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教育学心得体会(精选28篇)

2024-10-12 11:57:49心得体会打印
教育学心得体会(精选28篇) 通过对安全知识体系的研究,我们对安全工作有了更好的认识,提高了安全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在这方面,主要有以下经验:第一,安全工作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不安全事件带来的危害大家都知道,但在日常工作中往往被忽视,取....

  3、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学生吸收知识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听说读写各式练习状况往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

  4、制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心态更加有利于学生投入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具体还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开始抓:

  1、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学生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与家长、同学、教师发生矛盾,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2、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

  有的学生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到达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3、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有的学生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教师要幽默

  有的课堂过于死板,气氛过于沉闷,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他更不会去学了。学生很喜欢幽默的教师

  5、教师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

  评价很重要,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6、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资料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带给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用心、主动、探索式学习。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务必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必须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理解,那么就不会再有教不好的学生了。

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6

  《弟子规》能治社会百病,能给千家万户来幸福,这是真的吗?是真的,千真万确。这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治,想不想幸福;真想还是假想,想的厉害不厉害。如果真想而且又想得厉害,那就必须真学真干。所谓真学,就是放下自己原有的陋知陋习,恭恭敬敬地学习圣贤人地教诲;所谓真干,就是真力行,真实践。只有这样学,这样干,才能真受益。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对《弟子规》的认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弟子规》一书内容简明通俗,不谈空洞理论和教条,而是教导基本的品德修养、孝亲友爱以及生活起居中应有的礼节。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还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生活如同行尸走肉等现象。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觉得缺的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规》一书深刻地训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的精神及正确的读书方法等。诸如书中所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乃为如何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最基本的语言及行为规范。另外,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最易被视作琐碎的习惯及现象,进而训导我们如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具备博爱的精神和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等。本书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举的都是生活当中最为普遍、最基本性的习惯和现象,而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书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因小而不为,良好的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二、自己的几点做法。

  ①以自己先学,带学生跟着学,不懂的字句问语文老师或上网查资料,课间或班会课与学生交流讨论,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对哪些句子、段子印象深刻,哪些平常没做到或没意识到,现在怎样做等,对照《弟子规》一书,哪些没做到位,

  或还需改进的学生的不良言行,要求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②学懂了要求会背诵,可以在跑操时一边跑一背,既培养、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学生跑出节奏,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三、自己的几点感受。

  (1)、从《弟子规》里,我读到了诚信。为人处世,除了孝道,就是诚信了。诚信为本,诚信也是国人所追求和倡导的一个基本素质。任何时候、任何朝代,一个人立于世,只要开口说话,首先就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是不可能永远行得通的。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

  目前在社会上,有一些人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就喜欢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就轻易传播出去;遇到有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不管与已是否有关都喜欢参与进去,这些都不是正常现象,是与中国人的.传统道德相违背的,是应该屏弃的 。还有些人,听见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听到称赞自己就高兴。殊不知,这样一来,围绕在自己身边的虚伪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如果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先应该自我反省,检视自己是不是有这些优点,是不是空有虚名;当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时,要正确地接受和面对。只有这样,正直诚实的人才会喜欢和自己接近。

  (2)、从《弟子规》里,我还读到了仁爱。提示自己对于身边的人要有颗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坏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尊贵、贫贱、种族、国界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这就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也毫无虚假。这也正是“天同覆,地同载”的大同境界。虽然现在已经不是“主子、奴才”的社会,也很少有人用婢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在这个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仍然处处可见。而这是与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弟子规》里的“泛爱众”思想,多为大众着想,共同营造一个相互关怀、相互体谅的温馨、和谐社会。

  总而言之,《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着手,寻求人生的归宿,是很多伟人、圣贤的最大愿望。在《弟子规》中,圣贤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我们这些后者有真正的福报,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将是莫大的幸事。所以让我们学《弟子规》、品《弟子规》、仿《弟子规》、行《弟子规》。反复读诵,深入内心,并把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和行为。

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7

  xx月xx日,有幸听了周小冬老师的一堂体现有效教育的课,并学习了有效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从中收获了很多。有效教育是孟照彬教授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于一体的教育教学方法。

  孟教授的MS课型即要素组合方式给我最大感触,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导型,实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所谓“聪”,即“听、看、讲、想、做”的有机活动的结合,一堂课中,这几种要素的多变组合给予学生更多新鲜的'学习空间。很多时候,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就是没有让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即学生参与度低,也许只是表面的参与,只是浅层次的参与,而并非全力投入,全身心的投入。因此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想方设法让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事情,成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另外,教师不能仅仅追求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认真思考时的“静心”,即真正的“静中有动”。从而实现“听、看、讲、想、做、动、静”,实现有效教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