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教育书籍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4篇)

2024-06-10 02:49:48心得体会打印
教育书籍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4篇) 彭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都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全面发展的内容里也是以“德”为先,德育的确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朱永新教授所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文化和道德相脱节的现象”。看来,德育要深入人心,深入到每个家庭,只有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以人为本”的共识,建筑起坚不可摧的“人格长城”。那如何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的人格”呢?作为教师,理所当然地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任,努力做“理想德育”的追求者。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开展各种自然的德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例如在我校,每年开展的“学雷锋献爱心”活动,传统节日的纪念活动和“书香校园”读书节等,的确使学生的心灵在环境中得到净化,人格得到熏陶,从而逐步克服自身的缺点,逐渐完善自己。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和学生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性。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就曾遇到过“烫手的山芋”——“捣蛋鬼”、“双差生”。同学们害怕他,躲着他,老师们提起他也头疼,但对他又无可奈何。大家都认为他“思想品德恶劣,不可救药!”对于这样的头疼学生,我的做法是与家长、任课老师沟通,体察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创造每一个机会让他去参与。让同学们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他缓慢的进步。我还采取了多种方法,帮助他改变认知观念,终于使他明白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然后,我与他一起制订学习计划,从一学年的大目标到一星期的小目标。每天对照行为,评议——表扬——奖励。经过一学期的努力,这个捣蛋鬼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上课也会听课了,还能踊跃的回答问题,也能积极劳动,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都有所改善。现在,也很少听见同学给我告他的状了,代课老师也说他进步很大。有一次课间活动时,他走到我跟前说:“张老师,我喜欢上你的课”。我心里顿时感到很欣慰,真正体会到只要你付出努力,总会得到好的回报。我们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各方面都会取得进步的。可见,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传统的智育中,教师是真理和知识的化身,是无所不能的圣人,教师的使命就是给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装知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显得顺理成章;于是,“填鸭式”“满堂灌”也变得自然而然……其实,这样的智育是有害的,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在书中朱永新教授明确指出:“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作为教学在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积极去尝试,去摸索,去总结,去反思。因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精彩与快乐去吸引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去实现我们的“理想教育”。

教育书籍心得体会范文 篇25

  近来开始捧读《爱的艺术》一书,这是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的一部名作。对于爱情这个亘古永恒的字眼,作者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人的阐释,令人眼前一亮。

  人类能自洪荒岁月到达繁荣的今天,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历史其实是一部爱的史书,个人、族群、城邦、国家、民族,因爱而团结或分离;因爱而争斗或和平;因爱而生长或消亡。回顾历史,我们能在很多故事中,找到爱在各个社会层面上的、以各种形式表现的事例,我们能看到,那些偏激的爱、狭隘的爱、自私的爱甚至变态的爱,都在上至英雄伟人、下至贩夫走卒的身上上演着——但是,如果爱不是一种理性的坚定信念,那么我们的祖先也许早就灭亡在某一此战争中了。我们还在这颗蔚蓝星球上繁衍生息,那就是爱存在的最好证据,她还在维系和供养着我们。

  在这个日新月异而又精彩纷呈的时代里,我们每一天过得忙碌而充实,似乎无暇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到底什么是我们最根本而真实的需要?如果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理性答案,那么我们就要相信爱、思考爱、探究爱、发掘爱,去还原和呈现爱的本来面貌,无限接近于爱之真谛。

教育书籍心得体会范文 篇26

  去年10月的一天,通过与杨校商议,我选择阅读《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并成为了一名领读者。写到这句话,现在的我仍然感到震惊!因为顺应天性,我的发展是跟着导师读书,比如跟着杨校读《吾国教育病理》。可是赵老师鼓励我做领读者,为了不辜负她的期望,也为了有一点属于个人的事情可做,我诚惶诚恐地开始了这本书的领读。

  我所理解的领读就是自己带头,引领大家读书。既然是引领,就读得更加扎实深刻一些。而且现在我觉得这个选择真好,它助力我在成长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这种感觉是多么地自然而美好啊!

  当初我们的美好愿景是:读有温度的文字,过有态度的生活。通过共读做一名清醒的有理性思辨的教育人,通过我们的关注与思辨,探讨与践行,争取在体制变革中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

  华东师大出版的《周国平论教育》分为【守护人性】和【传承高贵】两本书,从去年10月开始,除寒假及特殊情况外,我们安排每周读一辑,要求组员认真研读,每周二晚上抽出1个钟头,由1位书友领读,小组成员集体线上讨论。通过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启迪,成员普遍感觉到了共同体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愉悦,收获到心灵的丰盈,体验到共读生活的美好。

  下面重点谈谈我个人阅读这套书的感悟与收获:

  第一:名人的引领。周国平作为一位哲学教授,对教育有着自己真知灼见,他惜字如金,语言简洁优美,如出水芙蓉,让人如沐春风。如同与一位年长的智者谋面:他的谆谆教诲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我干涸的心田,他的哲思犀利深刻,令人敬佩。尤其是他关于教育的论述,常常锋芒毕露,高屋建瓴,让我们这些教育人耳目一新,醍醐灌顶,得到一种清新而隽永的灵魂洗礼。

  文字之美,贵在乎准。我喜欢笔者的文风,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文本中,力求带给人流畅简约之美。特别是之前的我,寡言少语,讷于表达,通过阅读,通过与大家的探讨交流,不仅打开了我的思路,而且开启了我语言的天窗,似乎有了源头活水,我的文字也渐次萌发,让我畅享恣意表达的愉悦!

  第二:阅读的启蒙。周教授作为一位哲人,给人的感觉却如同一名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长者。他细数自己读书写日记的经历,对我的触动很大。他要求我们:做一个读者,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成为一个文明人。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提升自己,阅读及写随感,或者通过文本记录自己的思想脉络,是的自我成长之路。

  在周教授读书精神的感召下,我为自己之前读书太少深感遗憾。于是我珍惜一切时间和机会,如同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去孜孜不倦地阅读,汲取蕴藏在书籍中的思想精髓。同时尽力做到及时汇集整理灵感的火花,诉诸笔端,形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小文。通过阅读,周教授的思想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使我深深地感到:生活的经历就是一个人的最为宝贵的财富,生活中的灵感也是稍纵即逝的,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特别是对自己负责的人,在岁月的更迭中,能够捕捉思想的轨迹,显化自己心中不时喷涌而出的文字,这不仅能够促进自己思考,使自己做一个灵魂的觉醒者,一个不断与自己的内在对话的人。从而提醒自己跳出固化的思维,摆脱惯常的行为模式,时刻成为自己的主宰,成为灵动而有魅力的存在,成为超凡脱俗的崭新的那个我。

  我感到:阅读和生活是源头活水。有人说过:身体和思想,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当我穿行在上下班的人潮中,手机中的录音或网络音频带给我饥渴的灵魂以慰藉,让我感受到自己没有被时间所抛弃;而当我静下心来的时候,读书是的选择。周国平论教育,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梭罗的瓦尔登湖,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尼采的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等等,让我爱不释手,孜孜以求。我是一个后知后觉者,而且读书进展很慢。但是我觉得,阅读贵在过程,有的书适宜囫囵吞枣,有的却适宜细细品味,就比如民主主义与教育,需要精心研读,需要和读书伙伴去讨论碰撞,从而真正领会书中的思想,启迪自己的思维,引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在读书共同体中,大家一起研学旅行,一起聆听大师的讲座。读书会的线上研讨活动,书友们各抒己见,思想激荡,智慧的火花不时喷涌而出,让人感到其乐融融,感觉生活富足而美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