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24篇)

2024-09-30 07:08:13心得体会打印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24篇) 老师不仅要具有本体性知识,还要具有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是教学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把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的重要条件,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也是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的优....

  评语2:在我所接触到的运动员子弟中,你有明显的优点:对老师彬彬有礼,积极参加学校活动,集体荣誉感强,与同学友好相处等等。你也有他们的共性:纪律上下不拘小节,学习上不够投入。希望你能利用寒期,把这一学期的知识认真地回顾,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不论在体育上、还是在品德和学习上,我真心希望你能成为运动健将中最优秀的一个!

  评语3:你的淳朴和无私赢得了同学们的拥戴;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你用辛勤的努力来换自己的成功,在多次考试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对老师布置的工作一丝不苟,认真完成,得到老师的信任。老师特别希望你能保持这一切,相信你一定会在语言表达和书写等方面进一步提高自己,敢于在更多的方面与其他同学试。比高,创造人生更多的辉煌。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

  很认真的把绍瑞珍老师的《教育心理学》读了一遍,感觉是如沐春风,豁然开朗。通过读书,使得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找到了理论依据;澄清了一些错误的、想当然的想法;更是学到了有效教学、学习和管理的方法与技巧。结合自己的阅读,谈谈体会。

  一、教育心理学已经不再仅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实际应用越来越多

  以前,见到过几本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总的感觉是理论叙述比较多,尽管内容很好,但和实践总有段距离,况且由于自己对理论的认识比较肤浅,导致有些内容无法有效实践,得不到期待的效果。但在本书中,作者以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背景,系统阐述了教学、学习等诸方面的内容,且和实际情况联系密切,比如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从知识的表征到获得的过程,以及如何有效保持等各个方面深入浅出的做个介绍,并且因为内容结构组织的好,读起来也不费劲,确实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教育心理学应该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修课

  作为一线教师,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在根据经验教学,但仅凭经验必然导致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偏低,而错误的经验给学生带来的后果更是无法弥补,所以,强调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越来越重要的事情。

  在陈琦和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当学生反复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应该怎么办?按照一般的经验,教师要提醒学生留在自己的座位上,并且这样做也能帮助学生记住这条上课的纪律。但研究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离开座位的想法会越来越强烈,因为学生是在通过这一行为引起老师的注意,所以,当老师置这些学生于不顾,转而表扬那些不动的学生,离座率就降低了。由此可见,教育工作不能再仅凭经验。

  对于如何教学,如何有效教学,如何促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并长期保存,如何促进能力的提高等等问题,现代教育心理学已经作出了比较有效的研究和解释,只有遵循科学理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高效进行。作为教师,如果不能掌握这些理论,不能有意识的应用,至多算是一个教员,一个低水平的教员。

  三、只有掌握教育心理学理论,才能科学、有效的教学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澄清了错误观念,坚定了用科学指导实践的信心。

  比如书中在谈到了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在有效学习中的作用,并提到了古训:“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而在自己的教学中,对这条的理解并不深刻,有时根本不去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观念,不管学生的情况直接就讲。顶多在教学中,考虑学生学过什么东西,并假定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学,关注点是学生以其原有知识是否能理解新的知识,但原有知识是否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如何建构,这个考虑的就少了。

  书中详细讲述了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自己在教学中,对这些策略的关注度太低,有时只追求自己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现在看来,这只能是给学生带来知识,而不能利用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践行理论知识,做教育实践者。

  我们一直在倡导做科研型教师。一线教师如何做科研?研究什么东西?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起来。不需要做高深的理论研究,也不能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而应是联系实践,解决问题,上升到理论。比如,书中谈到了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我们就可以据此设计德育目标和过程,在班级管理或者教学中研究如何形成学生的品德,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并进一步总结出德育的方式和策略,由此,研究成果也会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所以,如果坚定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信心,也就为自己的科研找到了最好的突破口。

  五、提升专业水平,为教育教学把脉开方。

  教育教学需要心理学的信息和服务,心理学也必须为教育教学服务才能有广泛发展的前景。而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为师生提供心理学服务应是其工作的应有内涵,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将成为心理老师这项工作的坚实后盾。比如,关于专家和新手解决问题的差异研究为教师培训和年青教师成长提供了理论基础,心理老师可以据此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富有成效的指导方案。而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有效的诊断和辅导。为教育教学把脉开方,和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结合起来,心理老师也就能稳固自己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4

  《学科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是北京市"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公共必修课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

  《学科教育心理学》在结构上分为两大部分;学习心理、学科的教与学。学习心理又包括八章内容,分别为:学生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学习与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学习策略、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这八章内容又可以组合成三个模块:学生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一般学习心理和分类学习心理。第二部分学科的教与学包括八章内容,分别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地理、艺术、体育与健康。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无论教学哪个学科,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了《学科教育心理学》,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学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我一直从事低年级语文、数学的教学工作。在平常的单元检测中发现每次检测丢分最多的题型总是阅读。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掌握更好的阅读方法就成了我教学中的重点工作。学习了语文学科教与学的内容,尤其是"阅读的教与学"这一章节,了解到阅读是人类从字面符号获取信息的活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才有效。在平常的教学中我进行了简单的尝试: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家长和教师应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鼓励和引导孩子阅读课文,在文章的阅读中应要求学生能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爱上阅读。有人说"自主阅读就是开拓精神空间",的确,要开拓视野、汲取知识,光靠学习课文是远远不能达到目标要求的。同时,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课外阅读多的孩子,对很多问题、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和见解,而且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强于其他孩子。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得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阅读能力的强弱与获取知识、增强学习兴趣、增长见识、提高自学能力有着重要的关系。

  2、重视课外积累,拓展阅读视野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章,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激励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

  我们学校参加了《整体阅读——课内拓展》的课题研究,每次课文讲解,我都结合《百草园》一书中的相应文章进行拓展阅读,并且找出一个主要问题,训练学生从短文中寻找答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