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通用31篇)

2024-03-28 23:22:35心得体会打印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通用31篇)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县卫计局的坚强领导下,我院按照公益办院的宗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得到较快发展,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二、工作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深入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统筹安排、循序推进,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面、提质、增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不断推进。我委与甬派联合网上问卷调查显示,有 87.3%的参与投票者认为我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体上较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各级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统一调度指挥下,全面筑牢疫情防线,依法实施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精密智控,阶段性打赢了防控阻击战,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同时经受了一次重大检验。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制度保障不断完善。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以分管副市长为主任的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印发《健康宁波2030行动纲要》。纵深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医疗纠纷“宁波解法”,落实《宁波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宁波市卫生应急工作示范乡镇(街道)考核评估实施办法》等具体措施,构建了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去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 81.66 岁、孕产妇死亡率接近零、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17‰等反映人群健康的主要指标全国领先;全市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 198.12/10 万,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

  二是全面推进改革,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市政府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抓手,搭建覆盖全市、层级分明、运转有序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统筹联动不断加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大力推进应急管理、疾病预防、院前急救、血液保障、精神卫生等专业机构的组建和职能发挥,构建形成了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卫生医疗机构 4530 家,实有病床 43373 张,城市十分钟、农村二十分钟卫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规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落实公共卫生责任制。20__年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代表浙江省接受国家考核,荣获总成绩第一名。

  三是持续加大投入,基础支撑更加有力。20__年非典以来,我市财政卫生支出由 7.55 亿元增加到 114.27 亿元,年均增长 18.51%,快于同期 GDP 和财政支出的增速。20__年至20__年,全市累计投入 52 亿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 25 元提高至 74 元。截至今年 3 月底,全市各类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743 万人,户籍人口参保率 99.46%。全市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硬件设施改善力度持续加大。市第一医院迁建、宁波大学附属医院改扩建、市第九医院二期、杭州湾医院等一批医疗卫生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开设全国首家城市云医院,建设慢性病大数据研究等基地,建立精神卫生、区域医疗平台等 9 个信息系统,批量归集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等 2.8 亿条信息数据。

  四是坚持联防联控,抗疫工作取得成效。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市迅速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动员指挥,并向社会及时准确公开发布疫情。在不同阶段因势施策,实行封闭式管控,及时切断传播途径,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加强发热门诊的全周期管理,加大排摸力度,强化流行病学调查,确保及早发现、及早防治。坚持“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及时优化疗诊方案,实施中西医结合、远程会诊和联手施治,本地确诊病例治愈率达到 100%。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凝聚社会各方合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比、与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应急机制有待完善。一是部门联动机制不够完善。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健部门和疾控机构难以统筹全市力量。相关部门的职责有待进一步厘清,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部门之间的协作有待加强,联判联动能力有待提升。部门的应急预案不够完善,处置事件的方式手段还不多样。二是监测预警机制不够完善。监测“前哨”分布不够广泛,对不明原因新型传染病还是较难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守门人”和“吹哨人”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能力有待加强。三是物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应急医护物资储备机构和储备库,本地产业配套不全,没有形成产业链。应急救援物资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有待加强。财政预算安排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经费有待适度增加。

  (二)硬件设施相对薄弱。一是疾控设施薄弱。市、县两级现有疾控机构基础设施陈旧,设备配置滞后,各类管线老化,实验室总体面积较少,检验检测能力不能适应重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以及突发事件现场处置。二是救治设施薄弱。市本级无独立设置的传染病专科医院,全市仅 25 家医院开展感染科(传染科)诊疗服务,床位共 462 张,最少的区县(市)只有 10 张,无法满足较大规模集中收治需要。负压病房、负压手术室、负压重症监护病房等医疗救治设施严重短缺。三是基础用房薄弱。多数发热门诊整体面积不充足,结构布局不合理,功能分区和出入通道设置不规范,存在医院感染隐患。全市急救站点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仅 40%的站点符合建设标准。四是信息设施薄弱。市卫生健康数据中心多数设备临近报废期限、亟需更新。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互联互通不畅,共享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基层基础不够扎实。一是医防协同合力不够。县域医共体、乡镇(街道)的公共卫生责任尚未全面落实,医共体与所属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权责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医防协同工作机制、监督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医保对分级诊疗制度差异化支付政策的杠杆作用还不充分,鼓励引导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防病治病、提供适宜技术服务、住院康复的激励机制有待于深化。二是基层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数量、专业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不相匹配。基层医疗机构运行困难,公共卫生网底薄弱,截至去年底,全市亏损的有 101 家,亏损面66.9%,总亏损 2.94 亿元。三是公共卫生意识不强。大健康理念有待进一步树立,大健康格局有待进一步形成。公共卫生的法治体系不够完善,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落实落地、见行见效不够。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的日常普及和宣传教育不充分。市民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不够强,全市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率不足 1%,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预防习惯有待养成。

  (四)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编制缺口较大。由于受总量控制等原因,公共卫生人员配备不足。“十三五”期间我市千人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约为 0.69 人,难以达到省市规划的 0.83 人的预定目标。全市疾控机构共有编制 615 个,每万常住人口配比为 0.65,远低于全国 1.46 的平均数。市疾控中心编制数 140 个,列 15 个副省级城市倒数第一,配比率省内低于舟山、衢州、杭州、湖州和丽水。市卫生监督所仅有54个编制,列5个计划单列市倒数第一。二是专业人员不足。全市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总数偏低,感染科、儿科、精神科、全科医生等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院前急救机构、市中心血站、基层医疗机构卫技人员、卫生健康信息化工作人员等编制及配备也比较紧缺。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因绩效工资核定基数较低、职称晋级难等原因,人员流失严重。三是培养培训不够。本地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较小、培训途径缺乏,高学历、高职称医疗卫生人才紧缺。在甬高校仅有宁波大学开设了与公共卫生相关的预防医学专业,且仅三分之一毕业生留甬就业,不能满足本地公共卫生服务岗位需求。

  四、对策建议

  世界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也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要“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目前,新冠疫情还未完全消退,我市又经常面临台风等自然灾害,即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补短板、强弱项,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行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和全面提升,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卫生服务。

文章评论