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精选33篇)
3.按照省医疗保障局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加快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
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篇28
自20xx年1月我局成立以来,我们根据全省医保最多跑一次改革经办工作的要求,对照新的事项,对原有的社保经办系统进行了更新和改造,对镇、村医保可经办事项进行了扩充,对镇村医保经办人员开展了多次培训,确保在镇村两级能够受理或办理的业务应办尽办、高质量办理。目前,镇村两级医保可办服务事项有29项,年均办理业务4万余笔,基本上基层能办的业务都已下沉。
(一)基本情况
1、机构及人员情况。全市19个镇街的便民服务中心均设有医保服务窗口,配备经办人员(综合受理员)至少1名。各村则多以村文书兼任医保业务工作(协理代办员)。
2、经办系统改造情况。20xx年起,根据省里部署政务2.0要求,我市对镇街的医保平台也进行了调整。对镇村反应的需要查询及便于办理的且未列入政务2.0的事项,又进行了扩充,方便镇村医保工作。
3、可经办事项情况。现有政务2.0村镇两级医保服务事项,医保专属村镇平台可办事项9大项。其中,办理16项,受理13项。为规范业务经办,我们对一些涉及到签约撤销、个人待遇隐私等重要业务的办理权限进行了限定。最近一年内(20xx年8月至20xx年7月),村镇两级医保服务事项共办理业务4万余笔。
(二)存在的问题
1、数据方面问题。公安部门因数据安全保密需要,自20xx年底起,户籍数据不再与医保系统共享。在基层办理城乡居民医保签约参保时,根据相关参保规定,参保人员必须为参保地户籍等条件,且以户为单位实行整户参保登记。但在实际参保过程中,因无公安数据匹配,工作人员无法批量核查新签约参保人员是否为参保地户籍,造成工作上的诸多不便。问题主要有:
(1)镇(街道)工作人员录入时无法同步校验。如在近期检查中发现,工作人员在给群众办理签约参保城乡居民医保过程中,因无公安数据匹配是否为本地户籍居民,导致非本地户籍居民录入,造成了医保基金的流失。在对20xx年底新签约参保的人员进行抽样核查中,就发现确实存在户籍不符合参保规定的人员录入的情况。
(2)镇(街道)开展医保工作时无法排摸到位。在开展医保动员宣传工作时,只能核查更新已签约需中断的人员,无法排摸未签约的户籍人员,工作难到位。
(3)医保部门难以协同镇(街道)搭建网上签约平台。因无公安数据匹配确定申请人是否为本地户籍居民,不能实现城乡居民医保签约参保全流程电子化。
存在类似信息共享不全问题的,还有民政部门。目前各镇街仅能通过民政部门发起并上传的“身后一件事”数据来获取人员死亡信息,但信息不齐全,存在遗漏,易造成无法及时中断参保,补助资金流失的状况。
2、人员方面问题。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医保窗口人员普遍工作上有兼职,多为编外人员,稳定性差,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基本上没有医学相关专业的人员。按照医保报销审核要求,业务能力和人员配备上均存在不足,因此,涉及到医保报销等相关业务,各镇街医保窗口只能受理,无法办理。此外,20xx年机构改革前,村里的社保协理代办员每年会有从事城乡养老、城乡医保方面工作的经费补助。但机构改革后,经费就取消了,明显影响到了村级医保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系统方面问题。因省政务2.0的接口问题,导致无法与我们本地的医保系统对接,所以目前本地医保系统和政务2.0还是两个分离的独立系统,意味着同一件业务要同时在两个系统都操作一次,非常不便。
(三)下阶段打算
我局将按照台州市局系统集中的统一部署,做好数据归整、核查等各节点的工作要求,并及时做好各延伸经办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篇29
为深入贯彻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有关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部署要求,市政协于近期围绕“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组织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快速反应,周密部署,建立“六大体系”,实行“十个最”战时机制,探索创新十大举措,用坚决果断的行动和措施遏制住疫情蔓延势头,有效确保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但通过这次疫情,我市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薄弱环节。二是公共卫生防控应急体系不够健全,传染病救治体系还不够完善。三是医疗防疫物资储备相对不足。四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运用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水平还不高。
二、意见建议
一、加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设,在提前预防上补短板。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进一步提高卫生健康领域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二是在预防为主上补短板,在科学预判、快速反应上找差距,在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上堵漏洞,使这次阻击疫情的有效做法常态化制度化。三是强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建议组织由市应急指挥部牵头,卫健委组织,由疾控、医疗、公安、后勤保障、新闻报道等多部门参与的“实战演练”,通过演练提高各部门相互配合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二、夯实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在基层基础上补短板。要强化农村、社区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把更多力量资源下沉基层、投入基层。一是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进行分级强化建设,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着力按照标准规范建设具备独立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和必要设备的村卫生室,完善村医保障政策,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二是在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充分发挥社区关键防线和“一线哨所”的作用。每个社区医院至少配有一名素质过硬的全科医生,做好社区群众健康“守门人”;借助全民参与疫情防控有力势头,积极推进无主楼院成立业主委员会或居民议事会,加大物业进驻老旧小区力度,加强小区公共卫生管理。
三、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在救治能力上补短板。一是加快市传染病医院建设。建议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国内先进标准配备软硬件系统,满足重大传染疫情救治要求和各类呼吸道传染病的收治需求。二是各县(市、区)均应建设标准化感传染性疾病救治机构,推广非呼吸道传染病病区改扩建标准,规范设置发热门诊,满足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患者就诊的隔离、观察、治疗等专用区域。三是建立分级、分层、分流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建立多梯队不同专业的救治队伍,实现场所、人员、设备、功能相配套。
四、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在应急保障上补短板。建议我市建立市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建立一个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专职保障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调拨使用,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保得好,提升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保障能力。
五、注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信息化方面补短板。一是加快建设我市大数据中心,提高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和水平,着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和各医疗机构计算机诊疗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传染病信息的智能化、自动化上报。二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自动化预警系统,让人工智能系统全天候自动监控疫情、自动向防控部门、社会公众发出预警,再由专家跟进研判,最大限度降低传染病爆发风险。三是平战结合,进一步提高远程会诊、远程医疗建设和高科技应用水平。
六、强化卫生领域执法力度,在法治保障上补短板。一是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执法力度。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二是要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依法严厉打击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制假售假、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三是加强公共卫生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组织基层开展卫生健康普法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四是要在法律框架内严格执法,一方面对不依法履职人员必须严格问责,另一方面切实把握好执法尺度,依法防疫,做到主体适格、措施适度,防止出现借疫情防控之名、行违法犯罪之实的行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