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精选33篇)
(二)硬件设施相对薄弱。一是疾控设施薄弱。市、县两级现有疾控机构基础设施陈旧,设备配置滞后,各类管线老化,实验室总体面积较少,检验检测能力不能适应重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以及突发事件现场处置。二是救治设施薄弱。市本级无独立设置的传染病专科医院,全市仅 25 家医院开展感染科(传染科)诊疗服务,床位共 462 张,最少的区县(市)只有 10 张,无法满足较大规模集中收治需要。负压病房、负压手术室、负压重症监护病房等医疗救治设施严重短缺。三是基础用房薄弱。多数发热门诊整体面积不充足,结构布局不合理,功能分区和出入通道设置不规范,存在医院感染隐患。全市急救站点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仅 40%的站点符合建设标准。四是信息设施薄弱。市卫生健康数据中心多数设备临近报废期限、亟需更新。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互联互通不畅,共享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基层基础不够扎实。一是医防协同合力不够。县域医共体、乡镇(街道)的公共卫生责任尚未全面落实,医共体与所属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权责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医防协同工作机制、监督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医保对分级诊疗制度差异化支付政策的杠杆作用还不充分,鼓励引导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防病治病、提供适宜技术服务、住院康复的激励机制有待于深化。二是基层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数量、专业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不相匹配。基层医疗机构运行困难,公共卫生网底薄弱,截至去年底,全市亏损的有 101 家,亏损面66.9%,总亏损 2.94 亿元。三是公共卫生意识不强。大健康理念有待进一步树立,大健康格局有待进一步形成。公共卫生的法治体系不够完善,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落实落地、见行见效不够。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的日常普及和宣传教育不充分。市民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不够强,全市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率不足 1%,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预防习惯有待养成。
(四)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编制缺口较大。由于受总量控制等原因,公共卫生人员配备不足。“十三五”期间我市千人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约为 0.69 人,难以达到省市规划的 0.83 人的预定目标。全市疾控机构共有编制 615 个,每万常住人口配比为 0.65,远低于全国 1.46 的平均数。市疾控中心编制数 140 个,列 15 个副省级城市倒数第一,配比率省内低于舟山、衢州、杭州、湖州和丽水。市卫生监督所仅有54个编制,列5个计划单列市倒数第一。二是专业人员不足。全市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总数偏低,感染科、儿科、精神科、全科医生等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院前急救机构、市中心血站、基层医疗机构卫技人员、卫生健康信息化工作人员等编制及配备也比较紧缺。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因绩效工资核定基数较低、职称晋级难等原因,人员流失严重。三是培养培训不够。本地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较小、培训途径缺乏,高学历、高职称医疗卫生人才紧缺。在甬高校仅有宁波大学开设了与公共卫生相关的预防医学专业,且仅三分之一毕业生留甬就业,不能满足本地公共卫生服务岗位需求。
四、对策建议
世界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也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要“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目前,新冠疫情还未完全消退,我市又经常面临台风等自然灾害,即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补短板、强弱项,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行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和全面提升,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卫生服务。
(一)加强公共卫生协同机制建设。一要强化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健全由市政府领导牵头的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落实责任分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和改革方案,建立常态化的工作会商、研判和决策机制。二要落实公共卫生职责。进一步压实市、县、乡等三级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责,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加大公共卫生考核力度。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健康服务等有机融合。三要加大基础保障力度。适度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拓宽卫生基本建设渠道,加大公共卫生应急经费保障力度,健全财政对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强化医保资金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的杠杆作用,深入实施分级诊疗制度。
(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一要推进疾控体系改革。进一步明确疾控机构定位和职能,探索建立疾控与医疗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加强高端装备配置和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检验检测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快推进市、县两级疾控机构专业化建设。二要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指挥、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联防联控等四大体系建设,织密织牢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网。三要加强救治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医院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疾病救治机制。加强与上海等高水平医疗机构和研究院所的跨区域合作,提高医疗救治能力。
(三)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加快医疗资源布局。强化全市统筹,科学谋划《宁波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合理确定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建设计划,逐步缓解供需矛盾,优化我市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二要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加快市第一医院迁建、中科大宁波华美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建设、市疾控中心迁建、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争取早建成、早启用。三要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大力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做好数据归集和对接,发挥“大数据+基层网格”精密智控作用。依托市政务云中心,建立部门和区县市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健康数据共享和业务协作。实施大数据分析,实现重点人群精准管理。
(四)加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强化机构编制保障。科学核定公共卫生相关机构人员编制,缓解机构编制的结构性矛盾,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加强基层防保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浙江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等要求,2020__年底前,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的万分之 1.2—1.4 以及省、市、县三级比例,足额配备疾控中心编制。二要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在甬高校加快建设公共卫生相关学科,造具有国内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的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加快培养一批既懂公共卫生知识、又善应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优化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完善人才激励...
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篇17
日前,天津市__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了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专题询问。
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静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全市法院通过源头治理、多元化解、繁简分流等措施,推动建设集约集成、线上线下融合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加快诉讼服务转型升级方面,以诉讼服务中心为载体,大力推动立案登记制改革,由审查立案变为登记立案,全市法院当场立案率达98%;以网上诉讼服务为抓手,实现与最高法院12个在线诉讼服务平台对接联通,升级改造诉讼服务网等平台,当事人通过扫码即可实现“家里办”“掌上办”“一网通办”,去年以来网上立案占一审立案数量的43%;以诉讼方式改革为突破,加强调裁对接、繁简分流、简案快审,去年,全市法院速裁、简易程序办理案件超38万件,占全市一审民商事案件总数的`84%,有效提升审判效率。
全市法院积极参与推动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大力加强联动解纷,完善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仲裁公证等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去年以来,全市法院诉前调解纠纷15万件。
今年以来,全市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收案数同比下降9.5%,大量矛盾纠纷在诉前得到有效化解;大力加强专业解纷,设立家事、金融等72个类型化专业化调解室,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在线解纷,建立法院网上调解平台,与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商会调解、劳动人事调解仲裁等平台互联互通,入驻调解组织502家,调解员1833名,在线解纷38162件,司法确认率达71%。
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篇18
我局在主管局的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全县改革、发展、稳定为己任,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就业服务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紧盯任务,狠抓落实,就业服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1至8月份工作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