噩梦,我们应该把孩子当成理性的人,用理性的方式去对待他们,教他们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作者认要把孩子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而培养他们良好的举止行为礼仪关键在于不断的去训练他们使得这些优雅的举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的成效就在于早早的培养他们,也就是一个人的儿童时期是显得至关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我觉得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有些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好习惯例如,早起早睡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的去训练孩子使之养成,但是有些习惯我们还是应当以理性的方式去教育他们,我们要学会和孩子谈判。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读朱永新教授所著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除了深感钦佩外,自己更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它能扫除那些陈旧得近乎老化的观念,让阅读者接受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阅读者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也切实感受到自身素质提高对育人工作的重要。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慨颇深。
朱永新教授说:“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有一些人,他教1年,然后重复5年20xx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5年。一个实实在在教5年的人,与一个教了1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的成就是不一样的。爱孩子,不是光给孩子们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
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