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团100年五四精神学习心得(精选33篇)
建团100年五四精神学习心得 篇10
在波澜壮阔历史进程中,几乎每个时代都有青年人勇立潮头、创造历史。革命年代如此,建设年代如此,新时代更是如此。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创建之初,因其担负起抗日救国重任而成为进步青年向往的抗战堡垒。1939年之后,抗大一分校、二分校、抗大总校在敌后战场办学,陆续成立了9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1所附设中学,以“革命熔炉”闻名于世。
抗大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将一批批热血青年锻造为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创造了世界军事教育史上的奇迹,对新时代青年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号召青年胸怀天下
抗大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在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下进行的,与抗日救国形势紧密相连。毛泽东同志在抗大讲课时,强调全国、全中华民族的宗旨——抗日救国。党中央鼓励学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建设新中国而永不退缩、勇往直前、奋斗到底。
抗大学员们在敌后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坚持一边战斗、一边生产、一边学习,这不只是为了一场战役的胜利,也不只是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更是为了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抗大师生把革命理想与现实奋斗紧密联系起来,时刻准备“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从基本军事训练、军事知识到战略战术,他们都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毕业后在艰苦的实践中逐渐成长为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军政干部。新中国成立后,抗大学员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放下枪杆子,奔赴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站在建设新中国的最前线。
青年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国家才能有前途。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的征程中,青年一代应担负起建设新时代的历史责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并为之奋斗。
引导青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抗大的校风校训,也是抗大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
抗大针对不同时期的政治教育均进行了阐述、整理并编辑成册。在《关于培养知识青年的政治工作》一文中,对知识青年上进积极的优点,以及缺乏坚韧性、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等短板作了分析。在《抗大在各种情况下的政治工作》一文中,分别阐述了“敌后反扫荡中的政治工作”“学校大转移中的`政治思想工作”等内容,每一篇章中都对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详细阐述问题所在,引导青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总的来说,抗大通过六个方面进行政治教育:
一是具体分析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
二是确定政治教育的范围;
三是根据对象情况、具体教育目的、整个教育时间设置具体课程;
四是当时环境下要进行的政治教育;
五是一般的政治教育方法;
六是政治教育教材的编选。
当前,伴随着改革进程不断推进,受互联网传播等因素影响,青年一代不可避免地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做好他们的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其次,应设置具体课程,长期不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第三,针对不同对象,分门别类地安排教育的中心任务和方式方法,才能一门深入,抓出成效,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人才的重任。
鼓励青年投身实践
抗大挺进敌后办学既是适应当时新的形势与任务的要求,是将学校培养干部的事业与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日益密切配合的结果,也是党中央培养青年人才“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理念的体现。
深入敌后一线,坚定了理想信念,锤炼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抗大动态》一书中,曾这样记述过抗大的生活:“抗大全校人员,无论教职员、学员或事务人员,总合起来,平均计算,每人每月包括穿衣、吃饭、零用、津贴、书籍、办公费用等等,只合八元左右。以此数目与全国任何大学比较起来,那是微乎其微的。”抗大在河北邢台浆水的一段时间里,正赶上华北一带连年遭受水、旱、虫灾,加上日伪军的“扫荡”,使邢台山区的生活条件更加艰苦。抗大师生为了克服物质困难,大家自己动手挖窑洞,开荒种地,纺纱捻线,背粮砍柴,挖煤烧炭,边学习边劳动,不仅克服了困难,而且在斗争中磨练了革命意志,培养起艰苦朴素的作风。
深入的实践密切了青年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940年11月,抗大总校5000余人到达河北邢台浆水时,几乎是家家户户住满了抗大学员,人人都是抗大房东。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起的深情厚谊在点滴中积累,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生成。
抗大要求学员遵守制度纪律,时时刻刻想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不与老百姓争柴,抗大学员孙保德爬上山顶去砍柴,不慎跌入悬崖,当地的老百姓将其墓地保存至今,每年自发为他扫墓;在反扫荡中,抗大学员靳惠民掩护老乡突出重围后,再次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包围圈,救出了80岁的老房东。老区人民对抗大学员也报以亲人的深情,他们为了保护抗大物资舍生取义,为保护抗大伤员宁死不向敌人说出伤员下落……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的青年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敢于挑急难险重的担子,敢于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的岗位锻炼,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干,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建团100年五四精神学习心得 篇11
100年前,因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和屈辱的《二十一条》的签订,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们纷纷走上街头,他们游行、示威、集会、请愿,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他们振臂疾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随后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各界群众同仇敌忾,共同奏出一曲浩气长存的时代壮歌!五四精神——它以爱国为核心,以进步为理念,以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为指导。时至今日,五四青年们的呼唤和呐喊声仿佛还在我们的耳畔回响,五四精神仍然振聋发聩。
五四运动体现了伟大的爱国精神,体现了非凡的进步精神,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以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勇气,奋不顾身地去学习、创造新思想、新文化、新社会、新国家的雄心;五四运动又体现了鲜明的民主与科学精神,是崇尚科学,引导国人破除迷信和蒙昧,用理性和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信念。
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华的责任,已落在我们青年一代的肩上,"五四"的火炬,已传到了我们的手中。"五四"的精神,需要我们发扬光大。我们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还是在拼搏中进步?
"五四运动"告诉我们,青年学生要有正义感,更要有责任感,拒绝校园暴力、遵守校纪校规这些都是正义感和责任感的表现。五四精神不是高谈阔论,而是真正浸润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种属于我们新世纪五四青年的风骨。
"五四精神"昭示我们,青年学生要有爱国心,更要有进取心。我们的青春应该是飞扬的,我们的人生应该是激情的。诚然,中学阶段的我们背负着承重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但课桌上堆积如小山的书本是我们的青春,运动场上奋力拼搏流下的汗水也是我们的青春;难解的数学题,拗口的英文单词是我们的青春,收获知识的喜悦也是我们的青春。青年,不一定非要成功,只要有追求;不一定非要成熟,只要肯学习;不一定非要沉稳,只要善总结。青春是生命中最美丽的年华,是我们应该珍惜的年华。
弘扬五四精神不应只停留在口号上,更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在生活中,要注意行为规范,着装得体,展示少年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勇于拼搏,彰显少年学生"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发扬五四精神,做一个新世纪五四少年。
建团100年五四精神学习心得 篇12
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_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爱国青年,响应党的召唤,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同人民结合,为祖国奉献,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正身处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青年发出强烈召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作为当代青年,责无旁贷,弘扬五四精神,用青春的臂膀勇敢地肩负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