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精选33篇)
今年,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认真开展就业政策落地工作,实施政策落实、服务落地专项行动,认真梳理就业创业各项政策,实行清单管理,对每项政策的落实依照市局提出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细化具体措施,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加快援企稳岗政策落实,扩大中小微企业稳岗返还政策受益面,精准落实困难企业稳岗返还政策,做好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企业的认定;统筹抓好技能提升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政策落实;强化重点企业用工保障,农民工“点对点、一站式”返岗复工服务;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力争实现应保尽保。
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不断完善“部门+企业+机构+市场”培训机制,搭建职业培训服务平台,组织培训机构参与现场招聘、政策宣传等就业服务活动,充分发挥职业培训补贴资金效应,针对劳动者不同培训需求,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围绕绿色农业、手工编织、家政服务、计算机等专业,引导企业设立培训机构,建立市场需求的精品培训专业(工种),增强职业技能培训吸引力;同时,发挥部门组织优势,推进创业培训工作,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拓展技能培训宽度广度;认真落实自治区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办法,加强实名制系统技能培训的管理和应用,及时对培训录入数据进行处理和审核,按照“谁垫付、谁申领”的原则,推动培训补贴资金及时拨付、规范运行。
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将扎实做好就业援助,完善就业困难人员信息库,做到基本情况清、技能特长清、就业需求清;综合运用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鼓励企业开发面向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岗位,定期举办专场招聘,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同时,突出抓好重点群体,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大网上人才招聘力度,高质量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服务活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积极拓展就业空间,依托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增加灵活就业岗位供给,促进各类劳动者实现体面就业。
为了更好地发挥创业带动倍增效应,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将实施扶持创业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就业补助资金引导作用,完善建立创业项目库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体系,提高创业指导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网络创业,加强与市场监管、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沟通联系,推动培训信息共享,扩大创业培训覆盖面;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制定应对复工后贷款需求大幅增长的具体措施,简化优化贷款程序,协同合作银行开发线上经办服务程序,缩短审核时间,加快放款速度,切实缓解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资金紧张的问题。
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将不断完善帮扶政策,重点围绕提高技能帮扶、岗位帮扶实效和建设帮扶载体,继续细化完善工作措施,建立跟踪落实服务机制,提高就业帮扶实效;建立长效机制,重点检查政策是否落地、措施是否精准、效果是否真实、脱贫劳动力是否满意,真正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稳步提高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就业失业登记服务窗口服务效率,实现高频服务事项就地就近办理;进一步简化优化服务流程,实现无谓证明材料“不用交”、重复表格信息“不用填”,切实方便群众办事;建立供求对接联动机制,开展大规模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意愿信息调查,深挖项目落地吸纳就业潜力,主动对接新开工、投产项目,针对用工需求,筛选求职登记人员信息进行定向推荐,实现项目拉动就业、就业助推项目的双赢目标。
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篇11
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是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重庆市紧紧围绕“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要求,在政策制度、服务体系、服务供给和信息技术4个方面探索创新,努力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一、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政策制度
一是破除城乡户籍壁垒。将农村户籍、市外户籍劳动者纳入就业失业登记范围,农村户籍就业困难人员可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农民合同制工人与城镇职工同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实现就业服务和就业政策的城乡统筹。二是实现就近就地办理。失业登记、职业培训实行“全渝通办”,城乡劳动者可向任一街道(乡镇)申请办理;灵活就业人员向就业地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创业者在创业地申请创业担保贷款,不需回户籍地申请。三是简化办理流程。通过部门数据联动、个人承诺、调查核实等方式,精简各业务办理所需资料,减轻服务对象负担。低保家庭人员、残疾人员申请援助对象认定不需提供身份凭证,创业者不需要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和《就业创业者》,用人单位办理就业登记、申请社保补贴不需要提供劳动合同和社保缴费凭证,取消领金失业人员每月签到校验就业信息的规定。四是突出需求导向。围绕不同群体特性和创业需求,出台覆盖创业各人群、各阶段和各领域的扶持政策。适时公布培训职业(工种)目录,开展差异化的培训项目,并分类给予补贴,有效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创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建设大学生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在重庆大学城建成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中心,同时在高校较为集中的10个区县建设分中心,形成“1+10”的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职业培训、人才对接、创业培育和信息交流等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二是创建就业创业服务超市。按照“先试点后铺开”的原则,在渝北区和合川区试点开展就业创业服务超市创建工作,在街道(乡镇)打造集政策咨询、信息推送、人才交流、项目推介、平台对接、数据融合等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为各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创业服务。目前,渝北区“就业创业汇”已在仙桃街道开始试运营。三是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认定。按照“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要求,将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指标纳入认定标准,每两年认定一批“市级充分就业社区(村)”,并按5万元/个标准给予经费补助。20__年,全市认定市级充分就业社区30个、市级充分就业村100个。四是探索就近就地服务模式。针对城市社区人口基数大、外来人口多、服务需求多样化的特点,指导九龙坡区民安华福公租房社区探索就近就地、属地服务新模式,建立“就业超市”搭建线上求职渠道,建立“巧手梦工厂”帮助家庭主妇等实现家门口就业,开设“创业苗圃”为初创人员提供场地支持。今年4月,全市社区就业创业现场观摩会暨20__年度市级充分就业社区评审会在民安华福公租房社区成功举办,达到了交流学习、推进工作的目的。
三、创新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方式
运用“行政+市场”手段,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市场主体服务优势,切实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提档升级。一是建立人力资源服务联盟、培训联盟、创业联盟和家庭服务业联盟,为全市家服等各行业企业和各类劳动者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人力资源保障、创业和培训服务。目前,人力资源服务联盟已包含全市30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为企业搭建交流学习、人力资源错峰调剂的平台。二是发挥就业创业服务补助政策作用,着力打造“就在山城”、“渝创渝新”、“技能兴业”服务品牌,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市场机构承接创业创新大赛、生态峰会、就业援助月等就业创业活动,采取“入围多家”、“成本+绩效”、“保底+机动”的方式,调动市场机构积极性,确保服务效果。三是制定出台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认定和管理办法,开展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绩效评估,强化对孵化平台的动态监管。建设“众创e家”创业服务平台、老工业基地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打造以创业集群带动商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新模式,丰富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渠道。
四、创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手段
重庆市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金保”二期就业信息系统目前已覆盖并直连全市所有区县、乡镇(街道)以及90%以上的村(社区),实现业务总统筹、数据大集中的管理模式。在数据管理方面,从“金保”就业信息系统中直接提取新增就业、职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业务数据,避免“统计+估计”的人为因素,数据质量更加真实可靠。畅通数据共享渠道,对内与社会保险、技能鉴定、人才交流等版块建立实时交换和数据比对机制,特别是实现就业登记与社保联动的批量经办,就业系统和社保系统统一指标后,直接读取社保参保信息的同时自动批量生成就业登记信息;对外通过重庆市政务信息共享平台,与公安、民政、工商、扶贫等部门进行实时数据共享,定期与残联、税务、教育等部门进行数据交换,提高数据准确性。在信息应用方面,发挥先进典型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全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指导区县开展智慧型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改建工作,升级完善设施设备和服务功能,形成以“智能识别、智能操作、智能匹配”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实现服务体验便捷化、招聘过程高效化、求职匹配精准化,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目前,全市已打造智慧型公共人力资源市场7个。在便民服务方面,依托“重庆就业”微信公众号和重庆就业网,积极推动线上政策申报,实现单位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稳岗补贴和大学生求职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线上申报,让群众少跑路,数据多跑腿,优化经办流程,减少办理要件,提高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